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吉水中学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西省吉水中学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西省吉水中学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西省吉水中学高三 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管仲说: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段话阐述的核心是 “利出一孔 ”。福禄赏赐、物质条件等谓之利;孔,源于铜钱的小孔,后喻为途径。其表达的思想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集所有 “利 ”于一身,国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仰仗于国家的施予。这是统治
2、者统治国家的有效手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治下的民众。所以应该选择 D,这样就可以包括 BC 项的意思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 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各 国都采取了一些体现经济民族主义的措施。罗斯福新政中最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扭转危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国家采用的对外贸易保护主义,结合史实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实行的美元贬值具有此项特征,答案
3、:选 B, A C D三项不具有题意要求中的特征。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20世纪 30年代,苏联的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符合要求的是 B 项。 A 项表述错误,
4、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D两项时间不符。 考 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特点。 全球通史指出: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 20世纪 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这段材料中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 界格局已形成 “一超多强 ” 答案: A
5、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 B项结论错误,材料所描述的时间段两级格局还没有被多极格局取代。并且题干也没有强调 “一超多强 ”的趋势,排除 D。题干没有说到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故排除 D,答案: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出现。 朱子语类中说: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在此 ,朱熹 A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B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 C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 D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 答案: 试题分
6、析:材料提到了君臣父子,而且说君臣父子各有其理,但没有重申等级观念,也没有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更没有关注社会稳定,而是重在说 “莫非一理之流行 ”,所以选项 D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天理。 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 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D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 ”君主和大臣都不能 “矫之以为非 ”, 百姓认为 “之所非 ” 君主和大
7、臣都不能 “矫之以为是 ”,故选 D。 A项错误,中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是在十九世纪末期; 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作者主张保留君主; D项错误,主张建立法治社会是在近代才出现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对民意的尊重。 2012年暑期电影画皮 讲了西汉和亲的故事,下图是 电影中一捉妖大师的妖典手册,对此手册描述正确的是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B可能采用了活字印刷技术印制 C此手册采用的是 “蔡侯纸 ” D手册中的绘画能够达到 “写意传神 ”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西汉和亲 ”,四个选项中必须符合 “西汉 ” 才是正确选项,秦汉时期的绘画
8、特点是 “写意传神 ”,故选 D 项。 A 项出现在魏晋,B 项出现在北宋, C 项出现在东汉,皆排除。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画的发展。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 “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官员的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通经原为致用 ”
9、“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说明了晚清士大夫并未能将读书和社会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经世致用 ”思想并未能在士大夫阶层产生积极的实践效果,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理念相脱节,所以答案:选 D, A B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C项说法正确但并非实质问题。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 “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 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你认 为以下哪种理解正确 ( ) A 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 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B 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20
1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C 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 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 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 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因此说 “上帝死了 ”。 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因此说 “人死了 ”。故选 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 进化论产生的意义。 康德说: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的
11、思索,他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 “两种东西 ”体现的思想是 A星空与道德 B平等与博爱 C自由与理性 D知识与美德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两种东西 ”应该是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意思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即是自然,而头顶的星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中是自由的,自由是人们内心精神的一种归属感,也是由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则所判断(即理性),故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自由与理性。 某历史学家指出: “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 工厂里面。
12、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内燃机和现代交 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由材料中 “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 ”可知,该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的界限,符合互联网的影响,故选 C。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
13、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 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 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泰戈尔是印度作家,即代表东方文化,其 “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说明他的作品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故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泰戈尔。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 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领取
14、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 1反映的是农村中的土地改革,图 2是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图 3是 1978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考查的是其共性,可用排除法解答。 B、 D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该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未保护农民利益,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实践 建国以来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 盛世危言指出: “ 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 中历历
15、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 ,(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 ”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 “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 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在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 B 项。C 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 D电话不满足 “知天下之事 ”的描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刊。 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 颁布推恩令 B明成祖在 设立内阁 C 和 先后是
16、两宋的都城 D 是周公旦的封地 答案: B 试题分析:汉武帝应该是在都城长安颁布的推恩令,从方位来看,长安应该在洛阳的西面,而 在洛阳的东面,所以 错误,排除 A 项;周公旦的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故排除 D; 对应的城市分别是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这正好是两宋的都城,故排除 C; 是北京,明成祖时已经将都城迁到了北京,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成祖设立内阁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
17、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当时, “政治民主化 ”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D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反映的是梭伦改革时代的民主,所以其政治权利分配是以财产取代血缘的分配方式,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
18、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 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 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 “趋势 ”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 “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答案:选 D
19、, A 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 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 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 题分析:从材料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可以看
20、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 ,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 C。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 D项在马关条约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 恩格斯曾在某运动周年纪念的贺信中写道 “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以来 ,到今天已经过去 21年了 ”,从这封信中我们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这封信是写给巴黎公社周年纪念的贺信 C运动担负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D运动中
21、体现了巴黎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巴黎公社反对的是法国三色旗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德国三色旗代表的普鲁士入侵者,因此 CD正确;由 “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 ”、“到今天已经过去 21年了 ”可知 B对;故选 A,因为次材料没有体现 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运动。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 !”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
22、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 “极左 ”思潮在外交领域有所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 70年代的两个重大外交历史事件,即是尼克枪访华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再结合两条语录的含义与对象美国来分析,及其 70年代的国内背景, AB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排除; D项 “权宜之计 ”说法错误,故 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重返联合国的意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尼克松访华。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 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
23、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法国政治家的态度既不要过分反对美国也不要受美国控制,双方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故选 B 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西欧和美国的关系。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年在成都和 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西省 吉水 中学 10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