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湖南浏阳醴陵攸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湖南浏阳醴陵攸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湖南浏阳醴陵攸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湖南浏阳醴陵攸县三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国山东半岛地区被称为 “齐鲁之邦 ”,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 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的目的。其中,齐为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
2、而不称齐。所以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 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 m)设为 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 n)设为 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 1000,那么,下列关于 m、 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 m 900, n 100 B m 800, n 200 C m 600, n 400 D m 400, n 600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价格革命。依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从亚非拉掠夺了巨
3、额的贵金属,导致欧洲货币大量贬值,引起价格革命。在价格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暴利,传统的封建主阶层逐渐没落,阶级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析选项, D项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 “促使不列颠市场诞生的原因不仅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政治合并,也不仅在于取消林立的税卡,狂热地开凿运河和利用海上交通,更大的原因是商品的洪流不断流向伦敦或从伦敦流出,使伦敦变成巨大的,要求大量血液供应的心脏,它把自己的搏动节奏传到各地,打乱一切,又使一切归于平静 ”对布罗代尔的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业大都会发展的需要是全国市场统一的动力
4、 B商业大都会对各地的辐射为全国经济交流提供了统一标准 C布罗代尔描述的这一现象发生于工业 革命之后 D城市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题意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情况,故 C项 “布罗代尔描述的这一现象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后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项。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影响 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 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 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
5、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 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促使英国不断调整国内移民法律的原因是 A无产阶级的斗争 B启蒙运动的深入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选举制度的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从材料的时间 “1563年至 1846年 ”及内容可知,正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促使英国国内不断调整国内法以适应这一变化的需要。所以 C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影响 到 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 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 3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
6、,匆匆画上句号。上述材料意在表明 A辛亥革命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袁世凯制造 “宋案 ”影响恶劣 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失败 D中国社会结构复杂难以现代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依据所学,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纷纷建立各种政党与团体。但只是昙花一现,匆匆收场。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分析选项, C项符合题意,所以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政体的实践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 “减租 ”为内容的土
7、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题关键是 “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排除 A; “阻止 ”说法不恰当,排除 B; C项与史实不符;国民政府依然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并不想改变农村、农民的状况,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以 “减租 ”为内容的土地改革。 根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它中小邦也可以联合 起来以多
8、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的组织形式的特点。材料 “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 ”,说明德意志帝国的各个邦之间的组织形式呈现着联邦主义的性质。故本题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的组织形式的特点 庄秋
9、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 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材料中汉族士兵听信谣言 ,害怕自己会在清政府的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说明士兵的反叛是因轻信谣言,害怕清政府的清洗而丧命,这表明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 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
10、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普里马科夫认为, 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 “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二月革命。由材料 “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可知,应是 1917年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 D符合题意,而 ABC的表述均不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8世纪 ,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
11、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 ,大肆挥霍 ,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生活的衰败。与之观点相似的经济理论是 A重商主义 B重农抑商 C凯恩 斯主义 D自由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凯恩斯主义。蜜蜂的故事说的是 “节俭的逻辑 ”,在经济学上叫 “节俭悖论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形成了凯恩斯主义。所以 C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凯恩斯主
12、义 结合所学,判断该材料所反映的年代是 二战后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单位: 10亿美元) 经济实体 美国 苏联 日本 欧共体 联邦德国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国民生产总值 2775 940 1067 2907 888 691 461 542 A 1945年 B 1963年 C 1980年 D 1993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发展。依据图表及所学可知,欧共体于1967年建立,所以排除 A、 B;这时苏联尚未解体,所以排除 D;故 C符合题意,该表为 1980年时各经济实体的发展状况。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 表现 1952年,苏共领导人
13、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 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苏联经济状况。依据所学,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一步显露,这些数据不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排除 A;工业化早已完成,排除 B;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排除 C;马林科夫的言论很明显是对就体制的辩护,
14、所以 D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 1980年以前每年以 1700万亩( 3 5%)的速度增加。到 1980年达到7 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15、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 “人民公社期间 ”可以排除 B、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建设基本上以城市的工业建设为重,而且题干材料中也没有比较国家对农村和城市的投人,故排除 D项。所以 A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十年建设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 “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 ”,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 “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 ”,“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
16、因素 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根据材料 “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 ”反映了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013年 4月 8日 ,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中风逝世 ,终年 87岁,撒切尔夫人 1979 1990年在任,她在政治上激烈反对工会和民粹主义,在经济上激烈反动凯恩斯主义,在外交上高调反对共产主义,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 “撒切尔主义 ”,结
17、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撒切尔夫人的政策 A停止向全国学生提供免费牛奶 B削减地方政府的行政开支 C使用军警打击矿业工人组织的全国大罢工 D拒绝与社会主义国家对话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撒切尔主义。分析选项, ABC都是撒切尔主义的具体表现,而 D与史实不符,中英就是这一时期解决香港问题的。所以 D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撒切尔主义 沈志华教授在中苏关系史纲中说: “社会主义阵营两国交好,就好到不分你我,两国交恶,就恶到你死我活, ”“就其原因,是国际主义理念与民族主义追求之间的矛盾 阵营内部领导与被领导的原则与各国享有平等权利
18、的原则之间的矛盾。 ”根据这一分析,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不包括 A被意识形态掩盖的国家,民族利益冲突在两国外交蜜月过去后凸显 B苏联 “领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企图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原则发生冲突 C外交上逐渐走向务实的中国政府,放弃 “一边倒 ”的政策,激怒了苏联 D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的问题上分歧严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中苏关系破裂以后,中国才放弃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而不是中国放弃 “一边倒 ”的政策导致中苏关系破裂。故 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所以 C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建国初期的外交 “一边
19、倒 ” 慎终追远是汉人社会的核心价值,台湾人也供奉 祖先牌位,按时祭祀。但在某个时期,为了避免违反统治者的命令,必须设法将祖宗牌位藏起来。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何时 A 1835年 B 1886年 C 1912年 D 1943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日本的侵略。解题时注意时间及地点 “1943年及台湾 ”。当时的台湾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故汉人的习惯不能随意表现出来,以免遭受迫害。所以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民族同化政策 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 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
20、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此题关键是对 “民国二十六年 ”的把握,这一年应是 1937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故 A项正确。 B是 1915年, C项发生在 1912年, D项更与题干无关。所以 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抗战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 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
21、,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授爵、才能为主,郡县的长官由此产生,故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以后,平民也可以有姓氏。秦统一后,进一步推广郡县制。所以应选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
22、说: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 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 “以丁计税 ”。 “租 ”和 “调 ”是实物地租, “庸 ”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役。因此,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并存。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就是为了严格控制农民,以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兵源。所以 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
23、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监察制度 从此 “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 (丞相 )分立 ”。由此可知 :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及 “分立 ”可知:宋代的时候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及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君权及财权,所以B符合题意;秦朝三公中负责军事的太尉与丞相并立的,故 A项错误;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只是决策运行程序中 的职责不同,故 C 项错误; D 项错误,清代没有丞相。所以 B项正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湖南 浏阳 醴陵 攸县 三校高三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