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胡同文化》素材: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鄂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胡同文化》素材: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鄂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胡同文化》素材: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鄂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作家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学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的“飞地文化”。在初步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各个研究小组讨论申报子课题。一、序曲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
2、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我微笑着问学生。“太美了!”“太好听了!”还有人打趣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得哄堂大笑。“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我顺势导入:“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
3、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然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汪曾祺。”“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2“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么样?”学生兴趣倍增:“好!”我高声道:“那就让我
4、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二、增长见识1.揭题切入。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又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
5、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 1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2.胡同。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 1段中的关键句回答。”“第 1 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3“方位意识很强。”“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6、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我又往下问:“第 2 段呢?”学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我接过话题:“对,都很有来源。下面播放几张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的照片,请同学随口说说胡同名。”学生边看照片,边用文中的胡同名称抢说着,气氛活跃。这样既避免了照读原文的呆板,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第 3 段”这时学生参差不齐了:“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我笑着追问:“到底是哪一句?”学生迷惑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7、对,都是,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该怎么表达?”学生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数量。”我趁机向他们传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要自行组织语言。”“第段呢?”“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对。这段很明确,不会有异议。”3.胡同文化。顺着文脉,“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胡同文化”了。我是这样过渡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4先让他们快速阅读,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学生反应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
8、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然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这些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高中生已进入了“思想期”,因此语文课需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说出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得到释放。果然,学生发言踊跃,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学生 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闭的思想必然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
9、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我表示欣赏:“说得够深刻。”学生 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我不禁称赞道:“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 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我故作惊讶:“为什么?”“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我继续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还不能。”我给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这时,另一学生抢着回答:“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
10、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城。”我进一步挑明:“对!生活在皇城根下。”全班马上接过来:“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我满意地点头:“越说越清楚了。”那位学生马上往下接:“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我反过来引:“否则”5“否则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我水到渠成地朗声道:“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一个字”学生异口同声:“忍!”我话题一转:“那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个忍呢?”一个学生回答:“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对。”我插话道,“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位学生马上抢回话题:“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
11、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积极的爱国热情,要像海空卫士王伟那样,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对。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过这样的感人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大家马上接下去。我点头赞许:“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然后转移话题:“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一位学生回答:“北京人易于满足。”我马上“抓住
12、”他不放:“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泳,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照搬“教参”的顺序,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效果会打折扣。)可惜这位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念得很快:“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声。同学们笑了起来。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四 单元 14 胡同 文化 素材 感受 魅力 教学 实录 鄂教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