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3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 10 月月考试题高二生物 A 卷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一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B.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D. “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他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没有提到等位基因,A 错误;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
2、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B 正确;演绎是假设测交实验的正确,因此“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的内容,而不是演绎的内容,C 正确;“F 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D 正确。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名师点睛】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
3、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2.等位基因 A 与 a 的最本质的区别是A. A 控制显性性状,a 控制隐性性状 B. 在减数分裂时,A 与 a 分离C. 两者的碱基对序列不同 D. A 对 a 起显性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A 和 a 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两者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2【详解】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 A 与 a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即碱基序列的不同。综上所述,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3.下列四项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
4、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图 A 和图 B 中都不存在等位基因;图 D 表示的是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图 C 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D 和d,且反映出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 D 和 d 发生了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综上所述,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4.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5、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 F1 是 ( )A.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 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 31 D.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答案】B【解析】3【分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亲本豌豆、玉米均为纯合子,且显性纯合个体和隐性纯合个体间行种植。【详解】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隐性纯合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 F1仍为隐性,玉米可以同株异花传粉,也可以异株异花传粉,隐性纯合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 F1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6、,A项、C 项、D 项错误,B 项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选 A 项,错因在于对豌豆传粉特点认识不清。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且闭花授粉,不会发生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之间的杂交。5.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 1全为灰身,让 F1自由交配产生 F2,将 F2中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A. 1:1 B. 2:1 C. 3:1 D. 8 :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 1全为灰身” ,判断灰身为显性,将 F2中的灰身果蝇取出,注意所取基因型个体为 2Aa、1AA,自由
7、交配时要将所选群体各个基因型所占比例重新分配,然后由题意进行计算。【详解】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 1全部为灰身,则灰身为显性,F 1设为 Aa,则 F2为 Aa、AA、aa,比例为 2:1:1,灰身中 Aa、AA 比例为 2:1;只有当 Aa(占 A比例为 2/3)和 Aa(占 A比例为 2/3)结合时,其子代才会产生黑身,所以后代黑身 aa 的概率是 2/32/31/4=1/9,故灰身的概率为 1-1/9=8/9,所以灰身:黑身=8:1。综上所述,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6.如图是某个体的部分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 基因和 b 基因的碱
8、基数目可以不相同4B. A 基因和 b 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C. A 基因和 a 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 若该个体产生了部分 Ab 的配子,则该个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答案】B【解析】B 基因和 b 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两者的碱基数目可能不同,A 正确;A 基因和 b 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但是两者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两者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B 错误;A 基因和 a 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C 正确;图中 AB 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 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若若该个体产生了部分 Ab 的配子,说明该个体发生了交叉互换,D
9、正确。7. 人们发现在灰色银狐中有一种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的斑点,十分漂亮,称白斑银狐。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银狐体色有白斑对无白斑为显性B. 可以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C. 控制白斑的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D. 白斑性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说明银狐体色有白斑对无白斑为显性,A 正确;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 是因为控制白斑的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存活的白斑银狐均为杂合子,白斑性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D 正确;白斑
10、的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所以无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B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5A. 肝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C. 第一极体 D. 卵细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染色单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哺乳动物是二倍体,其肝细胞属于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A 错误;初级卵母细胞中也含有同源染色体,B 错误;第一极体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其前期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C 正确;卵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
11、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若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内有 23 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的来源是A. 全部来自父方 B. 全部来自母方C. 父母双方各占一半 D. 来自父母双方的数目是随机的【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来自父方或母方的染色体分向哪一极是随机的。【详解】卵原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来自父方、母方的染色体随机的移向两极,因此卵细胞内染色体来自父方、母方的数目是随机的。综上所述,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
12、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在人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如果两条 X 染色体不分离,都进入次级卵母细胞中,那么形成的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其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A. 4+XXY B. 44+XXX C. 44+XXY 或 44+XXX D. 44+XXY 或 44+XY【答案】C【解析】6试题分析:正常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 22+X,在人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如果两条 X 染色体不分离,都进入次级卵母细胞中,则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 22+XX(多 1 条 X 染色体) 。正常精子的染色
13、体组成是 22+X 或 22+Y,异常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结合,其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 44+XXX 或 44+XXY,因此,C 项正确,A、B、D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1.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已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A 与 a 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 B 与 b 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 b 与 b 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D. 1 号和 2 号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答案】A【解析】试
14、题分析:据图可知,图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使得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BB 和 Aabb,所以 A 与 a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A 项错误;B 与 b 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 与 b 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C 项均正确;1 号和 2 号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 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能力。12.下图为某生物细胞增殖过程中有关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7A. 图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15、、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个过程B. 图中 OP 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期,前期和中期一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C. 图中 LM 点表示受精作用,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D. E 点时将核 DNA 用放射性标记,到 IJ 段有 1/2DNA 具放射性【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中染色体数量变化可知,AE 表示有丝分裂,EF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GK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LM 表示受精作用,MQ 表示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详解】根据分析内容可知,图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个过程,A 正确;图中 NO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 DNA 的复制,OP 段包括有丝分裂的
16、前、中、后期,前期和中期一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不含染色单体,B 正确; L 点M 点染色体数加倍,表示受精作用的完成,受精作用过程有精卵细胞膜的识别和融合,能体现细胞膜间的信息交流和细胞膜的流动性,C 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在E 点时将核 DNA 用放射性标记,由于 DNA 的半保留复制,完成 DNA 复制后每个 DNA 均有一条链含有标记,一条链不含标记,到减二后期 IJ 段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每个 DNA 仍然均有一条链含有标记,一条链不含标记,故含放射性的 DNA 占 100%,综上所述,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点睛】本题通过曲
17、线图的形式考查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属于对识图、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13. 蜘蛛脚样趾综合征是人类的一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病的家族系谱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8A. 该遗传病由位于 X 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B. 5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是 1/4C. 1和 5的表现型相同,其基因型也一定是相同的D. 已知 1为杂合子, 1和患该病男性婚配后,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5/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 1的出现,可以判断
18、该病为显性遗传,又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男患者的母女一定都是患者,图中 6 号与此不符,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 5的基因型为 Aa,若与正常男性 aa 结婚,生患病还要是男孩的概率为 1/4; 1的基因型可能是 AA,也可能是 Aa;若 1为 Aa,但若不知患病男性的具体基因型,则无法计算后代患病的概率。综上答案为 B.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点评:本题要求其实比较简单,关键是要正确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 X 的显性遗传。这种方法其实可以称作一种假说演绎法。14.下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实验流程,第一组实验用 35S 标记噬菌体,第二组实验用 32P 标记噬
19、菌体。若赫尔希和蔡斯的假设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 DNA未进入。则下列关于该假设的预期结果,理论上正确的是A. 第一组实验的上清液放射性强,沉淀物无放射性B. 第二组实验的上清液无放射性,沉淀物放射性强C. 第一组实验的上清液无放射性,沉淀物放射性强9D. 第二组实验的上清液放射性强,沉淀物放射性强【答案】C【解析】第一组实验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赫尔希和蔡斯的假设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 DNA 未进入,所以离心后上清液无放射性,而沉淀物放射性很高,A 错误、C正确;第二组实验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但是噬菌体的 DNA 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所以离心后
20、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无放射性,BD 错误。15.下列有关遗传物质基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 格里菲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A+C)/(T+G)的碱基比例体现了 DNA 分子的特异性D. 既有 DNA 又有 RNA 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 DNA 和 RNA【答案】A【解析】20 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而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因此人们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故 A 正确;格里菲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
21、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但没有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 错误;双链 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配对的碱基数目相等,因此双链 DNA 分子中,(A+C)/(T+G)的碱基比例都等于 1,不能体现了DNA 分子的特异性,C 错误;既有 DNA 又有 RNA 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 DNA,D 错误。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 的结构与功能16.下列有关科学家、科学成就、研究方法,不相符的是A. 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假说演绎法B. 赫尔希和蔡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 萨顿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和
22、假说演绎法D. 沃森和克里克一一创建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物理模型法【答案】C【解析】【分析】1、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如10孟德尔应用该方法提出遗传定律,摩尔根应用该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2、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1866 年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定律,A 正确;赫尔希和蔡斯采用证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噬菌体的 DNA 是遗传物质,B 正确; 1903 年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 1910 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
23、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最终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 错误;沃森和克里克利用物理模型法创建了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D 正确。故选 C。17.下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 :AABb :AAABBb :ABCD :AB. :Aabb :AaBbCc :AAAaBBbb :ABC. :AaBb :AaaBbb :AAaaBBbb :AbD. :AABB :AaBbCc :AaBbCcDd :ABCD【答案】C【解析】根据基因型判断,AABb 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AABBb 含有三个染色体组,ABCD 含有1 个染色体组,A 也含有 1 个染色体组,A 错误;AaBb
24、 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aBbCc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AAaBBbb 含有 4 个染色体组,Ab 含有 1 个染色体组,B 错误;AaBb 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aaBbb 含有 3 个染色体组,AAaaBBbb 含有 4 个染色体组,Ab 含有 1 个染色体组,C 正确;AABB 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aBbCc 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aBbCcDd 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BCD 含有 1 个染色体组,D 错误。【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名师点睛】含有 2 个染色体组,含有 3 个染色体组,含有 4 个染色体组,含有1 个染色体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巴彦淖尔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生物 学期 10 月月 考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