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公元前 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 “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 ”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汉武帝兴办太学,正式弟子和旁听 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体现了汉武帝把用人选官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故选 C。
2、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重儒措施 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说: “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 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 假使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别差别,将像对海上的波浪或风中的树叶那样漠不关心。 ”对此理解正确是 A历史研究应以个人的活动为核心 B历史研究侧重事件对事件的价值联系 C历史是探索发现孤立的个别事件 D历史研究是人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体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注意材料中关联词“只有 ”“假使 ”“那么 ”所表达
3、的意义即可判断 D项符合题意。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判断(课标外) 2009年 7月 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俄罗斯新经济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 “对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对手而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有很大的困难,改变我们的政府和官僚机构数十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任务也十分艰巨。 ”这说明 A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C美俄关系走向缓和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的阅读及分析能力。依据 “对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对手而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有很大的困难,改变我们的政府和官僚机构数十年来形成的
4、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任务也十分艰巨。 ”并结合所学知 A项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冷战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中说: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 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 ”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A发挥宏观调控对经济调节作用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其丧失统治地位 C促进西方社会垄断时代的到来 D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将其彻底废除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
5、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 ”是强调传统社会内部自由主义推动了工业化,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背景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 “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最早努力 “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的是 A但丁 B马丁 路德 C加尔文 D达 芬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及史实再现和再认能力。 “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是指人与上帝直接对话,据所学知是马丁 路德的宗
6、教改革思想。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规定:原告与被告就某物发生争执,原告所提起的是对物的诉讼。例如某人占有一有形体物,铁提肯定这物是他的,而占有人主张他是所有人。铁提既然主张物是他的,所以这是对物的诉讼。这说明罗马法中 A体现了物权的法定主义原则 B物权与债权转化是客观规律 C所有权与占有权的性质相同 D占有人对物的权利倍受保护 答案: A 试题分析: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规定:原告与被告就某物发生争执,原告所提起的是对物的诉讼。分析可知 A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民法大全 1978年 5月 2日到 6月
7、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 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 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出访否定了 “两个凡是 ”错误方针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 A错误我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初九已经打破意识 形态的限制了, C错误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是在 1978年底, D错误欧盟是 1993年才成立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向发达资本主
8、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伟大的转折 20世纪 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 “(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 ”,这 “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政 策的重要性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 “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 ”这表明中国内
9、战的本质在于土地私有的存废,故A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反映了作 者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
10、族的致命伤。 ”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故 B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学 者做过如下评价 “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 ”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 A李贽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进行史实再现的能力。梁启超强调该学者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的理由是做学问的方法及种类,据此可知是顾炎武,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开了一代朴素学风的先河,故选 D。
11、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 西移动 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A迎合了统治者 “天朝上国 ”的心理 B打破了中国传统 “天圆地方 ”观念 C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 D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利玛窦为意大利传教士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 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完全是为了迎合中国 “天朝上国 ”的心理,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
12、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夫农劳于作,剧于病,爱其谷甚于生也,不得已而粜者,则有由焉:小则具服器,大则营婚丧;公有赋役之令,私有称贷之责。故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 ”。这表明宋代 A农民生活贫困 B土地兼并严重 C赋税负担沉重 D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及史实再现能力。题干材料主要叙述了人们出售谷物的理由及益处, ABC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合 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下图是 1945年以
13、来,德国版图变化示意图。 (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版图变化的原因。( 9分) ( 2)谈谈你对德国版图变化的认识。( 6分) 答案: ( 1)二战后,德国战败,德国及首都柏林被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 3分)冷战中,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联占领区成立民主德国;( 3分)东欧剧变,民主德国合并到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3分) ( 2)德国的分裂是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2分)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分);统一 符合德国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德国的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 1)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的能力。三幅地图展示的是德国三
14、个时期的版图,依据所学知图一 “1945年 1949年 ”是由于德国战败,德国及首都柏林被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图二 “1949年 1989年 ”是由于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联占领区成立民主德国,图三 “1990年至今 ”是由于东欧剧变,民主德国合并到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回答时需要结合德国从战后的分析到后来实现统一的背景上,着重阐述 德国的分裂是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物;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德国的发展等即可。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
1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 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不是民主 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
16、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 。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 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与 17、 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发展有何不同。( 11分) (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 4分) 答案: ( 1)进程不同
17、:欧洲: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宪政民主运动。( 2分)中国:宪政民主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 2分)内容不同:欧洲:强调保障个人自由、平等 基础上建立民主宪政。( 2分)中国:提倡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 2分)强调公民为国家服务,弱化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2分)主张国家平等,国家行使人民主权。( 1分) ( 2)原因:中国人自由散漫缺乏约束;( 2分)进化论思想影响。( 2分) 试题分析: ( 1)考查学生史料的解读能力。依据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 ”可归纳中国近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东北 三校高三 第一次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