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核 心 突 破 二 理 解 虚 词 的 意 义 和 用 法重点理解,灵活辨析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
2、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2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代词。A 项人称代词,同“尔” ,你的/连词,表承接。B 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C 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2)表范围:悉、皆
3、、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
4、rror!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副词,将要。A 项副词,竟然/副词,才。B 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C 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相”字的用法“相”字有三种用法: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 。这是最基本的用法。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3“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 ,意为“一个接一个地” 。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 ,要视语境而定。如“吴之民方痛心焉则噪而相逐”中的“相”就是偏指他(毛一鹭)。3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
5、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 项介词,用,拿/连词,
6、表并列。C 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D 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4介词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A 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C 项介词,比/介词,4向。D 项介词,替/介词,跟。5助词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1)结构助词:之、者、所。(2)语气助
7、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A 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B 项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D 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复言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
8、握。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 w)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 , “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 zhn, “之焉”的合音)。二、重点掌握的 18 个虚词5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
9、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 18 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18 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 6 个词,必须死死掌握。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 6 个词,必须牢牢掌握。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 6 个词,必须牢牢掌握。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 ,
10、“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 “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3注意“常见”与“特殊”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题目。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根据近
11、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鸿门宴 师说 赤壁赋 劝学(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逍遥游(节选)等。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为君翻作琵琶行答案 B解析 B 项动词,成为。其他三项均为介词,替、给。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 )6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副词,才。A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C 项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词,它的。D 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2)( )A.
12、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B 项介词,因为/连词,因为。C 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一、 “而”字用法准确辨析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答案 A C B B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 “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
13、”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 “和” ,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 “然后” “就” ,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 “并且” 。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7乎语境。2修饰与承接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化而为
14、鸟,其名为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答案 B B A A A A B B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 ,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 ,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 “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 “然后” “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是哪种关系。3因果与目的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 B目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15、得,圣心备焉(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答案 A B B A B A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8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或愿望。代入辨析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 “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 “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二、 “以”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
16、谋魏十余年:介词,因为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2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Error!Error!答:_答案 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 ,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 ,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如上面第 2 题第组前者, “以”后是“险衅” ,它是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后者, “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三、 “其”字用法准确辨
17、析1 “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Error!Error!答:_答案 相同。都作主语,前“其”译为“它” ,后“其”译为“他” 。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译为“他” ;后“其”是代词,作定语,译为“它的” 。9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 “他们” ,作主语;译为“他的” “他们的” ,作定语。2 “其”的语气用法辨析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表反问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吾其还也:表委婉尽吾志也而
18、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 ”表委婉“其”作语气副词,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主要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 “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 “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 “焉”字用法准确辨析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焉用亡郑以陪邻:语气副词,表反诘,哪里,怎么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
19、死焉者也:兼词,于之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始速祸焉:助词,不译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之辨析“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或语气副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上面第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10另外, “焉”同在疑问句中,同是作“哪里”讲,却有语气副词和疑问代词的区别。如上面第句与第句。我们可以比照“安”字来判断。 “安”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作语气副词,相当于“哪里” “怎么” ,而在“沛公安在”中作
20、疑问代词, “哪里” 。遇到实际例子,需要注意利用语境,借助翻译。五、 “与”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竖子不足与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 )欲呼张良与俱去(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答案 A B A A B A“与”作介词,可译为“和” “同” ;作连词,也可译为“和” “同” 。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 ,该如何辨析呢?连词“与” ,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六、 “其” “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其闻道也固先
21、乎吾:人称代词,他其曲中规:人称代词,它的项王曰:“赐之彘肩!”:人称代词,他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其” “之”作人称代词时,多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 “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 ”“它们 ”,也可作定语,译为“他 们的” “它们 的” ;“之 ”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 ”“它们” ,不能译为“他们的” “它 们的” 。如上面第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译为“他” ,不可作定语。七、 “者”字用法准确辨析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表指代,可译为“的人”楚左尹项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20 高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十一 文言文 阅读 核心 突破 理解 虚词 意义 用法 讲义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