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其所列的劳动工具的简单性和劳动力的简单性,再分析凭这样简单的条件,其可以 “到处 ”组织起简单再生产,我们可以判断题干主旨是在强调小农经济的顽强的生命力,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
2、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日不落帝国 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这句话旨在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 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强调英国工业家、企业主是 “日不落帝国 ”的更主要开创者,也就是说它话重点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 “日不落帝国 ”形成的重要作用,再分析 “日不落帝国 ”,它指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建立了世界范围内地殖民体系。题干没有涉及英国的侵略和经济
3、与军事实力大小问题,所以排除 B和 C。也没有阐明经济与军事谁为主导,即 D项也错误,答案:为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圣经代表了欧洲文化, “500年后,非洲人手里拿着
4、圣经 ”说明非洲人接 纳了欧洲文化,是一种欧洲和非洲文化融合的表现,而不是文化冲突,排除 D。而象牙只是一种贵重物品,不代表任何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象牙的持有者从非洲人变成欧洲人并不能说明欧洲和非洲在经济上融合了,排除 B和 C。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主旨正确理解,明白象牙和圣经代表的确切含义。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 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 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
5、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火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大公司的兼并现象,而且题目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A和 D都是表面化理解,看到的仅仅是现象,没有深入生产关系领域,排除 A和 D。生产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的分配问题。 B项同样没有从这一角度分析问题,实际上,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答案:为 C。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在题目给定的范围内思考,同时对生产关系三要素充分理解。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
6、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D经济规律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问 1929年经济危机为什么迅速波及全世界,实际上是提醒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全球性角度考虑问题,分析各个选项,A和题干主旨没有关系。 D项所述太大太空洞,不能与题干所述现象建立密切关系,排除 D。 C项所述是事实,但和题干没有因果关系,排除。正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使各个经济具有密切关联性,一国爆发经济危机,必然会起连锁反应,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
7、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从全球性角度分析问题。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下图, 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 “保护人的转移支付 ”是为了削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
8、,但没有完全实现社会平等, A 错误;社会福利制度培养了懒汉,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 C 错误; D 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应是社会保险、家庭福利、社会救济计划等的总和。所以答案:为 B。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福利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对西方福利制度的评价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 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 9030万公顷,只及 1913年的 85%。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 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 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 112%。出现 1921年和 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
9、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 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各个选项,联系所学史实,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成的标志是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所以 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根据史实, 1918年到 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所以自 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的
10、生产积极性,出现题干 1925年现象, 对,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其中的农业政策,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 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B列宁实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苏联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其原因,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史实,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制定了工业化方针,并开始
11、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从 1926年到 1937年,连续实行 2个五年计划,到 1937年完成了工业化,即题干所述事实,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史 实。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A经济出现重大滑坡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观察漫画,代表苏联国民经济的这个巨人明显的双腿畸形,体现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联系所学,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也即国民经济出
12、现严重比例失调,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比例失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客观全面看待此问题。 自 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 ”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苏联两位领导人改革失败的原因,联系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中断放在了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 业体制方面,所以 A、 B、
13、 C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答案:为 D。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失败原因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 “美元特权 ”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他所说的 “美元特权 ”是基于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贸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美元的特殊地位,实际上体现了美国在世界金融领域的霸
14、主地位,这种霸主地位的建立始于 1947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此体系下,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上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明确美元在此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以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请你为右边的漫画选择合适 的标题 A迅速兴起的不结盟运动 B日益发展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 D艰难前行的独立国家联合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观察漫画,一排人后面的旗帜是欧盟会旗,欧盟最初成立时成员国有 12
15、个,但漫画中不只 12 个人,只能说明欧盟成员国在不断扩大,所以答案:为 C。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欧盟相关史实的掌握和理解,要求学生能全面认识欧盟。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 “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传播天主教 掠夺金银财富 推动商品输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 “将要统治世界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 ”可知西方人认为哥伦布传播欧洲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并指向了欧洲统治
16、世界这一主题,所以 对。从 “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可知欧洲主流社会对哥伦布的另一个角度的认识是他是一个天主教的强有力的传播者,所以 对。从题干中对哥伦布的评价分析,没有关于他是一个掠夺者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助推者的含义,所以 不对。答案:为 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从整体理解题干主旨。 20 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 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 “洋 ”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 “昼出耕田夜织麻 ”,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
17、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 “洋 ”字与近代西方外来文化密切相关,说明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地区正在逐渐接纳近代西方先进生活方式,而内陆的 “昼出耕田夜织麻 ”仍然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典型生活方式,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答案:为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从整体理解题干的主旨,即不忽视新式生活现象,也不忘记顾及旧式生活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不断发展,下列主要成就或发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曲辕犁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灌钢法 粉
18、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曲辕犁是在唐代发明的,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代,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 粉彩瓷器工艺,所以正确排列顺序是 ,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史记 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A西周时期实行 “工商食官 ”制度 B秦汉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
19、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顿,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资源缺少,山泽就不能得到开发。这四者,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由题干这些意思我们可以理解到,司马迁认为农工皆本,所以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把材料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考虑,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 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官营洋务资本外国资本民族资 本 B民族资本官营洋务资本外国资本 C外国资本官营洋务资本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营洋务资本
20、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首先出现的是外国企业,它们一般采取机器生产,在外国企业的刺激下,一些开明的中国官僚开始试办近代企业,这就是官营洋务企业,随后在 19世纪 60、 70年代,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在中国近代经济领域出现的各类企业的概况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从史实角度深刻理解和把握。 甲午战争后 “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诱导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
21、: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 “民营化为主阶段 ”,这是甲午战后出现的现象,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 A。群众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是义和团运动,但义和团运动反对一切近代事物,当然反对近代产业,排除 C。 19世纪末,列强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即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综合性较强。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
22、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 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中国近代三种经济形态并存的局面,但并没有说明哪一种经济形态占主体,所以 和 不对。根据所学史实,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里也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方, 对。从题干来看,中国分为工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农业经济三大类,这是明显的区域差别,所以 对。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省 扬州市 一下 学期 期末 调研 测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