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论语十则万世师表孔子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 南辛镇鲁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 73 岁。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 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晚年 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失意,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后将精力用在教育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2、,有很多为各国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 “万世师表”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 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 ,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
3、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文学背景: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 2 -史上的黄金时代。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南
4、宋朱熹将它和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合编为“四书” ,与“五经”并列,后来成为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全书二十篇,每篇由长短不同的若干段文字组成,多数是以“子曰”开头的孔子语录,少数段落略有记事和对话。全书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 。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 次。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重视“礼” 。 论语中还能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他首创私学,以自己的学说来教育学生,提出“有教无类” 。二是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活生生的孔子形象。这种塑造可能不是有意识的,也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
5、记载,但从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走下神坛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孔子。 节选的论语十则 ,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礼”)等问题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在学习方面强调知识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态度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节选篇目 主要内容“学而”篇 阐述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为政”篇 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境界“公冶长”篇 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雍也”篇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阐发
6、“知”与“仁”“述而”篇 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格的不同“颜渊”篇 解释什么是“仁”“季氏”篇 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的修养子 曰 : “君 子 食 无 求 饱 , 居 无 求 安 , 敏 于 事孔 子 说 : “君 子 , 饮 食 不 求 饱 足 , 居 住 不 求 舒 适 , 对 工 作 勤 劳 敏- 3 -而 慎 于 言 , 就 有 道 而 正 焉 ,捷 , 说 话 小 心 谨 慎 , 到 有 道 德 的 人 那 里 去 修 正 自 己 的 道 德 行 为 ,Error!可 谓 好 学 也 已 。 ”这 样 可 以 说 是 喜 欢 学 习 了
7、。 ”Error!(以上“学而”篇)子 曰 :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立 , 四 十孔 子 说 : “我 十 五 岁 时 立 志 学 习 , 三 十 岁 能 自 立 于 世 , 四 十 岁而 不 惑 , 五 十 而 知能 遇 事 不 疑 惑 , 五 十 岁 能 知 道 上 天 的 意 旨 , 自 然 的 禀 赋 ,天 命 , 六 十 而 耳 顺 , 七 十人 生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等 , 六 十 岁 便 能 听 进 不 同 的 意 见 , 七 十 岁Error!而 从 心 所 欲 , 不 踰 矩 。 ”能 随 心 所 欲 , 也 不 会 越 出 规 矩 。 ”
8、礼 ”。 “自 立 ”就 是 自 己 能 够 自 觉 地 按 照 周 礼 的 要 求 来 处 事 。 不 惑 : 遇 事 不 疑 惑 。 天 命 : 含 有 上 天 的 意 旨 、 自 然 的 禀 赋 、 人 生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等 多 重Error!子 曰 : “由 ! 诲 女 知 之 乎 ? 知 之 为 知 之 ,孔 子 说 : “子 路 呀 ! 我 教 诲 你 的 你 知 道 了 吗 ? 知 道 的 就 是 知 道 ,Error!不 知 为 不 知 , 是 知 也 。 ”不 知 道 的 就 是 不 知 道 , 这 种 态 度 才 是 明 智 的 。 ”Error!(以上“为政”篇
9、)颜 渊 、 季 路 侍 。 子 曰 : “盍 各 言颜 渊 和 子 路 侍 立 在 孔 子 身 边 。 孔 子 说 : “何 不 各 人 说 说尔 志 ? ”子 路 曰 : “愿 车 马 衣 轻 裘 与 朋 友自 己 的 志 向 呢 ? ”子 路 说 : “我 愿 意 把 我 的 车 马 衣 服 拿 出 来 与 朋 友共 敝 之 而 无 憾 。 ” 颜 渊 曰 : “愿 无 伐共 同 享 用 , 用 坏 了 也 不 抱 怨 。 ”颜 渊 说 : “我 愿 意 不 夸 耀 自 己 的善 , 无 施 劳 。 ” 子 路 曰 : “愿 闻 子 之 志 ! ”好 处 , 不 表 白 自 己 的 功
10、劳 。 ”子 路 说 : “希 望 听 听 老 师 的 志 向 ! ”子 曰 : “老 者 安 之 , 朋 友 信 之 ,孔 子 说 : “ 我 的 志 向 是 老 人 使 他 安 逸 , 朋 友 使 他 信 任 我 ,Error!少 者 怀 之 。 ”少 年 人 得 到 关 怀 、 养 护 。 ”Error!(以上“公冶长”篇)子 曰 : “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 , 好 之 者孔 子 说 : “懂 得 它 的 人 , 不 如 爱 好 它 的 人 ; 爱 好 它 的 人 ,不 如 乐 之 者 。 ”又 不 如 以 它 为 乐 的 人 。 ”之 : 代 词 , 一 般 认 为 指 学
11、问 。 者 : 的 人 。 子 曰 : “知 者 乐 水 , 仁 者 乐 山 ; 知 者 动 , 仁 者 静 ;孔 子 说 : “智 者 喜 爱 水 , 仁 者 喜 爱 山 ; 智 者 好 动 , 仁 者 好 静 ;- 4 -(以上“雍也”篇)知 者 乐 , 仁 者 寿 。 ”智 者 快 乐 , 仁 者 长 寿 。 ”乐 : 喜 爱 。 动 : 活 跃 。 子 曰 : “饭 疏 食 、 饮 水 , 曲 肱 而 枕 之 , 乐 亦 在孔 子 说 : “吃 粗 粮 , 喝 白 水 , 弯 起 胳 膊 当 枕 头 , 乐 趣 也 就 在其 中 矣 。 不 义 而 富 且 贵 , 于 我 如 浮 云
12、。 ”这 中 间 了 。 用 不 正 当 的 手 段 得 来 的 富 贵 , 在 我 看 来 就 像 浮 云 一 样 。 ”饭 : 动 词 , 吃 。 疏 食 : 粗 粮 。 饮 yn : 喝 。 肱 n : 由 肩 膀 到 胳 膊 肘 这 一 块 , 泛 指 胳 膊 。 义 : 名 词 作 动 词 , 合 乎 义 。 子 曰 : “君 子 坦 荡 荡 , 小 人 长 戚 戚 。 ”孔 子 说 : “君 子 心 胸 开 朗 而 宽 广 , 小 人 经 常 局 促 忧 愁 。 ”(以上“述而”篇)坦 : 开 朗 、 直 率 。 荡 荡 : 宽 广 、 宽 阔 。 长 : 总 是 , 常 常 。
13、戚 戚 : 忧 愁 , 哀 伤 。 颜 渊 问 仁 。 子 曰 : “克 己 复颜 渊 问 什 么 是 “仁 ”。 孔 子 说 : “克 制 自 己 , 使 言 行 都 回 复礼 为 仁 。 一 日 克 己 复 礼 , 天 下到 周 礼 上 , 就 是 仁 。 一 旦 做 到 了 这 一 点 , 天 下 人归 仁 焉 。 为 仁 由 己 , 而 由就 会 称 赞 你 是 个 仁 人 了 。 实 行 仁 德 全 在 于 自 己 , 还 能 靠人 乎 哉 ? ”别 人 吗 ? ”克 : 克 制 、 约 束 。 一 日 : 古 今 异 义 词 , 古 义 , 一 旦 ; 今 义 : 一 天 。 归
14、: 称 许 、 赞 许 。 哉 : 多 用 反 问 语 气 。 颜 渊 曰 : “ 请 问 其 目 。 ”子 曰 : “非 礼颜 渊 说 : “请 问 实 行 仁 德 的 纲 目 。 ”孔 子 说 : “不 合 乎 礼勿 视 , 非 礼 勿 听 , 非 礼 勿 言 , 非 礼 勿 动 。 ”不 要 看 , 不 合 乎 礼 不 要 听 , 不 合 乎 礼 不 要 说 , 不 合 乎 礼 不 要 做 。 ”Error!颜 渊 曰 : “回 虽 不 敏 , 请 事 斯 语 矣 ! ”颜 渊 说 : “我 虽 然 资 质 迟 钝 , 让 我 照 这 些 话 去 做 吧 ! ”Error!(以上“颜渊”
15、篇)孔 子 曰 : “君 子 有 三 戒 : 少 之 时 , 血 气 未孔 子 说 : “君 子 有 三 件 需 要 戒 除 的 事 : 少 年 时 , 血 气 还 没 有定 , 戒 之 在 色 ; 及 其 壮 也 , 血 气 方 刚 , 戒 之 在 斗 ;固 定 , 要 戒 除 的 是 女 色 ; 等 到 壮 年 时 , 血 气 正 旺 盛 , 要 戒 除 的 是 争 斗 ;及 其 老 也 , 血 气 既 衰 , 戒 之 在 得 。 ”等 到 老 了 的 时 候 , 血 气 已 经 衰 弱 了 , 要 戒 除 的 是 贪 欲 。 ”(以上“季氏”篇)及 : 等 到 。 其 : 代 词 , 他
16、 。 得 : 泛 指 对 财 货 、 名 誉 、 地 位 、 美 色 等 的 贪 欲 。 对应学生用书 P5诵读论语十则第一至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 5 -突 破 词 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敏 于事而慎 于言(敏捷,勤快) (小心谨慎)(2)就 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靠近,到那里去) (修正)(通“矣” ,句末语气助词)(3)三十而立(自立,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周礼的要求处事)(4)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踰矩 (顺从) (超越准则)(5)由!诲女知之乎? (同“汝” ,你)(6)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 也(就是) (代词,这) (同“智” ,聪明,明智)2翻译下列
17、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敏于事而慎于言”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译文:我十五岁时在学习上立志。(或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志于学”应为“于学志”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要 义 探 究 3这三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主张?明确 这三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有
18、如下四点主张:(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 ;(3)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 ;(4)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一定的作为,要谦虚、诚实,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孔子为什么主张“慎于言”?明确 孔子主张“慎言” “讷言” ,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 “言思忠” ,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 6 -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
19、于道德就有亏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诵读论语十则第四至六则,完成下列各题。 突 破 词 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敝 之而 无憾(破,坏) (连词,表转折)(2)愿无伐 善,无施 劳(夸耀,炫耀) (表白)(3)知者动,仁者静(活跃)6翻译下面的句子。(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要 义 探
20、 究 7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明确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 ,就是为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境界。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 “好之” “乐之”有何联系与区别?明确 这一则里的“之”字没有说明是指什么,一般认为是指学问。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了解,只是一般的关心;爱好,则是一定的投入;只有以此为乐者,才将全部身心置于其中,也才会有真知灼见,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而这,正是知之者、好之者所无
21、法相比的。孔子对于“知之” “好之” “乐之”作了明显的境界层次区分。其实这三者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可以说“知之”是一种认识, “好之”是一种兴趣, “乐之”是一种情感。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没有认识,就不会产生兴趣,更谈不上情感。相反,认识越深刻,兴趣就越浓厚,情感也就越丰富。9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明确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 7 -质特征的。 “知者乐水” ,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 “仁者乐山” ,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语文 第二 单元 经典 原文 论语 讲义 新人 选修 中国文化 研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