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 有错误 的一项是( 2分) A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之一。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年暑假在央视播出,它唤起了观众对汉字的热情。 C我们信它,因为它 “是 ”;不信它,因为它 “非 ”。 D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 答案: D 试题分析:判断句中分句间的关系,辨析易混标点符号。 D句中句号应在后引号外。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成语运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2分) A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九年级,妈妈对小明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
2、 无所不至 。 B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态度,更需要 一丝不苟 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 销声匿迹 了。 D新采摘的明前茶沏以新汲的清纯山泉,可谓 相得益彰 。 答案: A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情感色彩。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 A中 “无所不至 ”不能被 “越来越 ”修饰,因为 “无所不至 ”已经表达了关怀的 “程度深 ”,不必有 “递进 ”意义表达。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百无一用非书生,回答问题。( 10分) 常
3、有人言: “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实大谬 ! 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 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一个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雄才伟略,以 “乌蒙磅礴走泥丸 ”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
4、地换了人间。 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 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 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 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 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 !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 “寻章摘句 ”
5、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 ”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 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 (选自格言 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小题 1】阅读文章 一 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3分) 【小题 2】请为第 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 3分) 【小题 3】你怎样理解第 段中 “寻章摘句 ”一词?( 2分) 【小题 4】真正 “有用 ”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用原文回答, 2分) 答案: 【小题 1】首先指出 “百无一用是书生 ”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
6、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小题 2】略。(论据举外国科学家的,扣 1分) 【小题 3】 “寻章摘句 ”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 1分)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小题 4】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小题 1】 试题分析: “怎样提出 ”,即要说明作者的思路,先说什么,即用什么方法引出话题;再说什么,即用什么方法讲什么道 理;最后怎么指出观点。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举例要扣住两
7、个要点,一是 “书生 ”,即知识分子,二是有所成就。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先直接解释该词的意思,然后再与 “书呆子 ”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即指死读书的状态,作者是批评死读书的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以在起领性和总结性语段中找,本题直接摘引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即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千年极寒只是臆测,回答问题。( 10分) 波兰一个叫米哈伊尔 科瓦列夫斯基的科学家指出,在 “拉尼娜 ”现象的影响下,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
8、流向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有所减缓。它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剩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预热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欧洲民众可能面临千年以来最为寒冷的冬季。 消息一放出,引起了北京很多市民的担忧,担心这种极寒的天气会波及北京。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告诉北京科技报记者,波兰 科学家研究的只是墨西哥湾暖流对全球局部地区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 “拉尼娜 ”现象出现后,对我国中低纬度(比如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大于北京等内陆地区。 【甲】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专家认为,全球的大气环流是一个系统, “拉尼娜 ”就像一个信号,它会带来北半球冬季的寒
9、冷,但北京位于中纬度季风气候区,还会受到如北极环流等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不能仅靠一个 “拉尼娜 ”现象就作出可能出现极寒天气的判断。 【乙】但是从 20世纪 6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的冬季气温却是逐年升高的。专家还告诉记者,如果按照北京冬季的气温变化规律 ,北京今年非但不会出现“极寒 ”,还会出现气温继续升高的现象。近 50年来,北京冬季的气温平均升高了 2 ,这个升温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按照正常情况,每 2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浮动范围应该是 0 5 。 北京出现这种冬季不断升温的情形,人为因素起了不小的作用。专家还提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道路不断拓宽,建筑物更加密集,被各种道路或者建筑覆盖的
10、地面积蓄的热量逐渐增加,形成的 “城市热岛效应 ”使得北京冬季的气温也在逐渐上升。而这些人为因素也 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大气的环流,使气温在人为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升高。 【丙 】由此可见, “千年极寒 ”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倒是 “暖冬 ”却一直没有停下它前进的脚步,如何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 “城市热岛效应 ”对大自然的伤害,阻止冬季气温继续上升,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小题 1】下面这段文字作为本文的材料,应该放在【甲】【乙】【丙】哪个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记载,明成化十二年正月十三,忽阴晦大
11、风,郊坛灯烛俱灭,正在南郊郊坛举行祭祀的仪仗人员及乐官俱冻死。而从有科学的气象记录以来,北京最冷的气温是 1966年 2月出现的 27 。这些证据都表明,北京确实可以非常寒冷。 位置: ( 1分) 理由:( 2分) 【小题 2】第 段中加点的 “在一定程度上 ”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小题 3】依据文章内容,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该地区会不会出现 “千年极寒 ”。( 4分) 西安,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与东北高,西南与西北低,呈一簸箕形状。北山山系绵延于北端,秦岭山
12、脉横亘于南部,二者共同构成它的天然屏障。 有研究表明,西安的热岛效应对最高气温的最大贡献在春季 ,对最低气温的最大贡献在冬季,它使得这座城市气温的增温率逐渐加大。 答案: 【小题 1】位置:【乙】。理由:这段文字从事实和科学两个方面说明了北京曾经非常寒冷过。与下文对北京气温的说明相衔接;也为下文说明北京冬季温度逐年升高提供了一个基础。(共 3分) 【小题 2】不能去掉。 “在一定程度上 ”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这些人为因素对大气的环流有一些影响,但并不排除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去掉,说法太绝对,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分 ) 【小题 3】要点: 1、 自然因素:西安处于内陆,
13、地理位置与北京极为相似,同属中纬度季风气候区, “拉尼娜 ”对其影响不大。 2、人为因素:西安和北京同为大城市,人为因素造成的 “城市热岛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气温,影响着大气的环流。(共 4分。每要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观察材料的内容是举例说明北京最低气温的,阅读短文,找到与 “北京气温 ”这一信息有关联的文字段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在说明文中,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从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面来分析,说明该词的作用即对句意的影响,要用评价语 “准确地说明了 ”。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
14、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结合地理知识和环境知识,从 “地理环境 ”与 “城市规模 ”两方面来思考,抓住材料中 “北山山系绵延于北端,秦岭山脉横亘于南部,二者共同构成它的天然屏障 ”“城市热岛效应 ”这两个信息点来分析西安不大可能出现极寒气候。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一文,回答问题。( 20分) 二战期间,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关着一个年轻的小提琴爱好者沙尼克,他被关进集中营已有两年了。两年中,他从未停止 “拉 ”小提琴,虽然没有琴,也没有琴弓。在集中营枯燥乏味而又时刻被死亡窒息的漫长日子里,白天,沙尼克做苦
15、工,到了晚上,等其他的囚犯都睡下了,他将腿从床边垂下来,抬起下巴,双手摆出拉琴的姿势,开始 “演奏 ”舒曼、勃拉姆斯和莫扎特的乐曲。 黑暗中,沙尼克可以 “听见 ”欢快的音符在他周围的空气里跳动 这天深夜,沙尼克正在忘我地练琴,一群新来的囚犯被关进了他所在的囚室。不可思 议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叫马斯特的囚犯把目光投向沙尼克,从他的眼神里,沙尼克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动听。是的,沙尼克可以肯定,他从马斯特那里得来的就是这个信息,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又真的发生了。后来,沙尼克向新来的囚犯打听到,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犹太籍小提琴演奏家。 沙尼克兴奋不已,多少个日子以来,没有人能够听到他
16、演奏的乐曲,没有人能够与他产生共鸣。如今,马斯特来了,他的知音来了,这是上帝连给他的礼物,第二天晚上熄灯后,沙尼克坐在床边轻声呼唤:马斯特 没有回音。 沙尼克只好放弃了找马斯 特交谈的念头。他坐在床边,伸手抬臂,又开始如痴如醉地 “演奏 ”小提琴。他用想象中的琴弓拉了舒曼的一段悠长而跌宕的慢板,接着又突然变成勃拉姆斯的一段快速的回旋曲。他闭上眼睛欣赏着,感受着 当沙尼克睁开眼睛,他已经演奏完了莫扎特的一个短而急促的乐章。突然,沙尼克的手臂停下来了,他发现马斯特正侧卧在床铺上,面向他,闭着双眼,手指随着冥冥之中沙尼克的音乐在床板上轻轻叩着节拍。发觉沙尼克的 “演奏 ”突然停止,马斯特睁开了眼睛,
17、对正看着自己的沙尼克竖起了大拇指。 第三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坐在各自的床沿边,两手悬空,一 起拉起了科莱利的乐章。 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他们一直拉着这个音符,可能比科莱利期望的要长一些;沙尼克和小提琴家都不愿意结束今晚的二重奏。 以后的每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都会一齐演奏科莱利的这段乐章,他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闭起眼睛享受着他们的二重奏;音乐让他们忘记了这是在纳粹集中营里。 一天晚上一群纳粹士兵冲进了沙尼克的囚室。凡是被他们念到号码的囚犯,生命都将走到尽头。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充斥着整间囚室。 当最后一个号码念完,
18、坐 在床沿的沙尼克突然紧张起来。他记得,最后一个念出的号码正是马斯特的号码 !果然,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天啊!沙尼克的喉头里发出一丝呻吟,这难得的知音,这上帝赐给我的礼物今晚就要消失了吗? 突然,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站到了还未下床的马斯特身边,伸出双手做了一个拉小捉琴的动作。 “留下吧, ”沙尼克轻声对马斯特说,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 马斯特睁大眼睛,摇摇头,正要说什么,沙尼克已经走到了纳粹士兵的面前,缓缓地走出了囚室,走进了黑夜 不久,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小提琴家马斯特幸存了下来。 和 平的日子里,马斯特在世界各地举办了无数场音乐会,场场爆满。他的琴声震撼着人们的灵魂,
19、他用琴弦上跳荡的音符讲述着希望、爱和春天,讲述着孩子,讲述着和睦的家庭,讲述着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马斯特的每一场音乐会都保留着一个 特殊 的节目:在骤然昏暗下来的舞台灯光里,他轻轻放下手里的小提琴,慢慢闭上双眼,两臂悬空,激情地 “演奏 ”那段早已渗入他灵魂的科莱利的乐章。那个声音又在他的耳边回响: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 【小题 1】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 4分) a 起初两年 沙尼克在集中营里用 “拉琴 ”排 遣苦闷。 c 马斯特来了以后 沙尼克偶遇小提琴家马斯特,二人成为知音。 c 纳粹士兵报完囚犯号码后 d 解放后 【小题 2】第 段中的划线句富有表现力,
20、请加以赏析。 (4分 ) 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小题 3】联系上下文,说说 段中 “特殊 的节目 ”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小题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沙尼克的形象。 (4分 ) 【小题 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6分) 【链接】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他(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 (都德最后一课) 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都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并分别说说
21、两位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意图。 答案: 【小题 1】( 4分) c沙尼克为了音乐,牺牲自己,保全马斯特,马斯特幸存,在音乐会上以独特的方式纪念沙尼克。 【小题 2】( 6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音符化为交错的玫瑰藤和美丽的花,形象地传达出了两人配合的 默契、心灵的共振以及琴声的美妙,表现作者对两人纯洁深刻友谊的赞美。( 2)演奏方式特殊,不用小提琴拉,而是用当年在集中营和沙尼克使用的方式,两臂悬空,在空中演奏;意义特殊: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难友和兄弟沙尼克的深切怀念。 【小题 3】( 4分)沙尼克是一个勇敢,乐观,富有献身精神的小提琴爱好者。虽然被关在集中营,没有琴和琴弓,但他从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苏省 靖江 外国语学校 九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