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及特殊文言语法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张。2、运用古汉字的解字法及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仁”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恕”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2、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能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理解、评价孔子的思想主张。学情分析1、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五年文言文学习经历,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积累,具有较强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文言文。2、该学段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较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且喜欢通过发现
2、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体验及成功感,但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文言学习方法,有效性较弱。3、学生在高二上学期已对论语一书有了初步阅读,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册书中的课文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4、现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对于社会的认知似懂非懂,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唯“分”论英雄的社会论,学生甚至社会大众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社会中“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学生时有出现。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导入】仁 之 体 验视频导入:“熟悉的陌生人”采集学生空间、博客里恶搞教师的图片制作成视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被
3、恶搞的感受。2【活动】仁 之 预 见分配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任务】:(1)分享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2)交流预习成果(重点字词翻译、疑问探讨)(3)合作学习第 1、2、3 则,思考:三子问仁,孔子的答案分别是什么?请提炼概括。【讲授】仁 之 内 涵探究 1、2、3 则,分析“仁之内涵”(一)第一则【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女生齐读第一则2、设疑:什么是仁?明确:“克己复礼”为仁。3、咬文嚼字:“克”(1)“克
4、”字文言翻译探究探究: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一句?以下两种翻译法,你更支持哪一种?译文 1: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复到礼。译文 2: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资料补充】(1)古汉语字典:【克】能够,胜任。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凡昔者,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制,克服。范晔后汉书周泽传:“克己奉公,矜恤孤羸。”(2)傅佩荣教授观点:明确:二者皆有据可循,译法 2 中当“克”译为克制时,强调对自己欲望的克制,与后文“行仁由己” 四个字相呼应。34、咬文嚼字:“礼”(1)设疑:找出本则的核心字眼?明确:“礼”(2)设疑:具体说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做到什么?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5、非礼勿动。”(3)读一读,比一比讨论:以下比较句子,那种说法好?句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句 2: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明确:句 1 好,句 1 通过反复,突出“非礼”二字,强调违背礼的一切统统摒弃。(4)设疑:这里的“礼”是指的是什么?明确: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课外延伸】论语 :“ 乡人饮酒, 杖者出, 斯出矣。”(5)讨论: “克己复礼”在文革“批孔”运动中被列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孔圣人更因此被称为“复辟狂”。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资料补充】何为“礼”: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董仲舒:“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
6、之情,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老和尚携小和尚漫游四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那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这是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结论:礼是准则,推陈出新,仁礼相依,先仁后礼。首先,礼是人的行为纲领,从道德上约束人的行为,只有人人遵循礼,社会才能有序,否则会导致社会混乱;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在一些内涵上已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应该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其次,从董仲舒一言可得礼并非与仁相背,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
7、之上的;最后,当礼与仁想矛盾时,我们应该先仁后礼。(二)第二则【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41、男生齐读第二则2、设疑:什么是仁?明确:“恭敬远怨”为仁3、咬文嚼字:“恭”、“敬”(1)请用一个字概括“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明确:恭或敬。(2)解字:“恭” 恭:恭,肃也。从心,共声。造字本义:虔敬地供奉神龙。(说文解字)敬:严肃、慎重(古汉语词典)4、当“礼”照进现实:(1)讨论:说说身边的“礼”。武大校花受威廉王子接见,突击学习英国礼仪中俄会晤时,两国首脑、官员着装礼仪55、
8、理解“远怨”明确:宽以待人(三)第三则【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全班齐读2、设疑:找出本则选文的观点句。明确: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3、设疑: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1)重点字词意思举:推举;直:正直;措:同“错”,安置;诸:之于;枉:邪恶的人。(2)句子翻译:举荐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能使邪恶的人变正直。(3)分析:近朱者赤
9、,近墨者黑,因此要举荐正直的人,亲近仁。【讲授】仁 之 本 质1、思考:孔子关于“仁”的阐释是否因人而异,没有准则?提示:仅“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究其本质都源于“爱”,即爱是仁的本质动力,而这些是“仁”具象化的诸多表现。首先,三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分别是从为人者、为官者、为政者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因此角度不同,内容有差异。其次,这是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而因材施教。最后,尽管孔子对“仁”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即爱。2、思考:什么是爱?该如何行仁施爱?(1)解字:“爱” 6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倾诉。在“人”下加手形,像一个喃喃倾诉的人伸出手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勿施于人 教案 新人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