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山西省沁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沁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沁县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答题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第卷(选择题 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该现象( )。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的大意是,江东吴郡之地的
2、种田人,用人工锄地耕耘种作,而不使用耕牛, (人们)会核算牛的价值和饲养草料的成本,丢失病死的原因,不如人力方便合算。由此联系所学不难得出。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2.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答案】D【解析】- 2 -【详解】材料中“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体
3、现了南京云锦的生产目的是为官用,且“其织造工艺高超” ,从而可以推断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答案为 D;ABC 三项所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作为官用,且产品没有官营手工业精美,故排除 ABC 三项。3.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兴修水利、调整田制和赋税,扶植并控制小农经济。其原因不包括( )A. 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B. 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对外贸易的地位C. 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广大农民对政权的人心向背D. 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B 项是错误;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否与国家对外贸易的地位没有关系。其它都与
4、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关。所以选 B。4.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 ”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A. 手工业者 B. 商人 C. 农民 D. 官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信息“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 ,其中的“本业”即是指农业,故选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5.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5、: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 3 -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故选 A 项。西方大机器生产的冲击,在鸦片战争时期,故 B 项排除。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故 C 项错误。明朝,丝织业没有快速发展,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明朝手工业【名师点睛】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6、,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6. 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取决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C. 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D.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井田制废除于战国商鞅变法。故可以排除 A 和 C,而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只是使受田者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实际仍是国有。故选择 B项
7、。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和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7. 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 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 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答案】D【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地位。古代冶金行业中最早冶炼的是青铜,而非铁,故D 项错误。选项 ABC 正确表述古代手工业的发展。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8、改变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4 -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辨别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的形象改观,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据此 C 符合题意。但是,由于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重义轻利的宋明理学,且统治者仍“重农抑商”,故 A 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 B 项不准确。故选 C。材料只是从侧面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变化,商人的地位提升,没有“变动频繁” ,故 D 错。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早在西汉中国瓷器生产
9、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B. 景德镇在元代是全国制瓷中心,已能烧制多种彩瓷C.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彩瓷,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广销亚非欧【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故 C 项正确;东汉时期才出现最早的青瓷,而西汉时期还没有瓷器生产技术,A 项错误。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但是明代中后期才烧制出彩瓷,故 B 项错误。明清的时候,由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只有海上丝绸之路还存在,故D 错。10. 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A.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
10、皆其末也”B.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 “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是指重农抑商政- 5 -策,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典型的表现, “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显然是在强调不能抑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
11、禁”政策经济政策11. 现在网络上的架空历史小说盛行,小明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盛唐的夙愿,请问可以出现于其小说之中而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是:在柜坊使用交子结交程咬金与诗仙李白用白底蓝花的酒杯畅饮用灌钢法炼制的长剑迎战安禄山的叛军与魏征共游长安夜市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状况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错误;错误,成熟的彩瓷最早出现在元朝;夜市最早出现在唐朝后期,项错误。综上可知,A 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 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灌钢法出现于南北
12、朝时期,符合史实和题意,即 D 项正确。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相关状况;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相关状况12.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答案】B【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 项中“禁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 项的表述与棉花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即已传入中国的
13、史实不符,故排除;D 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古代中国”不符,故排除;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的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手工业的发展13.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 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 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C. 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农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宋
14、代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应该在于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因为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生活需要,然后才能发展其他经济作物,B 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 项错误,中国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与题干信息相悖,排除;C 项错误,传统自然经济形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排除;D 项属于误选项,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宋代经济作物种植的专业化趋势14. 16 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 C. D. 【答案
1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烟草木棉也属于农业,故农业经济衰退,说法不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兴起,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此题应选 B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清朝的商业15.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的是- 7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准确解读。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雇佣工人数量较
16、多,达到 30%,这说明该时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D 项符合题意。16. 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 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 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 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D 项,明清两朝都推行“海禁”政策,但明朝虽有“海禁”政策,在官府控制下仍有海外贸易,这种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17、故 D 项错误。A 项、B 项、C 项都是符合史实的正确描述,故本题答案为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17.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贸易通道的改变 B. 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C.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意大利商人把东方- 8 -商品通过地中海转
18、运到西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 ,但它仍在这一时期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所以又说“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所以 A 项符合题意。考点:走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意大利18.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 ,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 19 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 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
19、识增强C. 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答案】A【解析】题干说“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 ,19 世纪中期英国女性“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 ,可推论此时英国经济比较先进,结合所学知识, “19 世纪中期”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女性逐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工作,故选 A。 “民主政治” “科学技术” “殖民扩张”与题干主题不符,排除 BCD。19. 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
20、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 )A. 重农抑商政策 B. 天朝上国思想C. 闭关锁国政策 D. 君主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世界没有丝毫了解,产生一些荒谬认识。而根源正是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9 -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ABD 由材料无法体现,故选 C。考点:中国古代
21、经济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 19 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火车)一小时 48 公里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 。这反映了A. 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B. 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C. 宗教改革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 D. 天主教会在殖民地倡导神本主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火车)一小时 48 公里的速度”是指工业文明在交通运输业的表现, “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则是指对殖民地思想文化(印度)的冲击,故选 B。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2、21. “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B. 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C. 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D.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1895 年甲午战争后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选择三条不同的救国之路,表明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D 项正确,不符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沁县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