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其他 江都某学校要办校刊了,校刊栏目的拟名可有讲究了,要轻松、灵动、活泼,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比如 “校长心语 ”比 “校长讲话 ”就更有情味。假如你是校刊的编辑,请修改下列的栏目名,使之更有个性和特色。( 3分) 校园生活 好人好事 学生作文 答案:青春风景线,好事回放,习作园地 试题分析:分析提供的短语的内容,从学生学习生活的角度来拟写,注意语言要简短生动。 考点:语言表达 点评:本题不难,题旨明确,拟答容易。语文实践和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平时要注意将所学语文知识与实践结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运用所
2、学语文知识。多阅读报刊杂志,接收这方面的信息,了解这方面的常识,积累感性认识。 选择题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 A枯 瘠 ( j) 袅 娜( nio)坦荡如 砥 ( ch)好高 骛 远( w) B宽 宥 ( yu) 踉 跄( ling) 强 聒不舍( qing)忍俊不 禁 ( jn) C奇 崛 ( q)和 睦 ( m)不 屑 置辩( xu)面面相 觑 ( q) D 伶 仃( lng)充 塞 ( si) 迥 然不同( jing)不 省 人事( shng) 答案: B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 A 项中 “瘠 ”读 j, “砥 ”读 d, C 项中 “屑 ”读 xi,
3、 “崛 ”读 ju, D项中 “塞 ”读 s, “省 ”读 sng。 考点:汉字拼音辨析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汉字,易于判断。汉字拼音,要注意三处易错点,一是声母,二是韵母,三是声调,先读字再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先理解句子的语言环境,根据语言环境,借助拼音写汉字。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每年清明节,人们总要用扫墓、植树等方式来祭奠先人(一般在公历 4月 5日前后)。 C “我不会杀猪了, ”胡屠户道: “有我这贤婿,还怕后辈子靠不着怎的? ” D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
4、人工培育的成果。 答案: D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 A句中 “大路平顺 ”后要用分号, B句中 “扫墓 ”与 “植树 ”之间不用顿号,而 “和 ”连接, C句第一个逗号应在引号外。 考点:标点符号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对标点符号不太关注,老师也讲得少。现 在很少考到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也是很重要,它本身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章句子的含义。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他捏的面人无论是唐僧师徒还是十二生肖,无不 栩栩如生 。 B一个烟头引起了一场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大楼让人 叹为观止 ,唏嘘不已。 C填表时,他既想报海南三日游,又想报台湾
5、七日游,总是 见异思迁 。 D今天学习变色龙,同学们一定要 洗耳恭听 ,否则愧对短篇小说大师 契诃夫。 答案: A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 B句中 “叹为观止 ”指艺术品十分精彩, 欣赏后不在看同类其它的东西,不符句意; C句中 “见异思迁 ”形容思想不专注容易动摇,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D句中 “洗耳恭听 ”自谦的说法,不是对别人的说辞,语体色彩不对。 考点:成语使用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成语,易于辨识。用错成语是常见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原因是学生对成语的含义尤其是近义的成语之间的差别认识不清,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要把成语真实的含义了解清楚。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6、3分) ( ) A今年中考数学试卷渗透了一些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系数远超去年。 B通过这次英语电视大赛,使我们增长了才能,陶冶了情操。 C为了防止车辆失窃事件不再发生,小区保安部门加强了安保措施。 D江都区能否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答案: A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 B句 “通过 使 ” ,缺少主语; C句 “防止 ”与“不再发生 ”语义冲突, D句前分句 “能否 ”双向与后分句 “在于 ”单向不一致。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有难度, CD两句病因隐含,不容易判断。判断病句,可先用压缩主干的办法(找出句子主要成分:主谓宾语)看看有没有搭配问题,再考虑成
7、分是 否残缺,用词是否符合句意、语序是否正确,有无前后重复或矛盾等问题。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A海燕选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春天的旋律,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海燕的艺术形象,赞颂了英勇乐观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B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C诗歌有的人每一节都运用对比手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 用。 D社戏、孔乙己分别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答案: D 试题分析: D错,社戏是小说,也
8、选自呐喊,而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 考点:文学常识 点评:本题不难, D项错误明显。读书,也要多记文学常识,丰富知识。文学常识主要指三个方面:作家,作品,流派。作家,包括作家笔名本名(古人名还有字号)、籍贯、生活年代、作品,称谓称号等;作品,包括名称、作者、体裁、主要内容、创造风格等;流派:名称、出现的时代、代表作家,影响等。 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 3分) ( )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 A古语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 B “水滴 ”和 “绳锯 ”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 “滴 ”,去“锯 ”,最终会收到 “石穿 ”“木断 ”的效果。我们学习上要
9、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 “满招损,谦受益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C 句中 “满招损,谦受益 ”是讲做人要谦虚的,不是讲学习要刻苦的。 考点:句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稍加阅读即可作答。 阅读题有些问题是很简单的,解答时不要自设难度,无端的绕弯子,已经明确的问题直接回答。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 13分) “少年读鲁迅 ”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 “关心 ”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 “少不读红楼 ”之类。后来又
10、有人说, “少不读鲁迅 ”。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 “咯噔 ”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 “少不读鲁迅 ”的说法的。那么, “少读鲁迅 ”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 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 “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 ”。 胡适的 “药方 ”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 “看得
11、透 ”,我想应该是 “拥鲁 ”派和 “反鲁 ”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 “中国病 ”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 望,正是源自他对 “中国病 ”的 “诊断 ”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 “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 “读点鲁迅 ”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
12、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 ”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 “太多 ”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 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 “少读鲁迅 ”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 “于国于家无望 ”, “生意尽矣 ”!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 “太黑暗了 ”,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 “黑暗 ”的影响。
13、【小题 1】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 ,又 。( 2分) 【小题 2】作者在文中说 “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 少不读鲁迅 的说法的 ”,如果把这一句中的 “最起码 ”和 “部分 ”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 4分) 【小题 3】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3分) 【小题 4】作者说 “少读鲁迅 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 ”,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4分) 答案: 【小题 1】要 “读点鲁迅 ”,不能读 “太多 ”的鲁迅(作品)。 【小题 2】 “最起码 ”突出了作 者
14、对 “少不读鲁迅 ”说法的认同,如删去,就不能强调这一点; “部分 ”说明作者对 “少不读鲁迅 ”的说法还有些保留意见,如删去,就与那些观点完全一样了。 【小题 3】引用论证,引用许子东教授的话,论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 ”的揭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使论述具有说服力。(第一问如果答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算对,如果只答 “对比论证 ”算错) 【小题 4】示例: 赞同,孔乙己中不仅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而且写出了人性的冷漠。 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小说,充满了鲁迅对美好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对美好人性的 赞美,这些篇什里并没有 “悲观、虚无,甚至绝望 ”,没有 “黑暗 ”,读这
15、些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危险。这些作品应该多读、熟读。 试题分析: 【小题 1】抓住第三段 “少读鲁迅 ”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和第四段 “要青少年 “读点鲁迅 ”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 ”两句来理解作者观点的两个方面。 【小题 2】将原来与改句比较,分析其表达的含义区别在哪里,从作者肯定别人观点的 “程度 ”上来理解。 【小题 3】本句中举大学一位教授所说的话,属于引用论证,并含有对比、比喻论证,说明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很准确。 【小题 4】理由要根据所读课文来理解, “不赞同 ”可从鲁迅杂文作品过多的暴露社会阴暗面影响少年人积极的人生观来谈, “赞同 ”可从鲁迅散文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方面来谈。
16、从而提出可选择性的有思考的去读鲁迅作品的观点。 考点:概括要点、语言含义、论证方法、发表感想。 点评:本阅读文章虽不长,但内容深刻,几个小题有难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意,了解作者对读鲁迅作品的辨证看法,对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 不卖 范春歌 ( 1)我有朋友是个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看了他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很是羡慕。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 2)那天朋友到家来小坐,进门直摇头,以为他淘宝看走了眼,一问,讲了这么件事。 ( 3)路上,他遇到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站在天桥下问路,朋友也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但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
17、很详细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 ( 4)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对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 ( 5)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 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 6)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八十多啦。他摸摸虎头鞋说,二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 7)他将虎头鞋拎到手里看了又看:五十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 ( 8)他有点发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几张钞票:好,不说
18、了,一百! ( 9)年轻的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一百二十。 ( 10)朋友给我们讲到这里,因为激动脸都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 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上好的皮鞋。 ( 11)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唉,怎么谢你好呢! ( 12)这下该我的朋友愣住了。套句俗话讲,他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夫妇俩将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一百二十块,一分不会少。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扬州 江都 初二 下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