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安徽泗县双语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安徽泗县双语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安徽泗县双语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安徽泗县双语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时 “一人 (踏 )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国家走向统一 C原始自然崇拜 D铁器牛耕的推广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生产力提高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生产力上的革命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的推广,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铁器牛耕的推广 同治年间,中国的沙船日见少,外国的夹板船日见多,其原因是 “沙船船货皆有捐厘,而夹板无之,此其利息不如夹板也。
2、沙船非顺风不能行驶,而夹板则旁风亦能开行,此其迅速不如夹板也。沙船有风涛之险,有盗贼之虞,而夹板则炮火齐全,船身坚固,皆无是虑,此其安稳不如夹板也。 ”上述材料反映出外国船运业的优势在于: 享有经济特权 军舰武装护航 船舶较为先进 资金非常雄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沙船船货 皆有捐厘,而夹板无之 ”证明外国船运业享有经济特权; “沙船非顺风不能行驶,而夹板则旁风亦能开行 ”表明外国船运业较为先进,而其他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
3、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D 试题分析:一五计划 是在新中国经济恢复后才开始的经济建设内容,所以 D项的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对一五计划的认识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改变 “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 ”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 A土地改革 B实施 “一五 ”
4、计划 C “大跃进 ”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1958 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消极影响的相关内容,这种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文革结束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 A三大改造 B “人民公社化 ”运动 C “大跃进 ” D “文化大革命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内容进行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新中
5、国经济建设的史实证明了这个问题。 C项内容不是生产关系,它只是工业生产上的速度问题,所以排除 C项。 D项是政治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化 ”运动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 “大跃进 ”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1958“大跃进 ”时期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在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时候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反而挫伤了人民的生
6、产积极性。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是在 1992年十 四大之后,所以排除 A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在 1954年,所以排除 B项。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错误项,中国的改革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
7、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只是经营方式的变化,所以 A项错误。 C项与史实不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发展乡镇企业的内容, D 项是无关项,故答案:选择 B 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四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一贡献主要表现在
8、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 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答案: B 试题分析:十四大召开在 1992年,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是在 1987年的十三大, C项内容是十一三中全会的内容, D项内容是十五大的内容,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四大的内容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是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化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9、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D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土地改革是建国初期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农业合作化是对个体小农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革,人民公社化是 19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
10、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 小 和不足。 ”该 “不足 ”是指(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内容相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说是错误的, B项相对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来说是错误的, D项说法本身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不是它不足 ,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前提,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
11、中不可或缺的 “第二货币 ” 粮票,在完成自己 38年的神圣使命后 “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 ”是指 (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它的 “光荣退休 ”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商品经济体制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起来,所以这个新时代是指市场经济时代,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四大的影响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 ”,它是中国政府所 “采取
12、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 A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开放 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 ”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开放沿海城市的阶段,所以答案:选择 A项。 BCD三项均为无关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内容 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为 ( )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行政能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深圳、珠海等地第一批经济特区,它们的特殊
13、性体现在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但此时中国的改革还开放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所以 B项错误。 C项为错误项,经济特区不能实行特殊的对外关系, D项也是错误,与史实不符合,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内容 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的是 ( ) 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开发开放浦东 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有关于江苏对外开放的内容,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查江苏对外开放的内容,划定海南
14、岛为经济特区与江苏省无关,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内容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 “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其主要目的是 ( )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D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后,清政府了偿还日本的赔款扩大税源而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
15、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数量 17 37 37 50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 ) A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B “实业救国 ”思潮的兴起 C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1912年至 1915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此时处于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列强由于忙于一战,所以对华经济侵略有所松动,故答案:选择 D项, ABC三项都是内部条件。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 民谚 “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 ”相提并论,
16、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 ”的经营方式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经济的特点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 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 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 ”这反映了自耕农( )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
17、,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 实情况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中并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这个特点。 B项为错误项,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是相反的,所以排除 B项。 D项是错误项,材料内容与其相反,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经济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 16、 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 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手工业高度发达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中的时间是 16、 17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安徽 泗县 双语 中学 一下 期期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