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北京五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2011届北京五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北京五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北京五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答案: A 俄国在城市中的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 ) A要在同一法院进行审判 B要依照同一法律进行审判 C对应不同的等级进行审判 D要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 答案: C 体现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的是 ( )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答案: D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 ) A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B实
2、施西方的法律制度 C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专制统治 D缩小与西欧国家的差距 答案: C 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对外战争一再遭到失败 B工业生产落后于西方 C农奴制腐朽落后 D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下 答案: C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 “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 ”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答案: B 著名学者汉斯 科恩认为,普鲁士 19世纪 60、 70年代的胜利, “为 1918年和 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
3、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 “铁血政策 ”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答案: A 国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 ( )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武装起来 !公民们,投入战斗 !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答案: B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 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答
4、案: D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 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 C 以下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分析说明,正确的是 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是其重要条件 电的广泛使用是其显著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A B C D 答案: D 19世纪中期,欧
5、美各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其根源是 ( ) A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工业革命扩展的推动 C封建势力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答案: B 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接相关的历史因素有 ( ) 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暴露 工人阶级的觉醒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人类 19世纪三大思想成果 A B C D 答案: A 科学史上,被称之为 “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拉马克 C普朗克 D达尔文 答案: D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多种所有制并存 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答案: A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
6、命经验时说 :“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 ,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这一 “不同的办法 ”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答案: D 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没有 A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B亚当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C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达尔文的进化论 答案: D 马克思指出: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 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这里的 “武器 ”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
7、会主义 答案: A 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 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 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伟大号召 答案: D 被历史学家称为法国无产阶级在 “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 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 ”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 B二月革命 C里昂工人起义 D六月起义 答案: A 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 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
8、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A B C D 答案: B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这主要是指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 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 A B C D 答案: D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 ) A爱迪生 B法拉第 C富兰克林 D西门子 答案: B 自哥伦布时代起,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逐渐消除,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推动这一过程的方式有 西方掠夺与贸易 资本与人口流动 对等的文化交流 工业革命的扩展 A B C D 答案: B
9、19世纪初的一则名人讣告在说到名人的发明时说: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这位名人及其发明是 A瓦特改良蒸汽机 B西门子发电机 C爱迪生电灯 D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答案: A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 C 罗马城内有架 “圣梯 ”,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
10、人问其原因,他说: “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A马丁 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 A商品种类的增加 B资本主义的发展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贸易范围的扩大 答案: B 马铃薯、番茄是美洲的土特产,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一位航海家有关,他是 A麦哲伦 B迪亚士 C哥伦布 D达 伽马 答案: C 16世纪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新航路的开辟 D文艺复兴 答案: A 柏拉图的思
11、想对西方世界有深远的影响。以下对于他的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为雅典的民主制度进行了辩护 B国家篇启示了近代民主思想 C认为理念世界优先于现实世界 D开创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传统 答案: C 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 “轻罪重罚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以上材料说明二者 A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B都依法治国形成法制社会 C立法的出发点不同 D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 答案: C 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 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答案: A 希腊历史学家
12、希罗多德说,克里斯提尼 “领着人民参与政治 ”。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用 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 4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 向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 A B C D 答案: B 17、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苏格拉底视为先驱和战友,主要因为苏格拉底 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自我 ” B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C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 D是 “哲学的创立者 ”、 “智慧 ”的化身 答案: C 右侧是 18世纪法国贵族肖恩公爵 “最重要的中国藏品 ”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北京 中高 第一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