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吉林省油田高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卷.doc
《2012届吉林省油田高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吉林省油田高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吉林省油田高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卷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在 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答案: 下列 7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 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 走过木桥,越
2、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 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 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 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 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 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A B C D 答案: C (作者以景点转移为序,以游踪为线索,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首句应选 , 句紧承 句,末句应选 ;中间 句加入张三丰的传说,增添情趣。根据破折号可判断这几句的顺序应为 ,故可淘汰 A与 D。思考“他们
3、 ”指代的内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根据第 句中 “大自然凝固的音韵 ”“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 ”可知, “他们 ”指代的应不是第 句的内容,而是 句的内容,故第 句排在 后面,正确答案:是 C。) 下列各 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明确表示,要禁止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 B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是审美体验的延伸,也是后代作家超越自我的精神刻度,作家只有在与经典大师的竞争中,才能拓展文学的想象空间,为未来提供崭新的审美体验。 C读完李煜的虞美人,读者就会被词作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
4、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根据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 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每小题 3分)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 “智人 ”。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
5、;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这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一个 “悟 ”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 “悟 ”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 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
6、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 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于 “动态 ”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 “文化 ”
7、一词其语根是 “人文化成 ”,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 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日中则仄,月盈则亏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 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
8、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并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湖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 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读者 2009年 12期 16页) 【小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色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以悟为代表,比较重视直观体会,这是与具有缜密逻辑的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而言的。 B中国人观察事物不注重局部分析,观察事物的方式通常是重视统摄全面,中医与绘画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例证。 C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
9、,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截然不同。 D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 “动态 ”的注意构成表里,表达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小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是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例证。 B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所以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 C “文化 ”一词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它的语根是 “人文化成 ”,太极图就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 D直观 的悟性是以非分析的思
10、考统摄有机、全面与动态三个思考的角度,而这三个思考的角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小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 “智人 ”,因为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每一种文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 B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而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四个特色之间互相加强、彼此相关,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中就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D中国人对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的理解,说明了具有乐观的命运
11、论,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种智慧是由深度的哲学探讨浓缩的。 答案: 【小题 1】 D (应该是 “中国人对于 动态 的注意与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 ”,不是 “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 “动态 ”的注意构成表里 ”。) 【小题 2】 B ( 强加因果。) 【小题 3】 D (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 项特色 ”,文中是 “也许 ”不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 ”。 B表述与原文的表述不符,原文是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 ”C“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文
12、中没有 “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分)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 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 “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 “传 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 2007年 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 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
13、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 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 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 “国学大师 ”“国宝级学者 ”“北大惟一终身教授 ”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 “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 2006 年,第 19
14、 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 “诗人 ”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 “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 7月 29日( 2005年),
15、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 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 ”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 “难得糊涂 ”,他说: “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 “中国牌 ”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 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 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 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
16、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 12月 21日, 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 24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 !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 90 年代
17、,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 “他还很得意。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文革 ”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 “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 ”季先生说: “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 ”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作者 卞毓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18、是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 “国学大师 ”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 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 合一,宛然实现。 ”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 “文章不厌百回改 ”、 “佳作常从改中出 ”。 D “文革 ”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吉林省 油田 中高 学期 开学 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