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模拟试卷 1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新的政治法律主张,古文献中的表述是:( )(A)以刑配德(B)以德配刑(C)以德配礼(D)以德配天2 西周时期在审判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五听” 中的“气听”指:( )(A)分析当事人的陈述内容(B)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气色(C)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D)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眼睛3 以下对周礼的基本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A)“亲亲”、“君君”(B) “亲亲” 、“ 尊尊”(C) “亲君” 、“ 君尊”(D)“君君”
2、、“尊尊”4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质剂 ”,其中的“质”指:( )(A)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B)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C)带有动产抵押性质的买卖的契券(D)买卖土地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5 西周时期,婚姻“ 六礼”中的“纳吉”指:( )(A)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B)男家请媒氏向女方提亲(C)男方请媒氏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D)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6 按照周代的礼制,解除婚姻的制度称为“七出” 。该七种离婚的条件包括: ( )(A)前贫贱后富贵(B)不顺父母(C)服三年丧(D)有所娶无所归7 对西周以来“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原则
3、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B)战国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改变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C)春秋时期法律的法典化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D)战国时期法律的法典化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8 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明清律直接继承(B) 法经六篇成为隋唐律的篇目蓝本(C) 法经是对西周出礼人刑制度的一种肯定(D)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被后世传统法典继承发展9 法经六篇相当于后世名例律渊源的是:( )(A)囚法(B) 盗法(C) 杂法(D)具法10 秦代“不直 ”罪
4、和“纵囚”罪在睡虎地秦墓竹简 所载津文中指:( )(A)罪应重而故意轻判为“纵囚”(B)罪应轻而故意重判为“不直”(C)应当论罪而故意不论罪为“不直”(D)不应当论罪而故意论罪为“纵囚”11 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其刑事责任的执行标准是:( )(A)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B)等年龄达到,减轻刑事处罚(C)由其家长负完全刑事责任(D)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12 秦代经常使用“ 髡” 、“耐”、“完” 等耻辱刑。其中,剃光犯人头发的耻辱刑指:( )(A)耐(B)髡(C)完(D)鬓13 主张“王、霸道杂之 ”,并诏令确定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皇帝是:( )(A)西汉章帝(B)西汉文帝
5、(C)东汉昭帝(D)西汉宣帝14 晋律首次将“ 准五服以制罪 ”列入律典,以下对该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 )(A)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尊长(B)卑幼犯尊长减轻处罚卑幼(C)尊长犯卑幼加重处罚尊长(D)尊长犯卑幼处罚同于常人15 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奏制度” 确立于: (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唐代初期(C)隋代后期(D)汉代前期16 以北齐律为蓝本的法典是:( )(A)北周律(B)隋律(C)北魏律(D)晋律17 唐律规定,官吏犯罪需划分为公罪、私罪,处理上适用的原则是:( )(A)私罪从重,公罪从轻(B)私罪从轻,公罪从重(C)私罪、公罪酌情处理(D)私罪比照公罪加倍处刑18
6、唐律中规定了自首的原则,其中一条规定“遣人代首” 是指:( )(A)被遣送之人自首(B)遣送官府自首(C)派遣官府人员接受自首(D)有容隐关系的亲属代为自首19 宋代神宗时,在中央设置“编敕所” 。其目的是: ( )(A)作为司法审查机关(B)解决积案问题(C)确保官员的申诉权利(D)进行编敕20 宋代把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称为:( )(A)反言(B)翻复(C)翻异(D)反供21 宋代路一级设置的案件审理机关称谓是:( )(A)提点刑狱司(B)提刑按察使司(C)肃政廉访司(D)巡按御史22 大明律.名例律中解释“谋” :“称谋者,二人以上。”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明律仍然以为谋杀首先是二
7、人以上共同犯罪(B)明律不承认一个人也可以成为谋杀罪的主体(C)明律中对一个人进行的谋杀即单独谋杀的解释与唐律基本不同(D)明律没有继承唐律的做法23 清末变法前,作为中央司法机构之一的刑部是:( )(A)中央审判机关(B)死刑复核机关(C)中央监察机关(D)中央复核机关24 对明代都察院司法执掌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B)复核或审理京师职官犯罪案件(C)不复核或审理京师斩、绞监候案件(D)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25 明代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在京王公大臣审理重囚的制度称:( )(A)九卿会审(B)三司会审(C)朝审(D)秋审26 清廷以光绪皇帝
8、的名义颁布预备立宪上谕,随后进行官制改革,宣布“更定官制”。其原则是: ( )(A)君主立宪原则(B) “三权分立” 原则(C)文官制度原则(D)行政兼理司法原则27 1911 年公布的十九信条的特点是:( )(A)扩大了皇族内阁的权力(B)扩大了百姓的权利(C)缩小了国会的权力(D)扩大了国会和内阁总理的权力28 清末“预备立宪 ”时期,清廷设立的地方各省咨询机关称为:( )(A)资政院(B)资政局(C)谘议局(D)参政院2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照资产阶级 i 权分立原则,规定参议院拥有的权力不包括:( )(A)立法权(B)弹劾总统权(C)弹劾副总统权(D)弹劾并罢免总统权30 下面关于礼与
9、刑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刑的作用是“ 惩恶于未萌”(B)礼的作用是“禁恶于已然”(C)礼的作用是“禁恶于当时”(D)刑的作用是“ 惩恶于已然”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是:( )(A)春秋决狱(B)朝审(C)死刑复奏(D)秋冬行刑32 唐代的“六赃罪 ”中不属于官员身份犯的是: ( )(A)坐赃罪(B)受所监临赃(C)不枉法赃(D)枉法赃33 以下属于宋代刑制中正式入律的是:( )(A)凌迟(B)髡刑(C)发遣(D)充军34 明代九卿会审的九卿没有:( )(A)通政使(B)锦衣卫(C)大理寺卿(D)都察院左都御使3
10、5 大清新刑律的特点不包括:( )(A)是一部专门的刑法典(B)采用西方刑法典的结构(C)确立新的刑罚体系并大量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D)维系了以往的传统旧律结构36 清末中国司法权受侵害,对领事裁判权与会审公廨的表述正确的是:( )(A)观审制度是领事本人的专有权(B)治外法权不同于领事裁判权(C)领事裁判权即会审公廨(D)会审公廨受理的案件的主体均是本国人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模拟试卷 1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为谋求长治
11、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周初统治者(一说周公姬旦)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峻法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周初统治者将“德教”的具体内容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
12、使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D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诉讼审判制度。通过对长期司法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西周时期形成了审理案件的“五听”制度。所谓“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是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周礼.秋官.小司寇中载: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理屈则言语错乱;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理亏就会面红耳赤;气听,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喘息;耳听,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听不清话;目听,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就会失神。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C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3 【
13、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礼”。西周时期的“礼”可以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买卖契约。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
14、各执一份。周礼载,“质”、“剂”有别。“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质”、“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纳采:男家请媒氏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氏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订婚;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请期: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
15、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C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按照周代的礼制,解除婚姻的制度称为“七出”。所谓“七出”,又称“七去”。其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其中,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无子是绝嗣不孝,淫是乱族,妒是乱家,有恶疾不能共祭祖先,口多言会离间亲属,盗窃则是反义。故为人妻者若有此七项之一,夫家即可休弃之。“有所娶而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被休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妻则置女子于无家可
16、归之地,故不能休妻,属“三不去”即不能离异休弃的原则之一。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对旧贵族操纵和使用法律的特权是严重的冲击,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一次重大胜利。成文法的公布,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传统,明确了“法律公开”这一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原则,对于后世封建法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A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首先,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
17、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肯定。其次,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律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因此,无论从其历史作用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法经都是中国法制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D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法经的内容。法经共六篇:盗法贼
18、法闪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人身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将此两篇列为法典之首。囚法又称网法,是关于冈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因法捕法两篇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第五篇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第六篇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D 项。【知识模块】 法制史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律的“不直”罪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司法 试卷 国家 考试卷 法制史 模拟 1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