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福建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福建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福建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福建诏安县桥东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世纪 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 ) A个人崇拜盛行 B强调阶级斗争 C社会秩序混乱 D执法公正严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这口号明显的反映了当时的个人崇拜,再结合材料所述时间是20世纪 70年代,应该是在 “文革 ”期间 ,所以不能反映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个人崇拜的表现 “共和国
2、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 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 “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 ) A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答案: B 试题分析:选项 ACD不符合史实,一票共和与君主派的叫嚣本身说明在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中,两个派别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所以其建立非常不容易,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
3、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在那美丽的西湖边 /有一棵红杉树 /越过重洋 /来自彼岸 /滋润着友谊雨露 /红杉树 /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 /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 ”这是 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政治事件是 ( ) A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 1972年尼克松访华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2009年奥巴马访华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题干中所述歌词的时间是在 1981年,可以排除掉 AD两项,结合 “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 ”和 “扎根在中国的沃土 ”可知体现的是中美两国的关系,故排除 C项而应该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
4、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 大型六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将其中四集的主题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千年巨变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世纪跨越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千年局变是指 18401911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新生指的是 19491976 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伟大转折是指19761992 年,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世纪跨越是指19892002 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
5、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 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9年 10月 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 “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 ”这主要是基于 ( ) 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B履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作用 D中国的国家利益 .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这也是所有国家对外交往的根本出发点,所以材料中所述中国重视发展中俄关系
6、的基本依据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 “冷战 ”结束之后,不结盟运动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 A其成员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B参与国大多参加了政治军事同盟 C它是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而建立的 D没有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标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观点认为冷战结束之后,不结盟运动就没有必要存在下去,是依据这一运动产生的背景来说的,因为不结盟运动产生在美苏争霸和冷战的大背景下,当这一大的背景不存在的时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故选
7、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曾经说过: “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 刀耕火种 江南地区稻麦兼种 使用翻车灌溉 使用曲辕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 刀耕火种 ”是中国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而精耕细作是指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使得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据此可以推断出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 为反映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某同学写了一篇梦回宋代的习作,其内容不可能涉及的是 ( ) A “出
8、现不少私人作坊 ” B “雇用大量人员做工 ” C “装饰以图案的织锦 ” D “到龙泉窑进行参观 ” 答案: B 试题分析: “雇用大量人员做工 ”是指手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雇佣工人的现象,这是不符合题目所涉及的 “宋代 ”这个时间的,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制瓷技术进步 B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C新航路的开辟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是指中国瓷器对外出口更多更广,这应该是由于明清时
9、期,西欧国家已经开辟了新航路,这使 得欧洲、美洲和非洲都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尽管中国实行闭关政策,但是并不是禁绝,故可以出现题干中出现的现象,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瓷器的外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间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说的这种情况发生在 ( )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答案: A 试题分析: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
10、地 ”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给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带来了机遇和加强了其力量,为其推翻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故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下列事件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 A哥伦布远航 西班牙占领巴哈马群岛 B航海条例 英荷殖民战争 C美洲劳动力不足 从非洲贩卖黑奴 D无敌舰队被打败 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 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最终英国战胜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 日不落帝国 ”,所以 D错误,故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
11、、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日不落帝国 ” 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 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 ) A英国有钱人以在泰晤士河上坐轮船游览伦敦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杆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中期的伦敦应该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所以 ABD都符合这一情境,但是 C中的 “电线杆 ”和 “霓虹灯 ”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会出现在 19世纪中期,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我们习惯
12、上把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 “蒸汽时代 ”和 “电气时代 ”,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 “蒸汽时代 ”是指把蒸汽作为机器生产的主要动力, “电气时代 ”是把电力作为机器生产的主要动力,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下图是某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展示,据此理解其反映的主题是 ( ) A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 B美苏 “冷战 ”完全抑制了多极化的发展 C不结盟运动支持欧共体、日本崛起 D “冷战 ”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13、答案: D 试题分析:图片中美国和苏联相对,体现的是两国之间的冷战这一大背景,而中间的欧共体、 日本、中国和不结盟运动体现的是冲击两极格局的多种力量,所以图示体现的是冷战时期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冷战时期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接受死刑时从容无畏,他说: “如果一个政权不制定法律规则 我不知道,究竟还有什么可以保证这个政权得以存在下去,虽然也能将其称为政权。 ”他的话主要体现了 ( ) A国王害怕被处死 B希望制定免除其死刑的法律 C新政权法律完备 D通过法律来确保政权巩固及其合法性 答案: 试题分析:
14、“如果一个政权不制定法律规则 ”“还有什么可以保证这个政权得以存在下去 ”意味着只有法律规则才能保证政权存在下去,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有人说,某一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地方 “施舍 ”过活的 “乞丐 ”,是一个 “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 ”。这个 “怪物 ”是指 ( ) A中国晚清政府 B美国邦联政府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 D德国联邦政府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 ”中的 “头脑 ”代表的是中央政府, “四肢 ”代表的则是地方政府,结合 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指的是美国赢得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邦联政府,故选 B。
15、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邦联政府 1937年 9月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词作者麦新修改了两个多月前为卢沟桥抗战创作的歌词,将 “二十九军的将士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改为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一修改的重要背景是 ( ) A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在形成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修改是将 “二十九军的将士们 ”改为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这意味着由强调国民党军队到强调全民族的武装力量,所以这等于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已经形成,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
16、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 ( ) A禅让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郡县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所以这类史料等于在强调血缘关系,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 a、 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 ) A开埠通商、入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出超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英国在正当的
17、中英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中国则处于出超地位,所以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这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 灾难,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处于入超地位,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走私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 ) A品行 考试成绩 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 品行 考试成绩 C品行 门第声望 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 门第声望 品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代的察举制主张孝廉,也就是品行好;魏晋南北朝的九品
18、中正制更加看重门第族望,而科举考试则是根据考试成绩来选官,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的选官制度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用分化事权的办法,使得一职多官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出现 “官员多如天上银 河里的星星 ”的现象,官员增加之后,人浮于事的现象很严重,导致效率极为低下,所以出现了 “目不见官 ”的现象,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
19、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1912年 5月 20日 ,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 ,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 24个字的时评短论杀 ,“熊希龄 (财政总长 )卖国 ,杀 !唐绍仪 (内阁总理 )愚民 ,杀 !袁世凯专横 ,杀 !章太炎阿权 ,杀 !” 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 ( ) A北洋军阀独裁卖国 ,激起民愤 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 ,自由民主气氛较浓 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 手中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言论自由 ” 答案: D 试题分析: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是在 1912年 5月 20日,当时刚刚发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其主张的 “言论自由 ”的表现,故选 D。 考点:
20、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微历史 :1840 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 :“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 ,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 ,洋纸一张 ,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 ,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 ( )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场景出现是因为义和团看到这几个人身边带有 “洋纸一张 ”、“一根火柴(火柴被称为 ”洋火 ”),这些都是洋货,而义和团主张排外,这是其极端排外情结的体现,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
21、和团运动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 “转折点 ”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西太后 ”、 “民族战争失败 ”、 “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是指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意味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20世纪 30年代 ,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福建 诏安县 中学 上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