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山西省沁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沁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沁县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答题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B. 改革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C. 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D. 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在推行前,反对改革的派别往往是 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而不是社会
2、各阶层。因此,B 项的叙述是错误的。ABD 表述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思考2.下列选项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2 -A. 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B. 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C. 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D.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B、C 错误,它不符合中国的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改革和政治制度以及西方民主思想。而 D 正确,因为它们的改革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本题选 D。3.为纪念在塞浦路斯
3、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 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 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答案】A【解析】【详解】 “避免极端”就是采取折中的方式进行改革,梭伦按照财产划分等级制度,既有利于维护贵族的等级地位,又能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体现出了“折中”思想,故 A 项正确;具有公民的资格方可参加公民大会,不能体现出“折中”思想,故 B 项错误;公民陪审法庭体现的是公正而非折中,与材料中避免极端信息不符合,故 C 项错误;D 项属于经济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合。【点睛】
4、梭伦改革的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改革带有“折中”色彩,既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权利的一次政治变革。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 奖励军功B. 奖励耕织C. 焚烧诗书- 3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 “薄恩礼,好生分”反映的邻里亲戚间相处的现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强化统治,故 D 项正确。奖励军功是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与打击贵族,与题意不符,排除 A。奖励耕织是经济措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 B。C项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与题意不
5、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须从“薄恩礼,好生分”反映的历史象入手,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A.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B. 减轻了农民负担C. 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D. 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国家没有统一实行征税制度,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 ,这样会导致地方截留中央的财政,促使地方财力上升导致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明显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故 A 项错误;由于地方宗主具有征税权,会导致横征暴敛,加重农民负担,故 B 项错误;该措施
6、明显会导致宗主和农民的矛盾激化,故 D 项错误。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后半部分的意思由于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促使秦朝旧风俗改变,秦朝的人- 4 -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种措施显然会促进秦朝户数
7、增加,有利于税收的增多,故 C 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发展是废井田的作用,故 A 项错误;连坐法是对民众进行管理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7.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王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请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 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 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 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 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
8、德王,故为拓跋氏”来看,孝文帝认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可以进行姓氏改革。故答案为 A 项。从“魏之先出于黄帝”来看,孝文帝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他认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排除 B 项;C、D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8.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项体现出汉族女子受到游牧民族生活习俗影响学会骑马射箭的技能,体现出少数- 5 -民族饮食方式对于中原的影响,属于商业的发展,属于农田的开发,不符合社
9、会习俗的演变,符合题意,选择 D 项正确。9.“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 B. C. D. 【答案】A【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可以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因此正确。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征收赋税的方式;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也可以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因此都有利于改变材料中的情况。项是社会习俗领域里的变革,并不能直接改变材料中的现象,排除后,故本题答案为 A 项。 10.
10、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 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 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 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 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D 项正确。A 项错误,庆历新政遭到了大官僚的反对,最终失败,排除;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排除;C 项是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排除。 - 6 -1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
11、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D项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 A。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 B。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12.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
12、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以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是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 B. C. D. 【答案】D【解析】市易法是政府来操作的,当然体现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干预经济,故正确;政府平价收购滞销的货物,待到市场缺货时卖出,就等于在用国家的力量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所以可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也就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的作用,故正确;国家低价买高价卖,中间可以赚取差价,故正确;所以答案为 D。- 7 -13.从公元 800
13、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如图)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A. 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 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C. 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 教会主宰精神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权统治一切的社会,教皇的权力大于国王。材料中“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说明当时的王权受到教权的限制,故 B 项正确;中世纪教权大于王权,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不是国王信仰的问题,故项错误;中世纪教会不仅主宰精神世界,还掌管世俗世界,故项错误。14.恩格斯说:“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
14、经共和化了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B. 加尔文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C. 加尔文的主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D. 加尔文主张加强王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反映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政教合一的政权思想主张,AB 项说法正- 8 -确,但不符合题意;“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这种反问式的语句,说明其国家的民主化和共和化的主张,适应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因而加尔文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进行革命、
15、反封建的旗帜,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C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而 D 项“加强王权”说法是错误,但符合题意。所以答案为 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西方的改革西方的宗教改革【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解答本题须从题干材料中的了解其反映的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依据教材知识,理解主张的意义。15.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 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 冯太皇太后的悉心培养与全力支持D. 孝文帝的卓越胆识和远见【答案】D【解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严重的统治危机以及冯太皇太后的悉心培养与全力支持均属于孝文帝
16、改革的客观背景,但孝文帝的卓越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观”背景而非客观背景,所以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在做题时要分清“客观背景” 、 “主观背景” ,个人因素属于主观背景,所以选 D。16. 19 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纺织工业对棉花等原料的需求猛增,阿里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这充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A. 能抓住机遇,根据国情进行改革B. 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发展生产C. 能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D. 能发展经济作物,加强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阿里抓住这一时机”说明阿里能抓住机遇;埃及
17、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并不发展,在这一机遇下, “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 ,说明阿里根据国情进行改革,故 A 项正确。B 项“有利的国际形势”说法错误;CD 项是片面的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 9 -仅是抓着“长绒棉”不放,而没看见“培植”的国际背景。正确选项为 A。考点: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阿里改革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改良农具,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棉花等经济作物。17.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A. 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B. 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18、C. 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D. 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判断。本题考查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的认识。题干中要求“摆脱人身依附”方面的,AC 项属于对农民经济上的剥削,B项是有条件的保留。D 项是最不彻底的改革,符合题意,故选 D。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农奴制改革内容18.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 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 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 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沁县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