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华安一中、长泰一中、南靖一中、平和一中、龙海二中”五校联考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周平王属于天
2、下共主,诸侯应该服从周王,但“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 ,说明郑庄王不履行分封制的义务,故选 D。A 中“开始”无法体现,排除A;“彻底”绝对化了,排除 B;材料和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排除 C。2.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宗法制D. 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度。根据材料“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节与宗法制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答案选 B。A 选项与家族关系无关
3、;B 选项是王位继承的方式;D 选项与此无关。- 2 -3.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答案】B【解析】材料指出,秦以前,民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统一后,只能皇帝用玉。由此可知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4.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
4、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重大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因此 B 符合题意。而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 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C 错误。D 项在专制体制下,民主观念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的形成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
5、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 3 -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是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 A 项正确。B 项属于经济方面;C 项和 D项中的“分权” 、 “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排除。6.
6、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A. 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 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 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 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秦地处边陲,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以绝对服从为天职,揭示出秦国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 B 项正确;中原文化宽容柔和、崇尚尊严和优雅,是贵族文化的特征,并不等于丧失了进取意识,A 项错误;材料能体现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7、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征,没有涉及二者是否难以融合的信息,故D 项错误。7.公元前 127 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一提议旨在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
8、缘亲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以德治国无关联,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 4 -8.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延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A. 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B. 使内外朝权力平衡C. 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D. 告诫自己人外有人【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才干的近侍之臣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
9、中外朝制度,说明汉武帝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故 A项正确;内外朝权力平衡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提高内臣水平,故 C 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告诫自己,故 D 项错误。故选 A。9.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 ,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 品行、才学B. 家庭背景C. 个人声望D. 考试成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
10、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可以看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品德和才学,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CD 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0.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5 -A. 地方制度的沿革B. 宰相制度的完善C. 选官制度的完善D. 中枢机构的演变【答案】D【解析】A 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与表格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宰相制度的完善,排除 B。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故 C 错误。上表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从丞相制度的出现到三省六部制直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
11、化,故选 D。11.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A. 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 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C. 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 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答案】B【解析】据材料“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 、 “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强化皇权,弱化官僚派系的意图,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强化皇权,不是人才选拔的公平与否,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文人政治的形成,故 C 选项错误;打破人情关系的羁绊也是为了强化君主集权
12、,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时学生的疑惑往往在于怎么理解“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科举制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往往容易形成官僚派系,不利于皇帝的权威的巩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 6 -朝政” 、 “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1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 项正确。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排除 A 项;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B 项错误;唐朝时官僚制度已经成熟,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3.据史料载,宋仁宗朝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 。可见当时A. 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B. 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C. 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D. 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答案】D【解析】据材料“参知政事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参知政事的制约,
14、故 D 项正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地位不是高于宰相,故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皇权旁落,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故C 项错误。故选 D。14.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元朝此措施A. 导致了国家贫弱B. 废除了丞相制度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结束了郡县体制- 7 -【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的实行,行省制与国家贫弱没有因果关系,故 A 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 B 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行省制是对郡县体制的发展,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
15、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所述的史实,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行省制的内容,据此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5.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进一步强化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中的变化可知,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 B 正确;材料是关于中央官制的,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故 A 错误;图二中,明朝虽然废除了三省体制,但只体现了官僚体制改革的现象,没有说明本质,故 C 错误;依据图一可知,
16、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六部,并不是明朝改革的成果,故 D 错误。16.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 分割地方权力B. 对地方官的监察C. 发挥文官作用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答案】B- 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太祖设置通判的本来目的就是让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从而最终达到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最终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地方官的监察17.“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
17、日不与(军机)大巨相见,无论宣寺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一一现象主要是清代A. 政治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B.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C. 提高办事效率的必然选择D. 弥补废丞相弊端的结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军机大臣只能承旨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君主专制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故 A 正确;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只是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故 B 错误;提高办事效率也不是设军机处的主要目的,故 C 错误;军机处和废丞相都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故 D 错误。故选 A。18.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
18、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由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本质上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国建与传统封建国家之间的国家治理的差异,故选 C。ABD 只是外在的表象的差异,排除。- 9 -19.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
19、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B.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程度加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以得出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 ,C 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A 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故排除 A 项。B 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故排除 B 项。D 项是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影响,故排除 D 项。点睛:南京条约的内容之一是: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20、。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 , “英商归英国自理” ;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其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从此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荆台湾,偿二百兆始” 。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史实在同一条约的是A.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 划定北京东交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平和 一中 南靖 中等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联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