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
《DB37 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 B 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3062020 代替 DB37/T 13062009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security and high quality for Pleurotus nebrodensis production 2020 - 02 - 25发布 2020 - 03 - 2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1306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7/T 13062009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
2、与DB37/T 13062009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删除了无公害食品白灵菇的定义,增加了质量要求内容(见3和2009年版的3.1); 修改了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见4); 修改了白灵菇栽培设施和基质配方,修改了接种等其它环节生产技术要求(见5); 删除了二潮菇管理的内容(见2009年版的5.7.2.5); 合并了“保质采收”和“加工、包装与贮运”为“采收及采后处理”,并修改了其内容,增加 了白灵菇包装前预冷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储藏和运输的环境温度参数(见5.7.3和2009年版的 5.7.3和5.8); 修改了病虫害防控技术内容,删除了
3、化学农药防治措施(见6和2009年版的6); 修改了质量安全管理要求(见7); 删除了原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修改了附录C的名称和性质。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威海鑫宝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省科创 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惠民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任海霞、黄春燕、孙德光、李晓博、任鹏飞、李瑾、单洪涛、吴元元、 赵敬聪。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7/T 13062009。 DB37/T 13062020 1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4、 本标准规定了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的质量要求、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 质量安全管理和生产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灵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5、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 862 杏鲍菇和白灵菇菌种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质量要求 3.1 感官要求 菇体新鲜肥厚、端正完整、掌状或棒状、色泽洁白、不畸形、无病斑、无虫蛀、无异味、无杂质。 3.2 理化指标要求 应符合GB 7096和NY/T 749的要求。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
6、Y/T 391的要求。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朝阳、通风、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 的地方;生产场地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排放区域,水源水质清洁,土壤无污染;菇棚周围500 m内 DB37/T 13062020 2 无污染河塘、各种污水、污染物及畜禽养殖场、废品垃圾粪便场等,并与医院、生活区、公路及其它公 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隔离。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隔离。 5 生产技术 5.1 栽培设施 应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排水畅通,利于防控病虫害。采用东西长60 m80 m、内宽9 m11 m的 冬暖式半地下塑料大棚或新型控温大拱棚。棚内地面可下挖30 cm40 cm,墙体厚0.8 m1.2 m,北墙
7、高出地面2.5 m以上,每隔3 m设一个高出地面30 cm、直径为30 cm35 cm的通风孔或安装排气扇,棚 内立体出菇菌墙、菇畦或出菇床架设为南北向,操作道宽70 cm80 cm。棚顶覆盖单层或双层薄膜,上 覆保温被,高温季节棚顶上方架空50 cm搭盖遮阳网,菇棚两端装置湿帘和风机。 5.2 栽培季节 以秋季接种制袋、冬春季出菇为宜。以第一潮出菇日期为限,提前80 d95 d接种为宜。自9月上 旬开始制作菌袋,采取熟料袋栽、控温室发菌方式,大棚出菇适期在12月上中旬至翌年4月上中旬。 5.3 品种选择、菌种培养贮存及质量要求 5.3.1 品种选用 选用经过出菇试验,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
8、、商品性好的品种(菌株)。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 不同菇形(如掌状、棒状等)的白灵菇品种。 5.3.2 菌种培养贮存 菌种扩繁制作按照NY/T 528的技术要求进行。成品母种存放于消毒的4 6 的冷藏箱内,控制 传代次数在3代以内;成品固体原种和栽培种存放于阴凉干燥洁净的保藏室内,应及时使用,不宜长期 贮存。 5.3.3 菌种质量要求 成品菌种质量应符合NY 862的要求。 5.4 原辅材料 5.4.1 主辅原料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栽培白灵菇的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秸、阔叶树木屑、豆秸、麦麸、米 糠、玉米粉、饼(粕)粉等主辅原料,要求干燥、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有害污染物。主辅原
9、 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暴晒2 d3 d。 5.4.2 生产用水 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用水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 水等。喷水中不应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5.4.3 基质添加剂 DB37/T 13062020 3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不允许添加含有植物生长 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剂。 5.5 培养料配制和栽培袋制作 5.5.1 栽培基质配方 宜选择以下配方: a) 配方1:棉籽壳45 %,玉米芯30 %,麦麸12 %,豆粕粉6 %,玉米粉4 %,硫酸钙1 %,轻质 碳酸钙1 %,石灰
10、粉1 %; b) 配方2:玉米芯52 %,阔叶树木屑20 %,麦麸15 %,大米糠5 %,棉仁饼粉5 %,硫酸钙1 %, 轻质碳酸钙1 %,石灰粉1 %; c) 配方3:玉米秸35 %,棉籽壳22 %,豆秸粉18 %,麦麸15 %,豆粕粉4 %,玉米粉3 %,硫 酸钙1 %,轻质碳酸钙1 %,石灰粉1 %。 5.5.2 拌料 拌料时先将硫酸钙、石灰粉、轻质碳酸钙与麦麸、大米糠、饼(粕)粉、玉米粉混合均匀,再与棉 籽壳、玉米芯、玉米秸、豆秸及自然预堆23个月的阔叶树木屑混合,最后加水搅拌均匀,调节基质含 水量62 %65 %、pH 6.8pH 7.2。 5.5.3 装袋 采用17 cm 35 c
11、m0.00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短菌袋)栽培,每袋装干料约380 g,或采用15 cm 55 cm0.004 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长菌袋)栽培,每袋装干料约700 g。 5.5.4 灭菌 装袋完毕及时进行灭菌,防止培养料酸败,在0.15 Mpa蒸汽压力下灭菌维持3 h或常压100 蒸汽 灭菌12 h,焖3 h5 h。 5.5.5 接种 灭菌后移出菌袋,自然冷却至室温,及时在接种工作台或接种机内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短栽 培袋打开袋口将菌种接入接种穴内,快速用套环封口;长栽培袋打穴接种,外套消毒聚乙烯膜袋发菌。 也可采用液体菌种接种。 5.6 发菌培养及后熟管理 发菌场所要求环境清洁干
12、燥,通风避光,菌袋料温控制在24 26 。定期消毒与检查,发现杂 菌污染袋,及时挑出。经40 d45 d菌丝可长满菌袋,需继续进行后熟培养,在温度22 24 、空 气相对湿度60 %70 %的环境下再培养35 d50 d,才能转入出菇阶段。棒状品种发菌较快,后熟时间 也较掌状品种短。后熟期应加强发菌室通风换气,同时要注意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后熟阶段后期光线强 度达到200 lx300 lx的散射光为宜。若后熟期温度偏低,后熟时间可适度延长。菌袋菌丝生理成熟的 标志为:菌丝发育浓白,菌袋坚实,具有弹性,形成一定菌被,部分菌袋在塑料膜和菌料表面间隙部位 开始出现白色米粒状原基。 5.7 出菇方式与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306 2020 白灵菇 安全 优质 生产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