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沁县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答题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B. 改革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C. 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D. 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在推行前,反对改革的派别往往是 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而不是社会
2、各阶层。因此,B 项的叙述是错误的。ABD 表述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思考2.下列选项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2 -A. 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B. 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C. 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D.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B、C 错误,它不符合中国的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改革和政治制度以及西方民主思想。而 D 正确,因为它们的改革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本题选 D。3.为纪念在塞浦路斯
3、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 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 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答案】A【解析】【详解】 “避免极端”就是采取折中的方式进行改革,梭伦按照财产划分等级制度,既有利于维护贵族的等级地位,又能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体现出了“折中”思想,故 A 项正确;具有公民的资格方可参加公民大会,不能体现出“折中”思想,故 B 项错误;公民陪审法庭体现的是公正而非折中,与材料中避免极端信息不符合,故 C 项错误;D 项属于经济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合。【点睛】
4、梭伦改革的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改革带有“折中”色彩,既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权利的一次政治变革。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 奖励军功B. 奖励耕织C. 焚烧诗书- 3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 “薄恩礼,好生分”反映的邻里亲戚间相处的现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强化统治,故 D 项正确。奖励军功是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与打击贵族,与题意不符,排除 A。奖励耕织是经济措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 B。C项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与题意不
5、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须从“薄恩礼,好生分”反映的历史象入手,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A.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B. 减轻了农民负担C. 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D. 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国家没有统一实行征税制度,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 ,这样会导致地方截留中央的财政,促使地方财力上升导致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明显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故 A 项错误;由于地方宗主具有征税权,会导致横征暴敛,加重农民负担,故 B 项错误;该措施
6、明显会导致宗主和农民的矛盾激化,故 D 项错误。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后半部分的意思由于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促使秦朝旧风俗改变,秦朝的人- 4 -一个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一个人家如果是贫穷的话,等到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人家做女婿。这种措施显然会促进秦朝户数
7、增加,有利于税收的增多,故 C 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发展是废井田的作用,故 A 项错误;连坐法是对民众进行管理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7.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王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请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 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 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 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 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
8、德王,故为拓跋氏”来看,孝文帝认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可以进行姓氏改革。故答案为 A 项。从“魏之先出于黄帝”来看,孝文帝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他认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排除 B 项;C、D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8.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项体现出汉族女子受到游牧民族生活习俗影响学会骑马射箭的技能,体现出少数- 5 -民族饮食方式对于中原的影响,属于商业的发展,属于农田的开发,不符合社
9、会习俗的演变,符合题意,选择 D 项正确。9.“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 B. C. D. 【答案】A【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可以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因此正确。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征收赋税的方式;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也可以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因此都有利于改变材料中的情况。项是社会习俗领域里的变革,并不能直接改变材料中的现象,排除后,故本题答案为 A 项。 10.
10、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 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 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 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 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D 项正确。A 项错误,庆历新政遭到了大官僚的反对,最终失败,排除;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排除;C 项是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排除。 - 6 -1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
11、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D项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 A。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 B。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12.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
12、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以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是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 B. C. D. 【答案】D【解析】市易法是政府来操作的,当然体现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干预经济,故正确;政府平价收购滞销的货物,待到市场缺货时卖出,就等于在用国家的力量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所以可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也就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的作用,故正确;国家低价买高价卖,中间可以赚取差价,故正确;所以答案为 D。- 7 -13.从公元 800
13、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如图)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A. 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 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C. 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 教会主宰精神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权统治一切的社会,教皇的权力大于国王。材料中“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说明当时的王权受到教权的限制,故 B 项正确;中世纪教权大于王权,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不是国王信仰的问题,故项错误;中世纪教会不仅主宰精神世界,还掌管世俗世界,故项错误。14.恩格斯说:“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
14、经共和化了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B. 加尔文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C. 加尔文的主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D. 加尔文主张加强王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反映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政教合一的政权思想主张,AB 项说法正- 8 -确,但不符合题意;“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这种反问式的语句,说明其国家的民主化和共和化的主张,适应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因而加尔文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进行革命、
15、反封建的旗帜,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C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而 D 项“加强王权”说法是错误,但符合题意。所以答案为 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西方的改革西方的宗教改革【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解答本题须从题干材料中的了解其反映的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依据教材知识,理解主张的意义。15.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 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 冯太皇太后的悉心培养与全力支持D. 孝文帝的卓越胆识和远见【答案】D【解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严重的统治危机以及冯太皇太后的悉心培养与全力支持均属于孝文帝
16、改革的客观背景,但孝文帝的卓越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观”背景而非客观背景,所以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在做题时要分清“客观背景” 、 “主观背景” ,个人因素属于主观背景,所以选 D。16. 19 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纺织工业对棉花等原料的需求猛增,阿里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这充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A. 能抓住机遇,根据国情进行改革B. 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发展生产C. 能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D. 能发展经济作物,加强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阿里抓住这一时机”说明阿里能抓住机遇;埃及
17、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并不发展,在这一机遇下, “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 ,说明阿里根据国情进行改革,故 A 项正确。B 项“有利的国际形势”说法错误;CD 项是片面的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 9 -仅是抓着“长绒棉”不放,而没看见“培植”的国际背景。正确选项为 A。考点: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阿里改革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改良农具,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棉花等经济作物。17.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A. 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B. 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18、C. 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D. 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判断。本题考查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的认识。题干中要求“摆脱人身依附”方面的,AC 项属于对农民经济上的剥削,B项是有条件的保留。D 项是最不彻底的改革,符合题意,故选 D。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农奴制改革内容18.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 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 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 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试
19、题分析:AB 项是改革的内容,排除 AB 项;改革即是要改变封建生产方式来适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维护沙皇统治,C 项说法错误;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这是革命的方式,会威害到沙皇统治,这是亚历山大二世等不希望的,而是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的利益,由此可知,农奴制改革是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沙皇封建统治的稳定,故 D 项正确。考点:农奴制改革的目的点评:农奴制改革的目的的分析,须用阶级分析法,农奴制改革是封建统治者主动进行的自- 10 -上而下的改革,其根本出发点肯定是封建农奴主的利益,并结
20、合时代背景分析。农奴制改革 是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沙皇封建统治的稳定。19.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该评价A. 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B. 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D. 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评价不是客观的反映出而是主观的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该评价显
21、然夸大了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当然也不是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材料的主旨是赞美改革而不是诋毁改革,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20.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B. 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C. 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 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日本的君
22、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君主权力至高无上,英国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故 A 正确,排除。日本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英国议会权力超过国王,故 B 正确,排除。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故 C 错误,符合题意。日本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英国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故D 正确,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特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君主- 11 -立宪制的建立特点【名师点睛】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
23、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21.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宣传自由平等反对对外扩张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福泽谕吉是明治维新时期思想启蒙家,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体现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体现出对于传统等级制度的反对,但材料不能说明反对对外扩张,他主张对外扩张,排除,选择,故项正确。22.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
24、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 B. C. D. 【答案】D- 12 -【解析】戊戌变去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中国戊戌变法前夕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正确。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并利用人民群众力量。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没有发动群众,加之守旧
25、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正确。故答案选 D。23.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 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 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 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帝、后两党力量对比的悬殊所致,而没有体现是光绪帝个人态度的问题,因此 B 选项错误。A 选项是对事实的一种描述;C 选项体现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D 选项是历史客观事实的描述。因此本题选 B 选项。考点
2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失败原因24.“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变为A. 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B. 清政府的腐败暴露,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C. 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D.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故项正确;知识分子赴日留学是世纪年代,故项错误;此时不是反清斗争,是救亡图存,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故- 13 -C 项错误。25.下列
27、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实现封建化,日本明治维新促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正确,选择 D 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下改革,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挽救清王朝改革,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排除。二、非选择题(共四道题,50 分,26 题 10 分,27 题 15 分,28 题 16 分,29 题 9 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
28、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材料三商鞅设立了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 500 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 ,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 300 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 ,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 200
29、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 ,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 200 麦斗- 14 -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 ,不能担任任何官职。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 (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30、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一“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归纳出君臣司法,依据材料二“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归纳出公民参与司法。(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商鞅设立了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归纳出商鞅的军功,依据材料四归纳出梭伦依据财产;第二小问共同作用依据所学从打击贵族势力回答;不同作用依据所学商鞅从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及梭伦改革从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角度回答。(3)商鞅变法影响从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梭伦改革从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回答。27.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
31、,实行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田租) ,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 ,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
32、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 15 -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 “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随着人口
33、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归纳回答。(2)依据材料中两税法改革内容“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 “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从“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回答。【点睛】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第(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28.阅读下列材料: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 , “使农人有以赴
34、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 , “依陕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完成下列要求:- 16 -(1)据材料并结合所
35、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答案】 (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解析】(1)结合所学,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王安石着手变法。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可以答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由材料“强加了役钱负担” “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结合所学,可见王安
36、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但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是无法真正贯彻,强行摊派,结果失信于民。从而得出的启示是: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29.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
37、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答案】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17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改革主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推行过程以及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清末新政推行者目的从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回答即可。【点睛】选做题的答题要求一般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材料中搜寻要点,又要结合教材知识和考生个人储备的知识。最低要求是把材料中的要点概括全面,保证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