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831-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pdf
《DB11 T 831-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 T 831-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pdf(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 B 65 备案号:32104-2012 DB11 北京市地方 标准 DB11/T 831 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2011 - 11 - 10发布 2012 - 03 - 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1/T 8312011 I 目 次 前言 .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寄主、分布和识别特征 . 1 5 发生类
2、型划分 . 1 6 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 1 7 虫情监测 . 2 8 预测预报 . 3 9 防治对策 . 3 10 防治措施 4 11 防治效果检查 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油松毛虫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 7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油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域划分标准 8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油松毛虫踏查记录表 9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油松毛虫幼虫期调查记录表 . 10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油松毛虫蛹期调查记录表 . 11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油松毛虫成虫期调查记录表 . 12 附录 G(规范性附录) 油松毛虫性信息素及诱捕器使用说明 . 13 附录 H(规范性附录)
3、油松毛虫卵期调查记录表 . 14 附录 I(资料性附录) 油松毛虫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 . 15 附录 J(规范性附录) 油松毛虫发生期预测式 . 16 附录 K(资料性附录) 油松毛虫各虫态历期表 . 17 附录 L(规范性附录) 油松毛虫发生范围预测式 . 18 附录 M(资料性附录) 油松毛虫主要天敌名录 . 19 附录 N(资料性附录) 松毛虫 赤眼蜂释放量 . 20 附录 O(资料性附录) 仿 生型 药剂及 其参考用 量 . 21 附录 P(资料性附录) 植 物源药剂及 其参考用 量 . 22 附录 Q(资料性附录) 油松毛虫防治 时间和防治 方法参照表 . 23 附录 R(资料性附录
4、) 虫 口减退率和成灾率计算公 式 . 24 DB11/T 8312011 II 参考文献 . 25 DB11/T 8312011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 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北京市林业保护站负责起草,怀柔区林木病 虫害防治检 疫站参加起草。 本 标准主要 起草人:潘彦平 、 郭一妹、关 玲 、 陶万强、 王金利、 朱晓清、 李志朋、 李继磊 、 孙静双 、 李涛、米莹。 DB11/T 8312011 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发生(
5、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对 策、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检查 。 本标准适用 于北京地 区油松毛虫 的 监测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 于本文件 的应用是必不可少 的。 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 仅所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 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 本 ( 包括所有 的 修改单 )适用于 本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 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 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 1663 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 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LY/T 1681 林业有 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DB11/T 126 封山育 林技术
6、规程 DB11/T 290 山区生态 公 益 林抚育技术规程 DB11/T 496 水源保护林建设技 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文件 。 3.1 油松毛虫 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属鳞翅目 Lepidoptera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 异 名 为 Dendrolimus punctatus tabulaeformis ( Tsai et Liu),幼虫 取食油松、华山 松、马尾 松、 白皮松、 樟子松等针叶。 4 寄主、分布和识别特征 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 参 见 附录 A。 5 发生类型划分 分 为常发
7、区、 偶 发区和 安全区( 自控区) 。 划分标准 见附录B。 6 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DB11/T 8312011 2 6.1 发生(危害)程度 按 LY/T 1681执行 。 即 幼虫虫口密 度为 20头/株以下 、21 头/株40 头/株及 41头 /株以上 时,其 发生(危害)程度分别 为轻、 中、重。 6.2 成灾标准 平均失叶率 30%以上或死亡株 率 1%以上即为成灾 。 7 虫情监测 7.1 线路踏查 从 3月上旬开始, 在 寄主植物分布区, 沿分界线或 林间 小路划定踏查线路 , 调查发生范围、虫 口 密 度、危害树种等。结 果填入油松毛虫踏查记录表 。调查 内容见附
8、录 C。 7.2 标准地调查 7.2.1 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按照不同的 立地条件 ,以林班 、自然村 等为单位 ,划定标准地0.2hm 2 ( 50m40m )。每块 标准地, 按照双对角线法 或“Z”字形法,抽 取20株40 株树 木作为标准株。 标准地调查 时,应对标准株逐一 详 查。 7.2.2 幼虫期调查 7.2.2.1 幼虫上树调查 3月上中旬幼虫 上树前,清 除树干胸径 以下小枝 和与 树干、树冠相连 的灌木枝条 , 用 胶带 或塑料膜 缠绕树干胸径做一个 下开口的 漏斗环, 下 口边缘距 树 干约3cm, 用细铁丝加固支撑, 上口 边缘封闭严 实。 3d调查一次 , 定时检查
9、漏斗环 下的幼虫 数, 记数后将 虫清除。 结 果填入油松毛虫幼虫期调查记录表。 调 查内容见附录 D。 7.2.2.2 幼虫下树调查 10月中下旬, 幼虫 下树越冬 前 , 在 标准 地 内 重新 选 取 20株40株标准 株 , 在树 干胸径处做 一 个向 上 开口的漏斗环,方法按7.2.2.1执行 。3d调查一 次, 定时检查漏斗环 中的幼虫 数,记数后将 虫 清 除 。结 果 填入油松毛虫幼虫期调查记录表。调查 内容见 附录 D。 7.2.3 蛹期调查 6月中下旬,结 茧化蛹盛期 ,在树冠及 树干基部 枯枝 落叶和杂草灌木 丛等处, 调查雌蛹、 雄蛹及其 死亡数等,3d 调查一 次。结
10、果 填入油松毛虫蛹期调查记录表。调查 内容见 附录E。 7.2.4 成虫期调查 7.2.4.1 性信息素诱芯监测 7月上旬至8 月中旬, 设置油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 诱捕成虫,3d调查 一 次 ,记录雄成虫 数 及物候 等 。 结 果 填入油松毛虫成虫期调查记录表 。调查内容 见附录 F。 油松毛虫性信息素诱 芯及诱捕器使用方法 见 附录G。 DB11/T 8312011 3 7.2.4.2 杀虫灯监测 7月上旬至8 月中旬, 设置杀虫 灯诱捕成虫 , 3d调查 一次 , 记录雌 成虫、 雄 成虫数及物候等, 结果填 入油松毛虫成虫期调查记录表 。调查内容 见 附录 F。 7.2.5 卵期调查
11、7月上旬至8 月中旬, 雌成虫羽 化初期即开始调查 ,3d 调查一次, 记录卵块数 、卵粒数 、卵颜色 等 , 结 果 填入油松毛虫卵期调查记录表。调查 内容见 附录 H。 8 预测预报 8.1 发生期预测 8.1.1 物候学法 用常见植物 的物候期 ,预测油松毛虫各虫态的发生期 。油松毛虫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 参 见 附录 I。 8.1.2 期距法 根据油松毛虫 某 一 虫态 出 现 始期及各虫态 或 世代之 间生 长 发 育所 经历的天 数, 预测 下一虫态 或世代 的出现日期 。期距法 预测式见 附录J。各虫态历期 参见 附录k。 8.1.3 有效积温法 根据油松毛虫各虫态 的发育起 点温
12、度、 有效积温 和当 地近期的平 均气温预测 值 , 预测 下 一 虫态 的 发 生期。有效 积温法预测式见附录 J。 8.2 发生量预测 按LY/T 1663 执行。 8.3 发生(危害)程度预测 按 6.1划分标准预测油松毛虫 可能达到 的发生(危害)程度。 8.4 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成虫飞 行方向、 飞行距离 、 光源、 被害程度及松 林分布情况 等预测发生范围。 用标准地 代表法 预测发生面 积,预测式 见 附录L 。 9 防治对策 9.1 常发区 以虫情监测和 林 分 改造等预防性措施为 基础,加强 无公 害防治, 压低虫口 密度,控 制虫源地 。 9.2 偶发区 以虫情监测 为主,
13、密 切注意发生 动 态 ;适时进行抚育 管理,提高 林分自然 控制力。 9.3 安全区(自控区) DB11/T 8312011 4 减少人为干 扰,维护林 分 的 自然 生 长环 境;加强 虫情监测与预测预报。 10 防治措施 10.1 营林技术 10.1.1 封山育林 按DB11/T 126 和 DB11/T 290执行 。 10.1.2 抚育管理 按DB11/T 290 和 DB11/T 496执行 。 10.1.3 营造混交林 按GB/T 15776 和 GB/T 18337.3执行。 10.2 无公害防治 10.2.1 保护和利用 天敌 10.2.1.1 保护天敌昆 虫 科学用药, 降
14、低对天敌 昆 虫 的伤 害 。 通过营林技 术、 增加天敌食 料、 搭建 繁育场所 、 人工繁 育释放 等方法保护 天敌昆虫 。油松毛虫主要天敌名录参 见附录 M。 10.2.1.2 保护益鸟 禁止猎鸟 。 冬、 春食料缺乏 时, 投 食 饲喂 ,加强 野 生食 料 植 物 的养 护 管理 。 秋季 9月10 月、 春季 2 月3月,在 向阳避风 处设置人 工鸟巢招 引益鸟 。 10.2.1.3 释放松毛虫 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 7月上中旬,在松毛虫卵初期和盛期释放,两次放蜂 所占比例分别为30%、70%,放蜂点6个/hm 2 8 个/h
15、m 2 ,放蜂量参见附录N。放蜂时,可将松毛虫赤眼蜂卵卡钉在枝干背阴面,并用机油与硫磺粉(3: 1)混合物涂抹 卵 卡 附近枝条, 防止蚂蚁 食害。 10.2.2 生物制剂 10.2.2.1 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 Brown et Smith) 3月上中旬幼虫 上树前及10 月中下旬幼虫 下树前, 在 距树干基部10cm 15cm范围 内 , 每 株施用5g 10g。若地面覆盖物较 少,可在 施菌后适 当松土 ,以 提高防治效果 。 10.2.2.2 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Bals.) 3月上中旬幼虫 上树前及10 月中下旬幼虫 下
16、树前 ,用 球孢白僵菌喷粉 或喷雾防治 。 施 放量 为15万亿 孢子/hm 2 45万亿孢 子 /hm 2 。 10.2.2.3 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林间温度 2030 时,使用 苏云金杆菌喷粉、 地面 常量或低容 量喷雾、 飞机低容 量喷雾等 方法 防治幼虫。 施放量为 30亿国际 单位(IU )/hm 2 45 亿国际单位 (IU)/hm 2 。多雨季节 不宜使用 。 DB11/T 8312011 5 10.2.2.4 松毛虫赤眼蜂 质型多角体病毒 杀虫卡 在偶发区和 低虫口密 度发生区 ,于7月上中旬成虫 羽化 高 峰 期 ,
17、将 松毛虫 赤眼蜂质 型多角体 病毒杀 虫卡挂于油松 枝条或 林下灌木 枝条上。 施放量为 75枚 /hm 2 105 枚 /hm 2 。 10.2.3 仿生型药剂 低龄幼虫期 ,打药防治 。 使用 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 见附录O。 10.2.4 植物源药剂 幼虫期,打 药防治。 使用药剂 及其参考 用量参见 附录 P。 10.2.5 人工捕杀 蛹期(6月中旬 至7月上旬 )、卵期(7 月上旬至8 月中旬 ) 人 工 摘 除茧 蛹、卵块 ;12月下旬 至次年3 月之前,人 工采集树 干基部周 边的幼虫 团块,集 中杀 灭。 10.2.6 性信息素诱芯诱杀 设置性信息素诱芯及诱捕器诱 杀成虫。方法
18、见附录 G。 10.2.7 杀虫灯诱杀 设置杀虫灯 诱杀成虫 。 10.2.8 阻隔法防治 10.2.8.1 塑料环法 越冬幼虫上树 前 , 用胶带或塑 料膜缠绕 树干一周 , 宽10cm15cm, 围环表面 应光滑平 整, 上、 下端 封闭严实。幼虫 下树前在树 干 设 置 一个 上开口的 漏斗环 ( 方法按7.2.2.1执行 ),定期处 理漏斗中的 幼 虫,直至幼虫 下树完毕 。 10.2.8.2 毒绳环法 越冬幼虫上树 、 下树 前, 在树 干用毒绳 缠绕一圈 。 当 虫口密度大 于100头/ 株时, 可 间隔20cm 增加一 圈。 10.2.8.3 毒环法 越冬幼虫上树 、 下树 前,
19、 将配好 的药剂 在树干喷 施1个 10cm宽的封 闭毒环或 用毒笔在树 干 画 2个封 闭 的 毒 环 , 宽 1cm,间距 2cm5cm 。 10.3 化学防治 成灾或遇突 发事件应 急时,可 用4.5%高 效氯氰菊酯乳 油(15002500倍液 )等药剂 喷雾防治 。 10.4 防治历 油松毛虫防治 时间和防治方法参 见 附录Q 。 11 防治效果检 查 DB11/T 8312011 6 11.1 检查时间 防治效果产 生的末期检查一次 。 11.2 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和成灾 率。 11.3 检查方法 按50hm 2 不少于2块 、 100hm 2 不少于5块 、 500 hm 2
20、 不少于 15块 设 置 标准 地。 每块 标准地设 标准株 20株 40株。调查成灾面积 及防治前 后的虫口 密度等,按 附录 R中 的计算公 式 得 出虫 口减退率 和成灾 率。 DB11/T 8312011 7 附 录 A ( 资料性附录 ) 油松毛虫寄主、分布 及识别特征 A.1 寄主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 、 樟子松 Pinus sylvestris Linn. var. mongolica Litv.、 赤 松 Pinus densiflora
21、Sieb. et Zucc.、 马尾松P inus massoniana Lamb等 。 A.2 分布 北京、河北 、天津、 山西、辽宁 、 陕西 、甘肃、 河南 、山东、湖 北、贵州 、四川、 重庆。 A.3 识别特征 A.3.1 成虫 雌虫体长23mm 30mm,翅 展57mm75mm。体淡灰褐到 褐色,前翅中室末端有1白 点,位于弧状 内 横 线上或稍偏外侧, 前缘及外 缘弧形 , 横线 褐色, 内横 线不清楚 , 中横线 弧度小 , 外横 线弧度大 , 略呈波 浪状纹, 亚外 缘 斑 列黑 色 , 各斑略成新月 形 , 内侧衬淡棕色斑, 前6斑呈弧状 ,由 前 向后第1 斑有时不 明
22、显,第7、8、9 三斑斜列, 最后一斑 由两个小斑 组成 ,第8斑位于第2 翅室,如 以两斑中点相连,所成 直 线与翅外缘相 交 。 后翅 淡棕色 到深棕色 。触角鞭 节为 淡黄色,栉齿 为 褐 色。 雄 成虫体长20mm28mm , 翅 展 45mm61mm 。 体淡灰褐 到深褐色, 以深色者居 多 , 前翅中室白 点较雌 蛾明显,横 线花纹均 明显,亚外 缘 黑斑 列内侧呈棕 色。 触 角 鞭 节为 淡黄色 或褐色, 栉齿为褐 色。 A.3.2 卵 椭圆形,长1.75mm, 宽1.36mm 。初产时 色泽较浅 ,一 端淡绿色, 另一端粉 红色,孵 化前呈紫红 色 。 A.3.3 幼虫 初孵
23、幼虫头 部棕黄色 , 体背黄 绿色, 老 龄幼虫体 长54mm 70mm, 灰黑 色 , 花斑 比较明 显, 体侧 有长 毛。 头部褐黄 色 , 额区 中 央 有 1块 状深褐斑 , 胸背 二 毒毛 带 明 显 , 各 体 节背 毛簇中有 窄而扁平的 片 状 毛, 呈 纺锤形,末端 极少有齿状突起,毛 簇基部有一 些短刚 毛 。 体侧有1 条纵带,中 间部分间 断,各体节 纵 带上白斑不 明显,每 节前方由 纵带向下有 一 斜斑 伸向 腹面。 A.3.4 蛹 栗褐色或暗红褐 色,臀棘短 , 末端稍 弯曲或卷曲 呈近 圆形。雌蛹长25mm31mm ,腹部第8 、9节有生 殖孔,雄蛹 长20mm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 831-2011 油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831 2011 油松 毛虫 监测 防治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