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苏州卷)语文(带解析).doc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苏州卷)语文(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苏州卷)语文(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苏州卷)语文(带解析) 其他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 绿 ( yn)如盖 月光 (jio)洁 笛声 (yu)扬 心情愉 (yu) 答案: 阴 皎 悠 悦 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那屈折幽深的小巷,婉如岁月一般。粉墙黛瓦的老屋依然,清水盈盈的古井依然。慈详的老人,端着茶杯,摇着扇子,闲闲地聊天,乡音弥漫 那是我的小巷,每一点青苔,每一株绿草,每一丛蔓沿着的爬山虎,都藏着我的童年。一个夏日,梦回苏州,阳光把我的记忆照亮 答案:屈 -曲 婉 -宛 详 -祥 沿 -延 阅读下面的漫画,结合当前有学生沉迷于游戏的现象
2、,把画中母子两人的对话补充完整。要求: 用语简明,能反映画面内容,每句话不超过 5个字(不含标点); 补充完整后的对话能赋予该漫画讽刺的意味。( 3分) 【小题 1】母: 该睡觉了! 子: 【小题 2】母: 子: 答案: 【小题 1】再玩会儿。 【小题 2】该起床了!再睡会儿。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 原野 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 有人说: “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 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
3、。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 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
4、 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 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 这事还小吗? 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 “春天 ”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 插曲。 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
5、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 “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 ”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 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
6、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 ”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 2013年 5月 22日第 11版,有改动) 【小题 1】在作者看来,有人 “没感觉到春天 ”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小
7、题 2】文章第 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3分) 【小题 3】文章第 段中,作者写 “春天 ”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 “春天 ”这位 “改革家 ”形象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划线短语的表达效果。( 4分) 谁都想像不到, 一寸高 的小草,可以打败 一米厚 的白雪。 【小题 5】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春天 ”这位 “改革家 ”形象的特点。( 3分) 答案: 【小题 1】在北方,春天的脚步快,来去匆匆;一般人看不懂春天从事的工作;春天常在幕后做工作。 【小题 2】通过对比 ,突出北方春天不易觉察的
8、特点,为后文揭示其默默工作、功成即身退的可贵品质作铺垫。 【小题 3】 (1)改革本身带来的 “泥泞和肮脏 ”问题;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 (2)写这两个问题说明春天能正视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畏阻力,表现了其坚持改革的决心。 【小题 4】一寸高,强调小草的矮小柔弱;一米厚,突出白雪的厚实强大,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地写出春天与冬天的酷烈较量,鲜明有力地体现了春天不畏阻力、锐意改革的精神。 【小题 5】 (1)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思想意识; (2)具有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3)具有 不怕困难、坚持改革的决心; (4)具有坚信改革成功的乐观精神; (5)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工
9、作的品格; (6)具有不贪功劳、功成即身退的豁达胸怀。 【小题 1】试题分析:读语句可知,实际上写出了春天的时间之短,它所做的工作 “一般人看不懂 ”,因为它在 “暗中做事 ”。通读全文时,抓住这些语句,答案:即可出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点评:一般要到题干中的问题句附近去寻找相关语句,再结合全文内容仔细揣摩后拟出切题的答案:。注意一定要切题作答,不可所答非所问。 【小题 2】试题分析:把江南的春天与北方的春天作比 较,突出了 “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的特点,从而引出下文中对北方春天的描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一定
10、要理解所写的内容,理解时要注意看本段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本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在反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等。 【小题 3】试题分析:读第六段可知,遇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脏和风的小插曲。理解脏和风的内涵,即自身问题和反对意见,就可了解春天 “改革家 ”的形象为不怕困难,不惧阻力,信心坚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语段内容,分析语段写了什么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深入理解地基础上,得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 4】试题分析:读语句,理解句中的两个数字可知,两个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春天的力量,表现了春天不畏阻力、厉行改革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11、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仅要选好角度,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小题 5】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 “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 物的背后 ”“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 ”“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 ”“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 ”等语句可提取出春天的形象特点。根据对于春天的描绘可以概括出春天的特点。能写出几点写几点,便但至少要写出三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
12、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前向后寻找相关的语句。根据关键语言加以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由 “到此一游 ”想到的 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 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 “到此一游 ”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 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
13、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 ”第二名。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 ”,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 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 2012年的 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面对 “到此一游 ”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 ”,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
14、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 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 “走向世界 ”呢? 平心而论,这一回的 “到此一游 ”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 “输出 ”,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 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 “活教材 ”。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 “红绿色盲 ”;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今日中国,吃饭穿衣 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
15、感觉 “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 “健康文明旅游方式 ”,出台 “文明行为指南 ”,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 “发展的必修课 ”。 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 “到此一游 ”,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日报 2013年 5月 27日第 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 【小题 1】文章第 段中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小题 2】文章第 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 2分) 【小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年初 毕业 升学考试 江苏 苏州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