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北唐山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3届河北唐山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北唐山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河北唐山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管子 国蓄记载: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 ”在此,管仲强调 A要实行仁政,以德治民 B严刑峻法是造成社会不安、政权不稳的根源 C富民是礼乐教化的基础 D贫富差距调节对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管子的这句话体现的是如果人民的贫富差异过大会导致政治的腐败,司法的混乱,是导致国家不稳定的最大原因 ,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 点评:要采用不同方法排除迷惑性干扰项。有的干扰项在试题中只起陪衬作用,一看便能作出判断;有的干扰项与正确选项十分近似,具有较大的迷
2、惑性,易使让人误入圈套,掉进 “陷阱 ”。迷惑性干扰项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正确选项近似,一般都只含有部分符合题意要求的合理因素。因此,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首先是一个认知水平问题。准确地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需要一种很强的建立在阅读、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融概括、比较、分析和判断于一体的综合解题能力。 1856年,西门子使用蓄热室为平炉的构造奠定了基础。 1864年,马丁利用有蓄热室的火焰炉,用废 钢、生铁成功地炼出了钢液,从此发展了平炉炼钢法,被称为西门子 马丁炉。在 19301960 年三十年间,世界每年钢的总产量近80%是平炉钢。由此可知 A平炉炼钢法是近代炼钢法的开端 B技术创新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
3、作用 C炼钢技术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D钢产量在工业革命后迅速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工业革命是从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 19世纪 70年代以后开始, CD时间不符;因此选 B. 考点:科技革命 点评:做选择题时,认真阅读每一被选项,充分理解其含义或涉及的知识,看被选项本身反映的是否是错误的历史知识,或是否与题干包含的知识明显不符,将这样的被选项首先排除,然后将所余被选项进行比较,并与题干知识和题目要求对应,一一甄别,选出正确答案:。 有统计显示:在英国 17001790 年间,有 400 多万英亩荒地被开垦成农田;170
4、0年,一个农民大约可以养活 1 7个人,到 1800年可以养活 2 5个人,农业生产率在 100年间提高了 47%16001800 年间,英格兰人均农业工人产量增加 73%。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B工业产值逐步超过农业产值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农业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率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结合时间分析,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 A与事实不符,工业革命使得工业的比重上升,英国开始工业化; BD无从体现,因此选 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做选择题时,要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加强知识的纵横联
5、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这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一个案例: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 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说明 A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B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C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在调解贵族与平民矛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故 A、 C 表述过于绝对,不正确;从材料的表述中并未看出罗马帝国的不稳定,故 D错误;故选 B。 考点:罗马法 点评:材料式选择题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
6、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1956年 1月 25日,最高国务会议通过的 1956到 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 27条为: “除四害。从 1956年开始,分别在 5年、 7年或者 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一自此,麻雀成为 “法定 ”被消灭的对象。 1958年 4月 24日人民日报用 “动人的奇迹 ”来形容这场 “麻雀战 ”。有学者统计,截至 1958年 11月上旬,全国各地共捕杀麻雀约 19 6亿只。这场 “麻雀战 ”是 A科学的决策,丰硕的成果
7、 B中共八大理论的正确实践 C提高农业粮食产量的必要手段 D党内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答案: D 试题分析:经过这场 “麻雀战 ”,麻雀数量锐减,人们无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尊重科学,忽视生态平衡,必然要受到惩罚。 1959年春夏,上海、扬州等城市树木害虫大发生,有的地方人行道树的叶子几乎被害虫吃光。生物学家更加强烈要翻麻雀冤案。因此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决策,结合当时背景可知是党内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因此选 D.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 点评: 1957年 10月 26日,人民日报公布经过修改后的 1956年到 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以下简称纲要修正草案)中, “除四害
8、 ”的条文改为: “从 1956年起,在十二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和林区的麻雀,可以 不要消灭。 1958年 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好的,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总路线提出后,举国 “大跃进 ”运动很快就开始了。在那个极 “左 ”思想挂帅,浮夸盛行的特殊时代,纲要修正草案曾经作出的关于在城市和林区的麻
9、雀,可以不要消灭的规定,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中央要求在几年时间内提前实现 纲要修正草案。消灭 “四害 ”尤其是消灭麻雀的期限自然也随着大大地提前。从 1958年 3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民灭雀运动的高潮。 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监督权,实行五权分立。可见,在孙中山看来,西方三权分立的主要弊端在于 A官员产生方式 B权力划分不细 C民主具有虚伪性 D不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 A 试题分析:孙中山先生认为三权分立原则中存在弊端:第一,官吏无论是由选举还是由委任而来,很多都是因滥举或任用私人而得居官位,愚蠢无知之辈。其根源 在于没有严格的考
10、选制度。第二,纠察权归议院掌握,议院往往擅用此权,挟制行政机关。 “因此,常常成为议院专制。 ”使得行政权不能正常施行。鉴此他提出了三权以外再加考选和纠察权独立的 “五权分立 ”的主张。 考点:孙中山 点评:从 “五权分立 ”思想提出的过程看,孙中山先生是鉴于欧美各国三权分立之后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一缺陷,是认真地从中国古代历史遗产中吸取可用的东西,结合西方已有的经验加以概括,提炼而来的。它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在他看来,它一方面借鉴于当时形式最民主的制度,又从中国古代吸取精华向其 “五权分立 ”原则中注入 传统因素,使民众和社会易于接受。 1884年,淮军将领张树声在遗折中说: “夫西人立国
11、,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这表明张树声 A意识到民主潮流已无法阻挡 B本质上仍是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认识到洋务运动已完全失败 D彻底否定了 “中体西用 ”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设议院不等于就是民主; C不对,洋务运动已完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的失败; D不对,表述过于绝对化; B符合题意,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一员,张树声本质上仍是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张树声生前不敢公开提出议院问题,也不敢
12、激烈批评只在技术和经济的层次学西方的自强新政,而直至临死时才敢上这样一个遗折,说明当时在官员和朝廷中,主张设议院还是很难被接受甚至可能是 “大逆不道 ”的问题。当时能够赞同张树声主张的,只有少数在野的我们后来称为 “早期改良思想家 ”或 “早期启蒙思想家 ”的人物。因此张树声的遗折在当时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反 响。 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 “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 ”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 “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审议决策之权 B监察百官之职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
13、政之事 答案: B 试题分析: “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可知强调的是监察百官的职责,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点评: 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 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 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 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此言论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孟子的 “民贵君轻 ” B董仲舒的 “独尊儒术一 C王守仁的 “致良知 ” D
14、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 ” 答案: D 试题分析: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说明作者认为为学著述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实践,舍弃实践则一切都是空谈,此可知此言论体现了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 ”思想,因此选 D。 考点:顾炎武 点评: “经世致用 ”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 ”的内涵是 “经国济世 ”,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 “形而上 ”; “致用 ”的内涵是 “学用结合 ”,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 “形而下 ”。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
15、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小篆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答案: C 试题分析:张胜利先生认以自己的独特感悟,提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是书写者的天人合一、心手双畅与生命、精神的升华,跃动的点画线条形成律动的音乐。书法家的情绪、心态、环境、功力、顿悟、体质、时代等因素,导致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具有随机性、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怀素 观云翻舞滚而顿悟书道之奥秘,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书法 点评:概况古代书法艺术 字体 特点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
16、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魏晋定鼎之功,钟繇和王羲之贡献最大; 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 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 、明代文征明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 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功能,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的祭 母濉贰 煜碌诙 惺椋br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三行书; 元朝赵
17、孟 的行书十札卷; 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 黄宗羲说: “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可知黄宗羲从限制君权出发,提出 “复方镇 ”,把中央权利下放到方镇,这样可以既限制膨胀的君权,又可以防止割据之害 ,因此选 D. 考点:黄宗羲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要
18、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关于 “五谷 ”,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 “五谷 ”中无 “稻 ”,主要原因在于 A水稻的发明较晚 B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C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水稻主要产于南方,其历史也十分悠久,但是由于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较早流行的 “五谷 ”中无 “稻 ”,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黄河流域是中
19、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综合题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十年后( 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 “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 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 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团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 【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材料二 在二战结束 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
20、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员 1995年 6月 9日终战决议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意义。( 6分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决议。( 9分) 答案:( 1)意义: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6分) ( 2)决议中没有 “谢罪 ”、 “道歉 ”、 “发动侵略战争 ”等字样,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决议 “种种行为 ”和
21、 “受难者 ”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日本以侵略者的历史观和战争观为被歪曲的历史辩解。( 9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信息 “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 远东的 和平就能实现 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2)注意分析材料,日本众议员 1995年 6月 9日的这份终战决议没有 “谢罪 ”、 “道歉 ”、 “发动侵略战争 ”等字样,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决议 “种种行为 ”和 “受难者 ”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这些从一个侧面日本以侵略者的历史观和战争观为被歪曲的历史辩解。 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北 唐山 高三第 一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