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1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pptx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1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1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pptx(7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纲导学,考纲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思维导图,考点突破,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考点二 热力环流,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 太阳辐射 。 (2)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增温 。 (如图中A) (2)大气受热: 地面 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 大气增温 。(如图中B),3.大气的两种作用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 吸收 、 反射 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将部分热量
2、还给地面,从而对地 面起到 保温作用 。,1.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农业实践,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 空气稀薄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 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
3、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 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 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知识拓展 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 是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命题视角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大气中 ( B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
4、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C,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 遭到破坏后,臭氧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即减少,A错误;二氧化碳 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B正确;可 吸入颗粒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减少,即减少,C错误;雾霾出现时,夜间大气逆辐射增强,即在夜间增 加,D错误。,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 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
5、日变 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2.(2017课标,9,4分)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B )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日变化规律。膜内温度高于自然状态下的温 度,且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平均温度日变化, 故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有积雪时的温度日变化要小于无积雪时 的温度日变化,则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C,3.(2017课标,10,4分)该地寒冷期 ( C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 图示为膜内温度日变化,其中变化很
6、小,而有较大变 化;又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的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 积雪状况差异较大,即C正确。,C,(教师用书专有)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 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 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 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 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 响。,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 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7、。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 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 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命题视角二 气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 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4.(2018课标,11,4分)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 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区域定位可知,毕节位于云贵高 原,地势较重庆高,故7月份气温较低,A项正确;毕节的纬度较重庆低,若 因纬度影响
8、气温应较高,B项错误;两地均远离海洋,均受季风环流影响, 因此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不是导致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C、D项错误。,C,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 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为 “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图,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 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 显。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分),(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
9、陕边界向北凸出的 主要影响因素是 。(3分),答案 (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解析 (1)直接读“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可知, 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由图可知,关中地区位于渭河平原,海拔 较低,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出现高温中心。 24等温线向北凸出,表明该地比两边温度高,结合所学知识,该地位于 黄河谷地,地势低,温度高。,命题视角三 逆温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 兴趣小组大规模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
10、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 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 面两题。,6.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 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 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 降速慢,D错。故选A。,C,7.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 是 ( C
11、)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C,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 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 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 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 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1.概念:由于 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 单形式。,考点二 热力环流,2.形成过程,3.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三 单元 第一 冷热 不均 引起 大气 运动 课件 湘教版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