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 资源ID:288995       资源大小:22.8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其他 江都某学校要办校刊了,校刊栏目的拟名可有讲究了,要轻松、灵动、活泼,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比如 “校长心语 ”比 “校长讲话 ”就更有情味。假如你是校刊的编辑,请修改下列的栏目名,使之更有个性和特色。( 3分) 校园生活 好人好事 学生作文 答案:青春风景线,好事回放,习作园地 试题分析:分析提供的短语的内容,从学生学习生活的角度来拟写,注意语言要简短生动。 考点:语言表达 点评:本题不难,题旨明确,拟答容易。语文实践和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平时要注意将所学语文知识与实践结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运用所

    2、学语文知识。多阅读报刊杂志,接收这方面的信息,了解这方面的常识,积累感性认识。 选择题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 A枯 瘠 ( j) 袅 娜( nio)坦荡如 砥 ( ch)好高 骛 远( w) B宽 宥 ( yu) 踉 跄( ling) 强 聒不舍( qing)忍俊不 禁 ( jn) C奇 崛 ( q)和 睦 ( m)不 屑 置辩( xu)面面相 觑 ( q) D 伶 仃( lng)充 塞 ( si) 迥 然不同( jing)不 省 人事( shng) 答案: B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 A 项中 “瘠 ”读 j, “砥 ”读 d, C 项中 “屑 ”读 xi,

    3、 “崛 ”读 ju, D项中 “塞 ”读 s, “省 ”读 sng。 考点:汉字拼音辨析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汉字,易于判断。汉字拼音,要注意三处易错点,一是声母,二是韵母,三是声调,先读字再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先理解句子的语言环境,根据语言环境,借助拼音写汉字。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每年清明节,人们总要用扫墓、植树等方式来祭奠先人(一般在公历 4月 5日前后)。 C “我不会杀猪了, ”胡屠户道: “有我这贤婿,还怕后辈子靠不着怎的? ” D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

    4、人工培育的成果。 答案: D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 A句中 “大路平顺 ”后要用分号, B句中 “扫墓 ”与 “植树 ”之间不用顿号,而 “和 ”连接, C句第一个逗号应在引号外。 考点:标点符号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对标点符号不太关注,老师也讲得少。现 在很少考到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也是很重要,它本身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章句子的含义。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他捏的面人无论是唐僧师徒还是十二生肖,无不 栩栩如生 。 B一个烟头引起了一场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大楼让人 叹为观止 ,唏嘘不已。 C填表时,他既想报海南三日游,又想报台湾

    5、七日游,总是 见异思迁 。 D今天学习变色龙,同学们一定要 洗耳恭听 ,否则愧对短篇小说大师 契诃夫。 答案: A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 B句中 “叹为观止 ”指艺术品十分精彩, 欣赏后不在看同类其它的东西,不符句意; C句中 “见异思迁 ”形容思想不专注容易动摇,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D句中 “洗耳恭听 ”自谦的说法,不是对别人的说辞,语体色彩不对。 考点:成语使用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成语,易于辨识。用错成语是常见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原因是学生对成语的含义尤其是近义的成语之间的差别认识不清,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要把成语真实的含义了解清楚。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6、3分) ( ) A今年中考数学试卷渗透了一些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系数远超去年。 B通过这次英语电视大赛,使我们增长了才能,陶冶了情操。 C为了防止车辆失窃事件不再发生,小区保安部门加强了安保措施。 D江都区能否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答案: A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 B句 “通过 使 ” ,缺少主语; C句 “防止 ”与“不再发生 ”语义冲突, D句前分句 “能否 ”双向与后分句 “在于 ”单向不一致。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有难度, CD两句病因隐含,不容易判断。判断病句,可先用压缩主干的办法(找出句子主要成分:主谓宾语)看看有没有搭配问题,再考虑成

    7、分是 否残缺,用词是否符合句意、语序是否正确,有无前后重复或矛盾等问题。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A海燕选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春天的旋律,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海燕的艺术形象,赞颂了英勇乐观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B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C诗歌有的人每一节都运用对比手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 用。 D社戏、孔乙己分别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答案: D 试题分析: D错,社戏是小说,也

    8、选自呐喊,而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 考点:文学常识 点评:本题不难, D项错误明显。读书,也要多记文学常识,丰富知识。文学常识主要指三个方面:作家,作品,流派。作家,包括作家笔名本名(古人名还有字号)、籍贯、生活年代、作品,称谓称号等;作品,包括名称、作者、体裁、主要内容、创造风格等;流派:名称、出现的时代、代表作家,影响等。 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 3分) ( )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 A古语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 B “水滴 ”和 “绳锯 ”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 “滴 ”,去“锯 ”,最终会收到 “石穿 ”“木断 ”的效果。我们学习上要

    9、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C “满招损,谦受益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C 句中 “满招损,谦受益 ”是讲做人要谦虚的,不是讲学习要刻苦的。 考点:句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稍加阅读即可作答。 阅读题有些问题是很简单的,解答时不要自设难度,无端的绕弯子,已经明确的问题直接回答。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 13分) “少年读鲁迅 ”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 “关心 ”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 “少不读红楼 ”之类。后来又

    10、有人说, “少不读鲁迅 ”。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 “咯噔 ”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 “少不读鲁迅 ”的说法的。那么, “少读鲁迅 ”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 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 “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 ”。 胡适的 “药方 ”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 “看得

    11、透 ”,我想应该是 “拥鲁 ”派和 “反鲁 ”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 “中国病 ”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 望,正是源自他对 “中国病 ”的 “诊断 ”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 “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 “读点鲁迅 ”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

    12、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 ”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 “太多 ”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 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 “少读鲁迅 ”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 “于国于家无望 ”, “生意尽矣 ”!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 “太黑暗了 ”,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 “黑暗 ”的影响。

    13、【小题 1】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 ,又 。( 2分) 【小题 2】作者在文中说 “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 少不读鲁迅 的说法的 ”,如果把这一句中的 “最起码 ”和 “部分 ”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 4分) 【小题 3】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3分) 【小题 4】作者说 “少读鲁迅 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 ”,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4分) 答案: 【小题 1】要 “读点鲁迅 ”,不能读 “太多 ”的鲁迅(作品)。 【小题 2】 “最起码 ”突出了作 者

    14、对 “少不读鲁迅 ”说法的认同,如删去,就不能强调这一点; “部分 ”说明作者对 “少不读鲁迅 ”的说法还有些保留意见,如删去,就与那些观点完全一样了。 【小题 3】引用论证,引用许子东教授的话,论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 ”的揭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使论述具有说服力。(第一问如果答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算对,如果只答 “对比论证 ”算错) 【小题 4】示例: 赞同,孔乙己中不仅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而且写出了人性的冷漠。 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小说,充满了鲁迅对美好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对美好人性的 赞美,这些篇什里并没有 “悲观、虚无,甚至绝望 ”,没有 “黑暗 ”,读这

    15、些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危险。这些作品应该多读、熟读。 试题分析: 【小题 1】抓住第三段 “少读鲁迅 ”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和第四段 “要青少年 “读点鲁迅 ”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 ”两句来理解作者观点的两个方面。 【小题 2】将原来与改句比较,分析其表达的含义区别在哪里,从作者肯定别人观点的 “程度 ”上来理解。 【小题 3】本句中举大学一位教授所说的话,属于引用论证,并含有对比、比喻论证,说明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很准确。 【小题 4】理由要根据所读课文来理解, “不赞同 ”可从鲁迅杂文作品过多的暴露社会阴暗面影响少年人积极的人生观来谈, “赞同 ”可从鲁迅散文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方面来谈。

    16、从而提出可选择性的有思考的去读鲁迅作品的观点。 考点:概括要点、语言含义、论证方法、发表感想。 点评:本阅读文章虽不长,但内容深刻,几个小题有难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意,了解作者对读鲁迅作品的辨证看法,对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 不卖 范春歌 ( 1)我有朋友是个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看了他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很是羡慕。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 2)那天朋友到家来小坐,进门直摇头,以为他淘宝看走了眼,一问,讲了这么件事。 ( 3)路上,他遇到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站在天桥下问路,朋友也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但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

    17、很详细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 ( 4)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对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 ( 5)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 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 6)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八十多啦。他摸摸虎头鞋说,二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 7)他将虎头鞋拎到手里看了又看:五十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 ( 8)他有点发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几张钞票:好,不说

    18、了,一百! ( 9)年轻的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一百二十。 ( 10)朋友给我们讲到这里,因为激动脸都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 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上好的皮鞋。 ( 11)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唉,怎么谢你好呢! ( 12)这下该我的朋友愣住了。套句俗话讲,他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夫妇俩将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一百二十块,一分不会少。 (

    19、13)夫妇俩说,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不卖。 ( 14)朋友劝道,你们告诉老人,一双虎头鞋在城里卖了这么多钱,老人家不知会多 高兴 呢! ( 15)对方笑了, 女人说:太姥姥知道别人这么喜欢她做的鞋,要掏这么多的钱买,就很 高兴 了。你拿去给孩子穿,我们捎信让太姥姥再做,方便。 ( 16)听到这里,我和先生站起来,都想看看这双虎头鞋。 ( 17)朋友摊开双手:我没有拿,把虎头鞋给他们放进了塑料袋,说,你们告诉太姥姥,她的鞋漂亮极了,有个路人出了很大的价钱,你们都没卖。她老人家一定更 高兴 。 【小题 1】文章以 “不卖 ”为题有什么作用?你还能拟什么题目?( 3分) _ 【小题 2】为什么一开

    20、始 “朋友 ”花高价想买,而后来夫妇俩相送却不要了呢?( 3分) _ 【小题 3】小说的情节贵在一波三折,请从文中找出三处令人感到意外的情节。( 3分) _ 【小题 4】文中 (14)(15)(17)节中各有一个划线的高兴,说说它 们的内涵是什么?( 3分) _ 【小题 5】文章的结尾仿佛尚不完整,请你来续写一个结尾,并说说你从朋友的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续写不少于 50字)(续写 3分,感悟 2分) 结尾:_ 感悟: 答案: 【小题 1】标题的 “不卖 ”,既指虎头鞋不卖,更指真情不能用 来买卖的。它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题。还可用 “一双虎头鞋 ”“爱心无价 ”

    21、等为题。(答对内涵 2分,拟题 1分。) 【小题 2】朋友一开始看中虎头鞋是因为它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可后来一再误会,直到夫妇俩决定相送,从夫妇俩的身上读出了 “人性 ”和 “善良 ”,被这种 “爱心 ”所感动,并进而要维护这份难得的善念和真情。 (答出开始花高价想买的理由给 1分,答出后来婉拒的理由给 2分,如只答出“被感动 ”只给 1分。) 【小题 3】( 1)朋友指路,想要买鞋。( 2)夫妇不卖,却要送鞋( 3)夫妇要送,朋友婉拒。 (答出一点给一分。) 【小题 4】第一个高兴是说太姥姥听说自己的手工活能买这么多钱,一定很高兴,意在说服夫妇俩收下这笔钱。第二个高兴是说太姥姥听

    22、说城里人喜欢她做的鞋,要花高价来买就已经很高兴了,意在强调不能收好心人的钱。第三个高兴是说有人看中太姥姥的鞋并出大价钱要买,孩子们都没有舍得卖,意在体现孩子们对太姥姥一份爱心的珍惜,说明朋友不忍破坏这份无价的真情。 (形式上答出一点给一分,语句表述不到位的酌情扣分。) 【小题 5】结尾示例:后来朋友把这一家三口送到了车站,就告别了。他还说,这年头见多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的事儿,今遇到一个例外。难得。( 3分。只是简单地收束全篇,不注意与前文内容的呼应,最多得 2分) 感悟 : 钱并非万能的,而真情无价,爱心无价。(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线索和主旨,可以

    23、根据线索或主旨来拟标题,因为这些都是贯穿全文。 【小题 2】在情节语境来来理解,注意围绕虎头鞋各人物之间的交往,通过言行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解答此题。 【小题 3】 “感动意外的情节 ”,就是按读者思路不会 发的情节,仔细阅读,在文中找到情节点,简要说明为什么 “感动 ”和 “意外 ”。 【小题 4】人物的心理表现与情节有关,还是要根据相关情节来分析心理表现的原因,从世态人情上来理解。 【小题 5】还是要围绕虎头鞋,从 “朋友 ”与 “我们 ”最后的活动和对话上去补情节,补写内容要有合理性。根据文章主旨 “真情 ”来感想即可。 考点: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发表感想 点评:本阅读内容充满温

    24、情,读来让人感动,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几个阅读题有点难度,有关情节的细节问题,必须花点时间仔细阅读,深入思考。 文言文阅读 名著阅读。( 4分)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 “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 “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 “你

    25、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小题 1】本段出自 水浒传的精彩章节 “ ”,主人公鲁达后来的绰号是 。( 2分) 【小题 2】清代评论家金圣叹说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 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请结合选段内容略加分析。( 2分) 答案: 【小题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 . 【小题 2】 他虽伸张了正义,但三拳就打死一个人,显现出他性格的粗卤; 他打死人后,说其诈死,便于脱身,可见他的精细。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情节出自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一文,根据记忆填写即可。 【小题 2】从文段中人物的言行中各选一例,说明人物两个方面的特点。

    26、考点:常识了解,人物形象分析。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所学课文很熟悉。第二题拟题较好,引入评价家的评述,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解,问题并不难,没有思维障碍。学生容易作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16分)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 之,亦不

    27、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 者游。旬朔 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强忆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 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 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 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 吾业者,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论读书,有删节) 【注释】 暗疏:默写。 滑稽:巧言善辩。 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 比:近。 惩艾:惩戒。 曩时:从前。 寻绎:反复推求。 败:损害。 【小题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4分) ( 1)媵人持 汤 沃灌( ) ( 2)主人日再 食 ( ) ( 3)同舍生皆 被 绮绣( ) (

    28、4) 把卷 无几日( ) 【小题 2】与 “当余之从师也 ”中 “之 ”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戴朱缨宝饰 之 帽 B暗疏 之 ,亦不甚失 C故虽强忆 之 力 D无丝竹 之 乱耳 【小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 ( 1)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分) ( 2)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 2分) (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分) 【小题 4】甲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 ,选段记述了自己成年从师的 和生活之苦;乙文作者认为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 “ ”和 “ ”。( 4分) 答案: 【小题 1】 热水 提供伙食 同 “披 ”穿着 拿书(

    29、读) 【小题 2】 D 【小题 3】 然而凭借这自我放纵,喜欢跟随爱好喝酒、巧言善辩的人游玩。 【小题 4】宋濂,行路之苦,不勤,善忘。 试题分析: 【小题 1】注意本题的字词古今异义,比如 “汤 ”古义为 “热水 ”, “被 ”通 “披 ”,“食 ”是 “吃 ”, “把 ”是 “拿 ”。 【小题 2】先判断例句中的 “之 ”, “当余之从师也 ”就是 “当余从事 ”的意思, “之 ”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D句 “无丝竹 之 乱耳 ”即 “无丝竹乱耳 ”, “之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 【小题 3】把句中难解字解释准确,比如第一句中, “袍敝衣 ”是名词动用,意为 “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 “略

    30、”意为 “一点 ”。第二句中 “负 ”为 “依仗 ”, “自放 ”,指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从 ”,跟随; “滑稽 ”指能言善辩的人; “游 ”,交往。第三句, “视 ”:神态; “端 ”:端正; “容 ”:面部表情; “寂 ”:平静。 【小题 4】仔细阅读文段,理解其意,第二空从 “生活之苦 ”的提示下思考还有什么 “之苦 ”,三四空要用原文字词。理解作者所说 “败 吾业者,此二物也 ”指上文的哪 “二物 ”。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 点评:本阅读是比较阅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第四题上,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意志方面的教育。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

    31、(5分 )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 1】甲诗和乙诗中表明诗人刘禹锡和王湾当时所处地点分别是 和 。( 2分) 【小题 2】乙诗中哪一联和甲诗的颈联在含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3分) 答案: 【小题 1】扬州,北固山(镇江) 【小题 2】颈联(第三联),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试题分析:

    32、【小题 1】从题目中即可判断, “杨州初逢 ”,表达地点在 杨州,。 “次北固山 ”“次 ”是 “停留 ”的意思,后面即指地点。 【小题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是从时光变化说新旧交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从所见景物感叹新旧交替。 考点:诗句理解 点评:本阅读两小题都比较简单,容易作答。比较阅读的形式很好,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同相同知识点的理解,这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默写 默写。(每空 1分,共 9分) 【小题 1】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小题 2】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小题 3】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 【小题 4】塞下秋来风

    33、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小题 5】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小题 6】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小题 7】有的人诗中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句是从鲁迅先生的诗句“_”演变来的。 【小题 8】人生既需要 “ , (李白宣州谢 I楼饯别校书叔云) ”的凌云壮志,也需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情怀。 答案: 【小题 1】怅望青田云水遥 【小题 2】惟吾德馨 【小题 3】古道西风瘦马 【小题 4】衡阳雁去无留意 【小题 5】蜡炬成 灰泪始干 【小题 6】各领风骚数百年 【小题 7】俯首甘为孺子牛 【小题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分析:注意

    34、形似同音易错字:怅、惟、馨、雁,蜡、骚、俯、孺、俱、逸、壮、揽。 考点:古诗识记 点评:本题有难度,小题多,易错字多。古诗是要背诵的,但要注意,考试要求填写其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富有含义的名句,或描写精彩的句子,对这些句子更有仔细理解加强记忆。 书写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 ”,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 wn丽的风姿独异诸 湖。一 hng曲水 wn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 yn。 答案:婉、泓、宛、韵 试题分析:了解句子的语境,根据词义结合拼音写出汉字,注意形似字和同音字,不要写错字。 考点

    35、:根据拼音写字 点评:本题不难,细心即可答对。写错汉字,原因在于平时不注意辨识汉字的拼音,不注意汉字的易错点,只记大概,记忆模糊,这个问题要此起注意,改变习惯,纠正错误。平时多功夫,考试时便有收益。 作文 写作( 63分,其中书写 3分) 请以 “ ,也是一种享受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充完整。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字。 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略 试题分析:此作文题意明确,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写记余文,写自己一种喜好,或生活中一般 “享受 ”的经历,如 “享受读书的乐趣 ”“享受运动的乐趣 ”,这样写法,关

    36、键要把 “乐趣 ”与 “意义 ”两词的含义分清楚, “意义 ”着重对对自己思想的教育和影响,而 “乐趣 ”重在写自己在这个 “喜爱 ”或 “活动 ”的内心体验,即 “快乐 ”,要把心境描写出来,要把情感表达出来。不过,在考声上大家都写记叙文,容易千篇一律,不被老师看好。其实,本题除了写享受人间的温暖,还可以写享受自然的美景。以 “自然景物 ”为材料来写文章,比如写, “欣赏自然,也是一种享受 ”。 “享受 ”自然美景,把一处景物写得有特色,让人如临其境,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因为学生们缺乏观察,缺乏对自然的感悟。为了写好这作文,不妨把眼光放任于大自然中,放任于四季中,不盯一处仔细捉摸苦苦雕琢,挤

    37、牙膏似的挤出一点词句来。应该放开胆去写,写得大气些。你了解春夏秋冬吧,你了解山水花鸟大地天空海洋的特点吧,那么好,就一段一段地写开去,来写享受自然美景,一般写一个季节,写点这个季节特有的景象,总结出这个季节的特点,即美在何处,让人的美好感受在何处,然后要点一点这个季节给你的生活或人物的感悟,比如,春,生命,播种;夏 ,热情,成长;秋,沉静,收获;冬,沉默,珍藏,这些词都有丰富的意义可感想。享受的不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是景物其间蕴含的意义对自己人生的启迪。这样从大有角度写 “自然 ”,比紧盯一处写要好写得多,因为它不需要过多的细节描述,只要大致写出 “大景物 ”的大特点,然后感慨几句就行,这样写立意很容易 “立 ”起来。 考点:写作。 点评:本作文提到两种写法,写作能力一般善于叙故事的学生可选第一种写法,写作能力较好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考虑第二种写法。以稀为贵,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别样的文章。


    注意事项

    本文(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uellot2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