2015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课内文言文 【小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张良是时 从 沛公 沛公旦日 从 百余骑来见沛公 B 沛公欲 王 关中 秦地可尽 王 也 C 沛公今事有急,亡 去 不义 相 去 百余里 D 项伯 乃 夜驰之沛公军 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 也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 婚姻 C 封闭 宫室,还军霸上 D 所以 遣将守关者 【小题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 我持白璧
2、一双,欲献项王 C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此题的前三小题考查文言实词,第四小题考查文言虚词。答题时,应先具体分析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加以对比。题中, C项的 “去 ”都表示 “离开(相互离开) ”之意。 A项的 “从 ”,前句是 “跟从 ”之意,后句是 “使人跟从 ”之意。 B项的 “王 ”,前句是 “称王 ”之意,后句是 “(属于)大王 ”之意。 D项的 “乃 ”,前就作副 词,表顺承,相当于 “就 ”;后句作副词,相当于 “竟然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
3、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知识。其中, D项的 “所以 ”属于虚词,不在古今意义范围。 A项的 “非常 ”,在这里是 “不同平常 ”之意,而今义相当于 “十分 ”。 B项的 “婚姻 ”,在这里是儿女亲家之意;今义是指男女结婚。 C项的 “封闭 ”,在这里是 “查封、关闭 ”之意;今义只是 “关闭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关于文言句式的知识。解答此题时,应先将各句句式特点分析清楚。题中, D是一般陈述句。 A是宾语前置句。 B是定语后置句( “一双
4、”是 “白璧 ”的定语)。 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以事 ”翻译时应提到 “告 ”之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 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 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实际上,拿莫温对 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 譬如派给你难做的 “生活 ”,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 所以,外头工人里面的狡猾分子,就常常用送节礼巴结拿莫温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A B
5、 C D 答案: B 试题: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题中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注意各句话中的代词及其指代的对象,注意关联词语。题中六句话的总话题是拿摩温对待 “外头工人 ”的办法。比较四个选项,以 排在首位最佳,于是排除 C D选项。比较A B,可发现 中的 “这种送礼的权利 ”指代的是 所说的内容;但 却不宜连在 之后。于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蔡惠媚是蒋孝武的第二任妻子,她和蒋孝武婚后 琴瑟甚笃 ,恩爱多年。 教师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 弹冠相庆
6、 ,称赞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实事、好事、大事。 在这个厂里,她是敢于摔了铁饭碗去干个体的 始作俑者 ,在她之后,不少人相继辞职,投入自主创业的潮流中。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 一经传出,在社会中激起了 “千层浪 ”,莫言认为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这样的 不虞之誉 。 答案: A 试题:题中, A项的 “琴瑟甚笃 ”一般指夫妻关系很好,指夫妻之间志趣相投。符合此句语境。 B项的 “弹冠相庆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用于贬义的意思。不符合此句语境。 C项的 “始作俑者 ”本意指最早开始用木或陶等制作俑人来代替真人进行殉葬的人,后引申为某种恶劣风气的开创者。有贬义,不符合此句语
7、境。 D项的 “不虞之誉 ”意思是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不符合此句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 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 C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D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虽然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相距遥远,但双方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 D 试题: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
8、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 A项句式杂糅; B项中的 “诸 ”和 “于 ”有语义重复指出; C项动词 “推广 ”缺少宾语中心语,可改为 “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的技术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当我们暂时摆脱从有用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时,就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发现美。相对于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艺术却能给予我们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快感,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雕刻馆,这些场所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魔力,把日常生活里的利害关系完全驱除在外,保护我们彻底地沉醉于作品中,这时 引起我们快感的只是艺术品本身
9、,而不是其他东西。当然也会有人会想起把这些作品据为己有,或者想起这些作品能卖多少钱,这时艺术作品就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物欲的对象,所进行的活动也不再是审美活动了,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不以实际的需要为目的。 审美活动的特性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点:一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二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愉悦感也要分有功利关系的和无功利关系的,所谓功利,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审美的愉悦感是纯粹的无功利的,因为它除了让你心情愉悦以外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一朵鲜 花,当你静静地欣赏着它娇艳的花瓣和新鲜的色彩,陶醉于她的阵阵芳香中,在心中浮现出美好的感情时,才真正有了审美的愉悦
10、,审美愉悦只是停留在你的行动对象本身,而不为了任何别的目的。 当然有人会说,审美也是一种功利啊,因为它让我心情愉悦了,这不也是事物自身以外的目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也有功利,但这种 “功利 ”是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东西,没有任何预先的设想的使用目的,只是一种我们在事后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考察时才看到的,因此是一种潜在的功利性,所以我们也说,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 【小题 1】关于 “审美活动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活动以实际需要为目的 B 审美活动需要我们摆脱从有用性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 C 审美活动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审美快感 D 审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
11、“功利 ” 【小题 2】下面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 审美愉悦是以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 B 审美活动能使我们产生达到活动预期目的的愉快 C 审美活动产生的愉悦只停留在行动对象本身 D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有功利性的愉悦感和无功利性的愉悦感 【小题 3】下列活动中 ,属于审美活动的一项是 A 采到一朵美丽的 花,想把这朵花送给妈妈欣赏 B 在画廊买一幅名家的画作 C 在日落时分陶醉于晚霞的绚烂 D 和同学讨论一朵花的科属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关于 “审美活动 ”的表述文字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
12、正误。其中, A项错误在于,此项关于 “审美活动以实际需要为目的 ”的表述同文本第二自然段 “(审美活动)二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的说法明显相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 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根据文本第 4自然段中 “这种 功利 是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东西,没有任何预先的设想的使用目的 ”一语,可知 B项表述是错误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明白 “审美活动 ”所包括的内容。根据文本,所谓审美活动, “
13、一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二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题中的四个选项, A表现的是爱心, B写的是买东西, D是讨论科学问题,它们都不属于审美活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 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母亲带来的福气 李运鼎 推开屋门,母亲在蒙头睡觉。我叫了一声,妈!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道,谁呀! 是我,妈,你不得劲了吗?她缓慢地翻身坐起,白发蓬乱,一脸倦容地看我一眼,瞌睡。 我一边拿起梳子给她梳头一边笑说,大白天的,睡啥觉?她看一下外面,这不,天才亮吗? 我说,快吃晌午饭了,你不去捡 “宝贝 ”,别人就捡跑了! 她说,老神仙给我留着哩 别梳了,
14、老婆子了,头发梳恁理顺有啥用? 我说,头发梳理顺后捡 “宝贝 ”时,人家就说,看这老太太多漂亮;乱蓬蓬的头发,人家就会说,看 ,那捡垃圾的疯婆子又过来了!母亲就笑起来,你这娃儿咋不说正经话呢! 母亲晚上七、八点就睡觉,夜里一点多坐起来自顾自说话,说累了再睡一会儿;四五点就起床,到外面捡垃圾 “ 宝贝 ”;吃过早饭,还去街上捡 “宝贝 ”,捡累了回来就睡。一晌下来,她的 “宝贝 ”就能堆一屋子。生物钟完全乱了,搞得一家人也跟着乱。 妹妹老在为清理垃圾的事与母亲发生争执。妹妹要把垃圾清理出去,母亲横竖不让。每次都要等母亲出门捡 “宝贝 ”时,妹妹才能把堆满屋子的垃圾清扫一遍。 我清理母亲的 “宝贝
15、 ”时,总是先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递给母亲,对她说,这是 收垃圾人给的定金。她接过来问,这是多少钱啊?我说,你数数。在母亲数钱时,我就把一屋子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母亲虽然疲倦,我还是鼓动他出去捡 “宝贝 ”,毕竟生命在于运动。母亲八九十岁了,这大半辈子,哪一天都会走很多路,干很多活。如果不让她干活,不让她走路,就等于给她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妹妹每每抱怨母亲捡 “宝贝 ”的事时,母亲就说,你哥叫我捡哩,咋着? 给母亲梳完头,母亲就问我,娃儿,今儿个你咋不去上班啊?我说回来看看你就走,你是不是想去捡 “宝贝 ”呀?母亲说,谁还捡呀,你们不是都不让我捡吗?我瞌睡了,你上班走吧! 说着母亲又躺下了。
16、我给母亲盖好被子说,妈,你一会儿捡 “宝贝 ”别跑恁远,迷了路找不到家咋办?母亲说,我就恁笨?嘴底下就是家! 我走到街上,见了邻居站在那儿说话,邻居就给我说些母亲捡垃圾的小趣闻。一转脸看见母亲已经走了出来,两眼不停地在路两边查看,手里已经捡了一把垃圾。她看见我时,本能地把垃圾背到后面。 我走过去问,妈,你不是睡觉吗?母亲说,我出来送送你。我说,你手里拿的啥呀?母亲只得拿出来,啥,捡哩宝贝!我一看又是一沓垃圾纸,手上已弄得很脏,就拉她到邻居家水池上洗手。她说,好好的手洗啥哩!我说,把手洗干净才能捡宝贝呀! 洗手时,我看见母亲的一个指甲劈了,就掏出指甲剪给她剪指甲。她就认真地看我的手,又用另一只手
17、摸摸我的手说,娃儿你恁有福,看你这中指多长;男人有福一人福,女人有福发满屋! 几个邻居听见,都夸她,你看这老太太不迷了,还出口成章呢!就是您有福,才给您娃儿们带来了福气!母亲笑咪咪地问,真哩?是我给她 们带来的福气? 我看着母亲认真地点点头,是哩,都是你给我们带来的福气! 【小题 1】下面对文章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截取了与母亲生活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真挚、深厚的母子之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B文章第一段写 “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 ”,刻画了作为老年人的母亲面对儿子的关心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C文章采取以顺叙为主
18、,间以分叙的叙事方式,在平实的叙事中,作者娓娓道来,自然流露情感,表达了对天下所有母亲美好的祝愿。 D文章把 “我 ” 和 “妹妹 ” 对待 “母亲 ”捡垃圾的态度作对比,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爱戴之情以及 “妹妹 ”的年幼无知。 E文章采取有限的视角,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通过 “我 ”之眼、 “我 ”之口来写 “母亲 ”的言行, “我 ”既是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小题 2】联系全文,概括母亲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3】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几个邻居对母亲的夸赞,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写作意图。( 4分) 【小题 4】文章标题是 “母亲带来的福气 ”,结合全文并
19、联系实际来探究其内涵。( 6分) 答案:【小题 1】 C D 【小题 2】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老年妇女形象。( 1)年迈:母亲的满头白发、作息时间以及容易疲倦都表现了老年人的特点。( 2)勤劳:母亲每天捡拾 “宝贝 ”表现了母亲的勤劳。( 3)节俭:母亲数硬币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节俭。( 4)可爱:母亲捡拾垃圾见到 “我 ”时的言行体现了母亲可爱的一面。 【小题 3】( 1)内容上:既表现邻居们的淳朴善良和邻里之间的和睦友善,又从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 2)结构上:既延宕故事的情节,又引出后面文章的主题。 【小题 4】( 1)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人,母亲的养育
20、 之恩我们将终生铭记;二是母亲的关爱和母亲的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幸福。( 4分)( 2)文本中的 “我 ”为了母亲的身体健康鼓动母亲每天出去捡拾 “宝贝 ”,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希望母亲能运动,能健康长寿,而对母亲关切的问候,替母亲梳头、洗手、剪指甲等细节都表现了 “我 ”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2分)( 3)联系自身实际, 2分。 【小题 1】 试题: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 C项错误在于, “分叙 ”应为插叙,且主题无限拔高。 D项 “妹妹的年幼无知 ”的说法理解有错。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 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吉林长春 外国语学校 高一上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