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 (含解析)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 人声鼎沸B. 鼎鼎有名C. 三足鼎立D. 问鼎中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中的“鼎”的含义是天下,或统治权力,结合备选项中“鼎”字含义只有问鼎中原符合上述含义,故 D
2、 项正确;A B C 三项含义与“鼎”字中的“天下”一项含义不符。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 “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 ,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 项说法错误;B、D 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2考点:中
3、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名师点睛】三皇五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人物。三皇,指燧人氏(燧皇) 、伏羲氏(羲皇) 、神农氏(农皇)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二是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 ,又称“上古时代” 、 “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3.“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
4、 ”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道教 D. 佛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享政治权力的制度。宗法观念如尊祖敬宗就源于宗法制,行为体现在祭扫祖先坟墓。所以选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4.“君王自命天子 ,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 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 男尊女卑
5、,君父一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君权神授” 、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 “男尊女卑” ,排除 A、C、D。材料主旨即能够体现“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及其特征3【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分两个层面来把握。第一,专制主义,主要体现的是皇帝在中央通过削弱相权等,加强君权,涉及到皇帝制度。第二,中央集权,主要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独立性不断减弱。综合起来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6、度主要围绕处理君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展开。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 项正确。ABD 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
7、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6. 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 (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 “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 “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 “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君在羊(百姓)的上边即君主是高高在上的,而羊(百姓)则处于下面,即百姓处于被统治地位,综上所述本题解释正确的只能是 C,本题是很简单的,读懂题意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含
8、义47.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粘乎,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始皇帝嬴政,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只有选项 B
9、符合题意,选项 A 只是专制集权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选项D 军功爵制开始推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不符合题意;选项 C 西周时期创立的,不符合题意。故选 B。8.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 秦汉隋唐B. 秦汉秦汉C. 西周隋唐D. 秦汉明朝【答案】A【解析】【详解】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其中“封建”指的是周代封邦建国的分封制, “统一”则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故第一演进完成于秦汉;“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
10、三也”则指的是选官制度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变为科举制,这一演进完成于隋唐时期。故排除 BCD,选 A。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 世袭制5B. 分封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D 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C 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 A 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科举制10.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
11、张A. 限制君权B. 削弱相权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废除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说明主张以宰相来限制君权,故选 B;A 项“削弱相权”与材料中“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这一信息不符,故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而材料给出的是对君主进行“劝谏” ,这并不意味着树立了人民主权,故 C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故 D 项错误。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
12、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内容的描述可知唐朝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所以 B 正确;A 科举制没体现;C 是三省六部的特点和意义;D 朋党之争没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12.内阁大学士为明清官职之一。据统计明代内阁大学士南方共 114 人,北方共 48 人。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
13、. 政治中心有南移的趋势B. 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C. 南方是经济和文化重心D. 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明清时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 A 项错误。 内阁人数的分布并不能代表全部官僚的分布情况,因此材料不能体现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故 B 项错误。 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而题干中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比北方人多,又说明南方成为文化中心,故 C 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故 D 项错误。13.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
14、府”指的是A. 中书省B. 内阁C. 军机处D. 总理衙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戚命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说明是清朝雍正开始的总揽军政大计的行政机构,根据所学是军机处,故选 C;明代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清代不存在中书省,排除 A;B 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清朝名存实亡,排除 B;1861 年成立的总理衙门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时间不符,7排除 D。14.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
15、纂起居注 。这主要反映出A. 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D. 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 ,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5.2013 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 年 1 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A. 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
16、,探究史料”B. 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 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 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答案】C【解析】由题干“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考古发现与之相印证,即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的三个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必须全部排除,所以只有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6.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8C. 马关条约D.
17、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条个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故 A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17.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 ,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18、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中的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条款,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黄埔条约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天津条约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北京条约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8. 1870 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 “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19、( )A.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9【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近代列强用枪炮取得了在中国的传教权,1858 年的天津条约首次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随着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逐渐加剧,故对教会的传言盛行,B 项符合题意,正确;A 项说法没有依据,排除;C 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关联性不大,排除 D。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及相关影响19.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
20、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 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 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D. 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答案】C【解析】“光绪二十年”是指 1894 年,可以看出材料中的“第二年”即 1895 年,在 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21、发展,所以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故选 C。20.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10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说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 ,故 A 项错误; “香港仍坚持赏借体现了清朝皇帝仍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故 B 项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当时南京条约还没有签订,故 C、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22、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21.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 世纪之交出现救亡图存高潮B.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C.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D. 经历了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1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整体把握历史的特征。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A 项正确;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
23、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B 项错误;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排除 C 项;从表格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因此 D 项表述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探索民族独立之路22.“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 ,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A. 永久居住权B. 海关管理权C. 领事裁判权D. 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C【解析】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包头市 第四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模拟 测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