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这说明煮盐业是一种 ( ) A家庭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 “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 ”说明当时煮盐业是由官府经营的,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
2、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当时令人们产生这种担忧的直接背景是( ) A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30年代大萧条的发生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D国家干预经济的实施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话出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1931年,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大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汤因比的话就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这种思想和担忧。因此
3、选 B. 考点:经济危机 点评: 931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而这一时期苏联正在进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因此使得人们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有位年轻的美国人曾经独闯中国,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洋务企业 开平煤矿任总 工程师。数十年后,他凭借其卓越的管理才能当选美国总统,但几年之后,又因管理失败遭美国选民抛弃。据此判断,这位美国总统是( ) A亚伯拉罕 林肯 B赫伯特 C 胡佛 C富兰克林 罗斯福 D理查德 米尔豪斯 尼克松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的中国洋务运动,发生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时在中国,数十年后
4、即 20世纪前期,当选总统;由于应对经济危机不力而被选民抛弃,此人应是胡佛,故选 B。 考点:经济危机 点评: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 ”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 “自由放任 ”原则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 “自愿联合政策 ”。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 “干预 ”经济,比如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等,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 “极权主义 ”。结果是根本无法阻
5、止形势的恶化,危机不但没有克服, 反而不断恶化了。胡佛的声望一落千丈,被人们称为“饥饿总统 ”。 2007年 9月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七次降息,至 2008年 4月已降到2.0,利率水平总计下降了 3.25个百分点,同时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 A加强了经济的宏观调控 B走上计划经济的轨道 C通货膨胀,美元贬值 D市场调节作用的丧失 答案: A 试题分析: “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表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宏观调控加强, BCD都无从体现,因此选 A. 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是最 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6、使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增强的反映。它的出现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表是 “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单位: )简表 ”。对此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发展进入 “黄金时代 ” B经济发展出现 “滞胀 ”现象 C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 D美、西欧、日经济竞争加剧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得到发展
7、,尤其西欧、日本整体上发展, ACD说法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 “滞胀 ”现象是在 20世纪 70年代,因此选 B.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一般解答图表型选择题时要做到: 1. 审设问:首先,围绕图表审读设问,只有把图表内容与设问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目的的解答所设问题;其次,审设问要咬文嚼字,把握时间、范围、程度和本质。 2. 找信息:解答这类选择题 一定要准确提炼出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牢牢抓住题干中的要求,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图表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 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典型经济政策还有(
8、) 美国曾经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弊端暴露,如美国后来实行 “罗斯福新政 ”,改变了自由放任政策;苏联赫鲁晓夫等领导人进行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因此选 D. 考点:中外经济政策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
9、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 ”之所以失败可以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来概括。这说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战争时期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但是战后继续实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苏俄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 BD表述绝对化、片面化, C应是二月革命的结果,因此选 A。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10、。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 “新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后退一步为的 是前进两步 ”。新经济政策实施中的措施应被视为 “后退一步的有( ) 将所有国有企业转给资本家经营 本国和外国资本家可以合法经营 农民们被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实行计划
11、经济体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对,当时是将部分中小企业转给资本家经营; 不对,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因此选 C。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苏联, 1928年 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 35米印花布、 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 1.5米印花布、 0.9公斤砂糖; 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 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 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12、(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D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1928年到 1953年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交换价格变化的下降趋势,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到农重轻比例失衡。关键信息: 1928、 1952、 1953、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10%,以有题干中的数据。 ABD无从反映。因此选 C . 考点:斯大林模式 点评: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
13、化,成为苏联解 体的重要原因。 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 (1950-1984)示意图。造成 20世纪 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是 ( ) A政策指导的失误 B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 D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世纪 50年代末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能够成功,中国 “大跃进 ”运动失误,因此选 A. 考点: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
14、般都有 “相同点 ”“不同点 ”“共同 ”“相似 ”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 “最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 ”“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 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开展玉米运动; 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 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开展工业化建设;因此选 B.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
15、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简表。其中, 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造成的 破坏 B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无从体现; B发生在 1991年, D发生在 19531964 年,时间不符; 20屐 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因此选 C。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
16、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原因是 ”“目的 ”“是为了 ”等,而在考查 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主观原因 ”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结果 ”等。 1997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泰铢贬值一半以上,外汇储蓄急剧下降,当时泰国政府最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组织求援?(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是联合国, B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是世贸组织, D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
17、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因此选 B。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FM)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WB)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发展为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欧盟的 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 “口袋里的欧洲 ”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下列各项中与这种感觉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 A欧洲联盟的成立 B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C欧元的问世和
18、流通 D经济全球化加速 答案: C 试题分析: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 “口袋里的欧洲 ”是指欧元的问世和流通,在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因此选C。 考点:欧洲一体化 点评:欧元的使用不仅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融合,而且还促进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无国界、无身份、货币通用的人 口大流动,允许当地人民更好地交流、讨论、表达和生活。各国间的这种文化相互渗透,给欧洲人一种生活在同一 “屋顶下 ”、 “新欧洲 ”命运共同体的感觉。欧元自然而然地成为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新动力。 1915年创办于北京的双合盛啤酒厂,是我国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 )
19、 A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 B民族工业的短暂 “春天 ” 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洋务运动在 19世纪末甲午战败后已经宣告破产; C不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 1915年正值一战爆发以后,民族工业迎来短暂 “春天 ”,因此选 B.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民国初年, “一战 ”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
20、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民族工业迎来短暂 “春天 ”。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 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 “新的时代 ”特征的发明是( )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 “电气时代 ”,最显著的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A是火车, B是汽车, C是飞机, D是电灯,因此选D。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 “电气时代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21、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日不落帝国 ”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这句话旨在( )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英国经济 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日不落帝国 ”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 ”说明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其建立殖民霸权,因此选 A。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材料式的选
22、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 下图为清朝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农业税相对稳定 工商杂税逐渐超过农业税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 “机户 ”与 “机工 ”的雇佣关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在图表中都可以得到反映,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数字表格型选择题题型特点:试题题干主要是通过表格呈现,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某领
23、导到农村视察,问党委书记 “试验田的亩产 多少? ”党委书记回答 “亩产1万斤 ”。领导说 “还可以再多点吗?你们这里条件好,深耕下,还能多打点。 ”这一现象说明 ( ) A领导重视农业生产 B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C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农业生产力提高明显 答案: C 试题分析: “亩产 1万斤 ”明显是虚报粮食产量,即使今天看来也不可能实现,因此推断与 20世纪 50年代大跃进运动时期浮夸现象严重有关,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 点评:分析评价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完全符合新课改下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重庆市 綦江 中学 一下 期期 模拟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