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5489       资源大小:625.0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 B 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3062020 代替 DB37/T 13062009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security and high quality for Pleurotus nebrodensis production 2020 - 02 - 25发布 2020 - 03 - 2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1306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7/T 13062009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

    2、与DB37/T 13062009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删除了无公害食品白灵菇的定义,增加了质量要求内容(见3和2009年版的3.1); 修改了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见4); 修改了白灵菇栽培设施和基质配方,修改了接种等其它环节生产技术要求(见5); 删除了二潮菇管理的内容(见2009年版的5.7.2.5); 合并了“保质采收”和“加工、包装与贮运”为“采收及采后处理”,并修改了其内容,增加 了白灵菇包装前预冷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储藏和运输的环境温度参数(见5.7.3和2009年版的 5.7.3和5.8); 修改了病虫害防控技术内容,删除了

    3、化学农药防治措施(见6和2009年版的6); 修改了质量安全管理要求(见7); 删除了原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修改了附录C的名称和性质。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威海鑫宝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省科创 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惠民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任海霞、黄春燕、孙德光、李晓博、任鹏飞、李瑾、单洪涛、吴元元、 赵敬聪。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7/T 13062009。 DB37/T 13062020 1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4、 本标准规定了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的质量要求、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 质量安全管理和生产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灵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5、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 862 杏鲍菇和白灵菇菌种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质量要求 3.1 感官要求 菇体新鲜肥厚、端正完整、掌状或棒状、色泽洁白、不畸形、无病斑、无虫蛀、无异味、无杂质。 3.2 理化指标要求 应符合GB 7096和NY/T 749的要求。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

    6、Y/T 391的要求。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朝阳、通风、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 的地方;生产场地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排放区域,水源水质清洁,土壤无污染;菇棚周围500 m内 DB37/T 13062020 2 无污染河塘、各种污水、污染物及畜禽养殖场、废品垃圾粪便场等,并与医院、生活区、公路及其它公 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隔离。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隔离。 5 生产技术 5.1 栽培设施 应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排水畅通,利于防控病虫害。采用东西长60 m80 m、内宽9 m11 m的 冬暖式半地下塑料大棚或新型控温大拱棚。棚内地面可下挖30 cm40 cm,墙体厚0.8 m1.2 m,北墙

    7、高出地面2.5 m以上,每隔3 m设一个高出地面30 cm、直径为30 cm35 cm的通风孔或安装排气扇,棚 内立体出菇菌墙、菇畦或出菇床架设为南北向,操作道宽70 cm80 cm。棚顶覆盖单层或双层薄膜,上 覆保温被,高温季节棚顶上方架空50 cm搭盖遮阳网,菇棚两端装置湿帘和风机。 5.2 栽培季节 以秋季接种制袋、冬春季出菇为宜。以第一潮出菇日期为限,提前80 d95 d接种为宜。自9月上 旬开始制作菌袋,采取熟料袋栽、控温室发菌方式,大棚出菇适期在12月上中旬至翌年4月上中旬。 5.3 品种选择、菌种培养贮存及质量要求 5.3.1 品种选用 选用经过出菇试验,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

    8、、商品性好的品种(菌株)。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 不同菇形(如掌状、棒状等)的白灵菇品种。 5.3.2 菌种培养贮存 菌种扩繁制作按照NY/T 528的技术要求进行。成品母种存放于消毒的4 6 的冷藏箱内,控制 传代次数在3代以内;成品固体原种和栽培种存放于阴凉干燥洁净的保藏室内,应及时使用,不宜长期 贮存。 5.3.3 菌种质量要求 成品菌种质量应符合NY 862的要求。 5.4 原辅材料 5.4.1 主辅原料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栽培白灵菇的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秸、阔叶树木屑、豆秸、麦麸、米 糠、玉米粉、饼(粕)粉等主辅原料,要求干燥、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有害污染物。主辅原

    9、 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暴晒2 d3 d。 5.4.2 生产用水 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用水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 水等。喷水中不应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5.4.3 基质添加剂 DB37/T 13062020 3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不允许添加含有植物生长 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剂。 5.5 培养料配制和栽培袋制作 5.5.1 栽培基质配方 宜选择以下配方: a) 配方1:棉籽壳45 %,玉米芯30 %,麦麸12 %,豆粕粉6 %,玉米粉4 %,硫酸钙1 %,轻质 碳酸钙1 %,石灰

    10、粉1 %; b) 配方2:玉米芯52 %,阔叶树木屑20 %,麦麸15 %,大米糠5 %,棉仁饼粉5 %,硫酸钙1 %, 轻质碳酸钙1 %,石灰粉1 %; c) 配方3:玉米秸35 %,棉籽壳22 %,豆秸粉18 %,麦麸15 %,豆粕粉4 %,玉米粉3 %,硫 酸钙1 %,轻质碳酸钙1 %,石灰粉1 %。 5.5.2 拌料 拌料时先将硫酸钙、石灰粉、轻质碳酸钙与麦麸、大米糠、饼(粕)粉、玉米粉混合均匀,再与棉 籽壳、玉米芯、玉米秸、豆秸及自然预堆23个月的阔叶树木屑混合,最后加水搅拌均匀,调节基质含 水量62 %65 %、pH 6.8pH 7.2。 5.5.3 装袋 采用17 cm 35 c

    11、m0.00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短菌袋)栽培,每袋装干料约380 g,或采用15 cm 55 cm0.004 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长菌袋)栽培,每袋装干料约700 g。 5.5.4 灭菌 装袋完毕及时进行灭菌,防止培养料酸败,在0.15 Mpa蒸汽压力下灭菌维持3 h或常压100 蒸汽 灭菌12 h,焖3 h5 h。 5.5.5 接种 灭菌后移出菌袋,自然冷却至室温,及时在接种工作台或接种机内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短栽 培袋打开袋口将菌种接入接种穴内,快速用套环封口;长栽培袋打穴接种,外套消毒聚乙烯膜袋发菌。 也可采用液体菌种接种。 5.6 发菌培养及后熟管理 发菌场所要求环境清洁干

    12、燥,通风避光,菌袋料温控制在24 26 。定期消毒与检查,发现杂 菌污染袋,及时挑出。经40 d45 d菌丝可长满菌袋,需继续进行后熟培养,在温度22 24 、空 气相对湿度60 %70 %的环境下再培养35 d50 d,才能转入出菇阶段。棒状品种发菌较快,后熟时间 也较掌状品种短。后熟期应加强发菌室通风换气,同时要注意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后熟阶段后期光线强 度达到200 lx300 lx的散射光为宜。若后熟期温度偏低,后熟时间可适度延长。菌袋菌丝生理成熟的 标志为:菌丝发育浓白,菌袋坚实,具有弹性,形成一定菌被,部分菌袋在塑料膜和菌料表面间隙部位 开始出现白色米粒状原基。 5.7 出菇方式与出

    13、菇管理 5.7.1 出菇方式 DB37/T 13062020 4 短菌袋采取棚内菌袋横排墙式或床架式单端出菇方式;长菌袋栽培以横卧方式排放于畦床上,接种 穴向上半覆土定位出菇。或将长菌袋脱膜切成两段,短菌袋直接脱膜,袋口端面向上立栽于畦床覆土出 菇。 5.7.2 出菇管理 5.7.2.1 定位搔菌 待菌袋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移入消毒过的菇棚内排放,开始出菇管理。打开袋口,将菌种块及周 围部位直径约3 cm的菌皮去掉,长菌袋可将接种穴菌种块挖掉,以增加菌丝透气,促其定位出菇。搔菌 后应适度增加空气湿度,不使搔菌处料面干燥。此阶段菇棚内温度控制在15 20 为宜,空气相对 湿度保持在75 %80

    14、%,时间为5 d7 d。 5.7.2.2 低温及温差刺激催蕾 当菌袋搔菌处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即开始进行低温及温差刺激催蕾,要求白天菇棚内温度保持在 13 18 ,最高温度勿超过20 ;夜间棚温控制在3 8 ,最低不低于0 ;昼夜温差应保 持在10 以上(5 d7 d);空气相对湿度应不低于80 %;同时保持300 lx800 lx光照度和大棚通 风良好。经连续10 d15 d的低温及温差刺激,搔菌处可分化出白色米粒状原基。 5.7.2.3 疏蕾控株 当原基发生后,菇棚内保持12 15 的相对稳定温度,勿超过20 和低于10 ;采取畦间浇 水和对地、对空喷雾的方法保湿,喷水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将

    15、水喷到袋口内,使大棚空气相对湿度增 至85 %左右;喷水后及时轻通风约1 h,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和一定的散射光,约5 d7 d可形成白灵 菇菇蕾。当菇蕾长至直径1 cm左右时及时疏蕾,选优去劣,短菌袋每袋留一朵,同时将袋口拉直张开, 长菌袋按接种穴定位,每穴保留一朵。棚温控制在12 18 为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 %左右。 5.7.2.4 菇体定型与生长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子实体发育基本成熟,约需7 d10 d。菇蕾发育成小幼菇后,增加菇棚通气量,光 照度保持150 lx300 lx较为适宜,温度应调控在10 20 ,控制空气相对湿度85 %90 %,湿差 不可过大。幼菇生长期主要依靠培养基内

    16、水分供应,使菇体渐进增大,不要直接向菇体上喷水,空气干 燥时,可采取空间喷洒雾化水或地面浇水增湿。 5.7.3 采收及采后处理 白灵菇应在菌盖充分展开、边缘稍有向下卷边、孢子尚未弹射时及时采收,轻采、轻拿、轻装,保 持菌盖完整,减少机械碰撞与损伤,勿留下指纹污印、杂质,标准商品菇单朵菇重为150 g250 g。将 修整分级的白灵菇菇体盛放在透气的周转容器内,移至阴凉通风处风干0.5 h左右,去除表面水分,及 时移入0 1 、空气相对湿度90 %95 %的冷库中,充分预冷至菇肉温度达到0 1 结束,时 间以15 h20 h为宜。预冷完成后,将菇体分装在气调保鲜袋,盛放在周转筐或纸箱内,或预冷后直

    17、接 封装于泡沫箱内。包装容器及所用物品应符合GB 4806.1、GB 4806.7和GB 4806.8的要求,成型包装品 应符合NY/T 658的要求。置于1 3 温度环境下储藏和运输。 6 病虫害防控 6.1 防控原则 DB37/T 13062020 5 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安全 防控措施。 6.2 防治对象 危害白灵菇的竞争性杂菌主要有木霉菌、青霉菌、毛霉菌、脉孢霉菌、曲霉菌等,病害主要有侵染 性褐腐病、褐斑病以及生理性水斑点病、黄腐病、僵蕾、死菇、不出菇和各种畸形菇,害虫主要有跳虫、 菌蛆、菇螨等。 6.3 预防措施 6.3.

    18、1 发菌期杂菌污染的预防 6.3.1.1 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发菌场所、菇棚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和通风良好,降低空气湿度。 6.3.1.2 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培养料要求预湿均匀、灭菌彻底,需达到无菌状态。 6.3.1.3 接种时按照无菌操作规程,从各个环节杜绝杂菌侵入。 6.3.1.4 料袋发菌温度控制在26 以下,避光培养。 6.3.1.5 及时检查料袋有无扎孔破损情况,发现杂菌污染袋及时挑出,集中处理。对严重污染霉菌或 发生脉孢霉的菌袋,应将其远离栽培场所深埋。 6.3.2 出菇期各种病害和虫害的预防 6.3.2.1 采用日光暴晒大棚地面(晴日4 d5 d)、高温闷棚(棚温达55 以上,连

    19、续5 d7 d) 以及悬挂粘虫板(30 cm20 cm)、安装电子杀虫灯(15 W)、诱虫黑光灯(20 W)等措施,杀灭棚内 的病菌、线虫及害虫。菇棚通风口封两层网,外层为可活动的防鼠金属网,内层为0.28 mm孔径的尼龙 纱防虫网。棚门口设置尼龙纱防虫缓冲间,四周设置石灰粉消毒防虫阻隔带。 6.3.2.2 栽培场地采取翻土、露晒、灌水、撒石灰粉、施氰氨化钙闷熏等措施进行消毒杀虫处理。棚 内外环境、菌畦、覆土材料进行定期消毒杀虫处理。栽培用具应及时刷洗干净,可用石灰水、高锰酸钾、 漂白粉等溶液清洗擦拭消毒,床架材料可喷洒过氧乙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消毒。 6.3.2.3 出菇期间保持良好的通

    20、气条件,控制棚内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使其最高不超过20 和90 %,并保持一定的散射光照。喷水时将喷雾器喷头向上喷细雾,喷水量不宜过大。 6.3.2.4 采菇后要彻底清理料面,将残菇、病虫菇、病料及时挖除,移出棚外,对病区进行消毒处理。 接触过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应清洗干净,并用75 %酒精或0.25 %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进出过 感病菇棚的管理人员再进入其它菇棚,要更换衣鞋。 6.3.2.5 覆土栽培时,应将感染杂菌的料袋拣出,菌袋间隙必须用土填实,用水渗透,不留空隙。覆 土层不可过厚过湿。 6.4 综合控制 6.4.1 生态控制 在白灵菇生长周期内,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袋口

    21、内和菇体上积水,保持良好通风和充足的 散射光照,以提高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抗杂抗病能力。秋季头潮菇或春季出菇气温较高时,大棚管理主要 是遮荫降温,喷水后应及时通风。棚内发生病害后,应先清理掉病菇及病料,适度敞苫揭膜,每天让日 光照射棚内1 h2 h,连续2 d3 d,加强通风换气,停止喷水,降低棚内湿度和温度。 6.4.2 农业与栽培控制 DB37/T 13062020 6 栽培管理按照NY/T 2375的规定执行。选用优良抗杂品种、纯化健康菌种(生活力强、无病原)和与 之相适应的高产培养料配方及最佳预处理方式;掌握好适宜的栽培季节,栽培袋菌丝生长快速整齐,培 育出健壮成熟的营养菌体;采用适宜的栽

    22、培方式和规范的出菇管理技术,调节控制好菇棚内各种因素, 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摘除病菇,防止通过喷水、通风或其它人工操作传病,经常清理菇棚,定期进行菇 棚内外环境的消毒,保持出菇场所的清洁卫生。 6.4.3 物药剂控制 优先选择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治。应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农用抗菌素制剂,在出 菇前于菌袋出菇面或菌畦覆土层上喷雾,预防和控制白灵菇多种病害。防治菇棚害虫,在无菇期或避菇 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等,以及采用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茴 蒿素、茶皂素等防治线虫、跳虫、菌蛆等。生物制剂喷药后应及时通风降湿。 7 质量安全管理 7.1 农药安全使用 执

    23、行NY/T 393的规定。白灵菇生产全程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化学农药;栽培基质中不得加 入化学农药;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种类;选用已在国家登记的可以在食用菌生产上使 用的农药,在无菇期可限量在覆土上及地面环境中使用;不得使用甲醛对菌袋进行熏蒸消毒;覆土材料 不得用高残毒农药处理;不得在白灵菇子实体上使用化学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 7.2 生物制剂使用 不得使用医用抗生素制品或医药抗菌剂,限量使用部分食品防腐保鲜剂或抗菌剂,不宜使用活体微 生物农药。采取局部用药,防止发生药害。 7.3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 采收应及时,采收人员应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推行白灵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建

    24、立质量安全追溯 制度。产品应经资质单位检测合格,认定机构许可,加贴绿色食品标识,包装上市。 8 生产档案 8.1 应建立安全优质白灵菇生产档案。 8.2 对白灵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生产投入品、生产管理过程、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 施进行详细记录。记录项目参见附录A。生产记录档案保留3年以上。 DB37/T 13062020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安全优质白灵菇生产档案记录事项 A.1 产地环境条件 A.1.1 空气质量。 A.1.2 水源质量。 A.1.3 菇房土壤环境质量。 A.1.4 菇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 A.2 生产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农药及添加剂、所用菌种、菌袋筒膜、 拌料及出菇管理用水、覆土材料等) A.2.1 名称。 A.2.2 来源。 A.2.3 用法、用量。 A.2.4 使用、停用的日期。 A.3 生产管理过程中(从拌料、灭菌、接种、发菌、出菇,到采收)白灵菇病虫害的发生和用药防治 情况 A.3.1 培养料消毒杀虫。 A.3.2 菇房(棚)进菌包前后消毒杀虫。 A.3.3 发菌期间。 A.3.4 覆土。 A.3.5 出菇期间。 A.4 白灵菇采收日期、采收数量、商品菇等级 生产场所(菇棚、菇房)名称、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visitstep3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