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CO使人中毒 B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C干冰变为二氧化碳气体 D二氧化碳通进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 CO使人中毒的生理过程是 CO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不能跟氧气结合,属于化学变化; B、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澄清石灰水会与空气中 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CaCO3,属于化学变化; C、干冰变为二氧化碳气
2、体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是升华现象,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二氧化碳通进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发生了化学反应 CO2 + H2O=H2CO3,生成的 H2CO3呈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将一些锌粉加入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银,滤纸上一定不含锌,一定不含铜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滤纸上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 C滤液中可能含硝酸锌,滤纸上可能含有铜,也可能含有锌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银,滤纸上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 答案: B 试题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三个: 1、与
3、氧气反应, 2、与酸反应, 3、与盐溶液反应;这三个化学性质都跟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有关: K、 Ca、 Na、 Mg、 Al、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越排在表的前面,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其中与盐溶液溶液反应就要求排在顺序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 出来, A、锌的活动性比银、铜都要活泼,故锌都能将银和铜置换出来,但由于银和铜的活动性不同,所以根据 “弱者先出局 ”的理念,锌是先将银置换出来,再来置换铜,那到底能不能将铜置换出来,或者置换的程度如何,则起决于锌的量,也就是说锌的量没有确定,那就有多种情况: 1、若锌不够
4、,那就只发生了一个反应: Zn+2AgNO3=Zn( NO3) 2+2Ag,那此时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硝酸锌、硝酸铜,还可能存在硝酸银,而滤纸上一定只含有银, 2、若锌足量,那不仅发生反应 Zn+2AgNO3=Zn( NO3) 2+2Ag,还会发生反应: Zn+Cu( NO3) 2=Cu+Zn( NO3) 2,此时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硝酸锌,一定不存在硝酸银,可能含有硝酸铜,滤纸上一定只含有银和铜,也可能含有锌,故选 B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 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
5、前质量 g 4 1 42 10 反应后质量 g 待测 20 6 31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 1: 9 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 10: 9 D甲反应后的质量为 8g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乙的质量是 1g,反应后是20g,则说明反应中生成了 19g;丙则是由 42g变成 6g,即反应了 36g;而丁的质量由 10g变成了 31g,说明反应中生成了 21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和丙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19g+21g-36g=4g,故该反应可表示为甲
6、+丙 乙 +丁。 A、由于只知道参加反应物质和生成物的质量,并不知道它们的物质类别,故不能确定是否是置换反应;错误; B、 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19g+21g-36g=4g,丙则是由 42g变成 6g,即参加反应了 36g,即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 1: 9,正确; C、反应中生成了 19g乙,生成了21g丁,说明生成乙和丁的质量比为 19: 21,并不能说明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 10: 9 , 错误; D、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19g+21g-36g=4g,反应前的质量是 4g,所以甲反应后的质量为 8g。故选 B, 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用某金属颗粒与足量的稀盐酸
7、反应,如生成氢气的质量(以纵坐标表示,单位: g)与所用金属的质量(以横坐 标表示,单位: g)之间的关系如图,该金属颗粒可能是: A纯净的锌 B含铜的锌 C含有不与酸反应的杂质的铁 D含有不与酸反应的杂质的锌 答案: C 试题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中的氢(除去活动性太强的 K、 Ca、 Na),铜排在氢的后面,所以不会跟酸反应,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以纵坐标表示,单位: g)与所用金属的质量(以横坐标表示,单位: g)之间的关系图,可知当生成氢气 0 2g时,消耗的金属质量为 6g, A、纯净的锌: Zn+2HCl=ZnCl2+H2,根据锌与氢气
8、的质量关系 65: 2=x: 0 2,要生成 0 2g氢气,需要锌的质量应该为 6 5g,故错误,B、要生成 0 2g氢气需要纯净的锌 6 5g,若含有不与酸反应的铜,那 6g金属就更不可能生成 0 2g 氢气了,错误, C、铁与酸反应: Fe+2HCl=FeCl2+H2,根据铁与氢气的质量关系 56: 2=x: 0 2,要生成 0 2g氢气,只需要铁的质量应该为 5 6g,故可以含有 0 4g不与酸反应的杂质,正确, D、根据锌与氢气的质量关系 65: 2=x: 0 2,要生成 0 2g氢气,需要锌的质量应该为 6 5g,本身质量就不 够,所以不可能含有其他的杂质,不正确,故选 C 考点:金
9、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D乙分子中含有一个 A原子,一个 B原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分子中含有 2个 B原子、 6个A原子,生成物分子中含有 2个 B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乙中含有 6个 A原子;再结合题意, “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 ”,可知每个乙分子是由两个 A 原子构成的,由此可知,该反应可表示
10、为 2BA3=3A2+B2。 A、据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为 BA3分子,反应后的分子为 A2分子、 B2分子,故反应前后分子改变,正确;错误;B、该反应为一种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分解反应,正确; C、每个丙分子由两个 B原子构成,故物质丙的化学式为 B2,属于单质, D、每个乙分子由两个 A原子构成,故物质丙的化学式为 A2, 故选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11、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答案: A 试题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而像洗涤剂(如洗洁精、肥皂、洗面奶、洗发精、沐浴露等)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油脂分散成更细小的油滴,从而将油污除去,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汽油溶解了油污,形成的是一种溶液,所以不属于乳化,故选 A 考点:乳化现象 用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发现已制得的铜又很快变黑了,你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温度太低 B反应开始时,没有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C试管口倾斜了 D铜 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一氧化碳在加
12、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这个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于一氧化碳这种物质,我们理解为 “早出晚归 ”,既在加热前就要先通一氧化碳(防止一氧化碳和装置内的空气混合不纯,导致在加热时发生爆炸),在实验结束时要继续通一氧化碳,直至试管冷却(防止制得的灼热铜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从而使实验失败),故 D 考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下列气体中既能燃烧又能使金属氧化物还原的是 A氧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甲烷 答案: B 试题分析:能燃烧又能使金属氧化物还原,那就说明该气体的化学性质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而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在初中阶段有三种物质:碳单质,氢气,一氧化碳, A、氧气具有助燃性
13、,不具有可燃性, C、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甲烷虽然具有可燃性,但没有还原性,故选 B 考点:物质常见的化学性质 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下列图示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汽水可以看成是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是由于人体内的温度比汽水在外界的温度更高,使得二氧化碳的溶解度的降低,多余的二氧化碳就以打嗝的方式排除体内,故选 B 考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石灰水 B液氧 C牛奶 D冰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
14、、稳定的混合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A、石灰水是 Ca( OH) 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 B、液氧是液态氧气,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 C、牛奶其实是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是一种乳浊液,而不是溶液; D、冰水其实是水这样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是一种纯净物,也不是溶液。故选A 考点:溶液的概念 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 Cl2)、二氧化氯( ClO2)、漂白粉 Ca(ClO)2等,这三种物质都含有 A原子团 B氯分子 C氯离子 D氯元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是从元素的角度;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可以从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的角度, A、原子团是
15、不同的原子集合,故要含有原子团,那这种物质中至少要含有 2种元素,所以 Cl2中不含原子团;故不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像 Cl2、 ClO2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a(ClO)2由离子构成,也就是说 Cl2氯分子构成,这种物质中存在氯分子,自然就不含有氯离子, ClO2由二氧化氯分子构成,这种物质里只含有二氧化氯分子,自然也不含有氯离子,而 Ca(ClO)2是由钙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既不含有氯分子,也不含有氯离子,故 B、 C都是错误的; D、物质的宏观组成,即物质由元素组成,氯气( Cl2) 、二氧化氯( ClO2)、漂白粉 Ca(ClO)2,这三种物质都含有氯元
16、素。故选 D 考点:物质的宏观组成及微观构成 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三种都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泡沫灭火器,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所以不对, B、干粉灭火器,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来灭火,它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形等优良性能,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也不对, C、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苏省 盐城市 建湖县 实验 初级中学 九年级 学期 开学 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