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3岳麓版必修3.ppt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3岳麓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3岳麓版必修3.ppt(5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2、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
3、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 活跃并受重用。,学以致用,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剧烈变革 A; B; C; D;,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4、,兵家,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孙膑,一 孟子、荀子与儒家,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住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嚣,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边。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1、孟 子 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5、敛。”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 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以德行仁政者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重民,仁政学说,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本,思考:民贵君轻是不是真的体现人民的地位比国君高了?孟子维护的是不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呢?,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2)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 “仁义礼智根于心”。,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6、辞让之心、是非之心。,(3)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影 响:,1.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3.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孟庙亚圣殿(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孟子,孟子名言,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将
7、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夫。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荀 子 主要思想:,先秦思想的总结者,“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主义),(1)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性恶论”,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蓬生麻中
8、, 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3)政治: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学以致用,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
9、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孟子、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孟子、荀子的 思想异同,仁政学说,性善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礼法并施,性恶论,制天命而 用之,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爱人,仁政,仁义 (礼教为主),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二、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1、“兼爱”(无差别的爱) 2、“非攻”(反对非正义的兼并战争)3、“尚力”、节俭,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后不被重视。,三、生命的超越庄子,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年高 历史 第一 单元 中国古代 思想 宝库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课件 岳麓版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