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玉溪一中高 2020 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 I 卷本卷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反映的是 1949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
2、(单位:人),对表中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职务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共产党 1 3 29 1 2 6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 3 27 0 2 9A 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政权的领导核心B 政府组成实行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C 体现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执政与参政关系D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会议开始政协性质有了变化。 “政协性质有了变化”的原因在于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C 第一届全国人大胜利召开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3.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下列国旗的演变最
3、能体现2A 封建政权结束 B 国际地位的变化 C 国家领土的变化 D 国家性质的变化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A 分别颁布于 1912 年、1949 年、1954 年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C 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5.一届全国人大19541958 年二届全国人大19591963 年三届全国人大19641975 年四届全国
4、人大19751977 年五届全国人大19781982 年5 4 1 1 5上表是历届全国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各项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 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 第二届全国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 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D 第五届全国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6.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
5、经济权威) ,这表明A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B 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3C 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D 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7.1958 年 7 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反攻大陆” 。7 月 18 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8 月底,美国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 ,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由此可见当时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中共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6、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台独”势力开始猖獗A B C D 8.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 1954 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 1964 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A 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 B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C 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9.20 世纪 50 年代末,针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而当苏联对新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时
7、,毛泽东又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A 在对外交往中具有毫不妥协的决心 B 自觉地担负起反对霸权主义的责任C 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 D 已经不再接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10.1951 年 6 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为西方人介绍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周刊如此介绍周恩来说明A 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 B 美国颠覆了新中国政权C 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 D 美国的战略重心在亚洲11.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
8、” “好战”“狡诈” “危险” ;到了 70 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 “智慧” “灵巧” “善于进取”“讲求实际” 。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A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B 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 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C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4D 中苏建交;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12.结合 19722010 年中美关系趋势图,指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充满曲折C 70 年代以后,中美合作是主流 D 世
9、纪之交,中美曾断绝外交关系13.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 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等开展合作的新特点C 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 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14.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 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 误的是A 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 两国领导人政
10、见的不同C 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D 中苏实行“乒乓外交”15.原新华社国际部记者高梁在炎黄春秋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 ,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 ”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5A 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B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C 周恩来率代表团参
11、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D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 26 届联合国代表大会16.美国中央情报局从 1958 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该报告A 以“冷战思维”看待国际关系 B 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C 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 明确指出了“两分世界”的概念17.1949 年下半年发生了两件事,其分别为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
12、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A 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C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 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18.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战争方式 B “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C 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 D 马歇尔计划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19.
13、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6A A B B C C D D20.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2008 年)的文章称: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 15 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15 世纪结束了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精神统治 B 以工业革命为起点,欧洲世界开始崛起C 在第三次转变中美国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D 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力量推动了第三次转变21.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 1919 到 2000 年的世界中写道:“20 世纪 80 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
14、风80 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A 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B 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C 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2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 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 ,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 。这一时期指的是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中共十四大之后 D改革开放初期23
15、.1956 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 5829 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 年,粮食产量达到 3901 亿斤,比 5 年前增长 19%;棉花总产量达到 3280 万担,比五年前增长 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贯彻落实了家庭联产责任制24.1953 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种规定A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B致力于奠定
16、工业化的基础C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D有利于完成国民经济恢复25.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7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6.19621965 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玉溪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