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关 “油 ”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包括矿物油、植物油与动物油 B油脂的氢化与油脂的皂化都属于加成反应 C植物油能使碘酒褪色 D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植物油与动物油都是油酯,矿物油是烃的混合物,错误; B油脂的氢化是加成反应,油脂的皂化是取代反应,错误; C植物油成分中含有不饱和键,能和碘发生加成反应而使其褪色,正确; D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发生水解反应,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油脂和矿物油的化学成分,性质及用途。 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
2、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 1所示装置可制取氨气 B图 2所示装置可分离 CH3CH2OH和 CH3COOC2H5混合液 C图 3所示装置可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 D图 4所示装置可说明浓 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 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图 1所示装置生石灰先和水反应并放热,加速氨气的挥发,正确; B CH3CH2OH和 CH3COOC2H5相互溶解,不能用分液法分离,错误;C通过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并验证其易被氧化,正确; D蔗糖变黑并放出酸性气体二氧化硫说明浓 H2SO4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使品红神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使高锰酸钾
3、神色说明有还原性,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装置的选择和物质的制备原理。 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下图是扇形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 36号元素),对比中学常见元素周期表思考扇形元素周期表的填充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 对应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B 的氯化物的熔点比 的氯化物熔点低 C元素 处于常见周期表第四周期第 VIIIB族 D 分别与 、 、 均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 、 、 对应简单离子分别是钠,硫,氯三种离子,其半径由大到小依次为硫,氯,钠, A错误。 的氯化物是氯化镁, 的氯化物是三氯化铝,前者是离子晶体,后者是分子晶体,后者熔
4、点低, B错误。元素 处于常见周期表第四周期第 VIII 族,没有这个副族, C 错误。如过氧化氢,乙炔,肼,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及应用,侧重元素的位置及性质的考 查,把握金属性的比较、原子半径的比较。 水热法制备 Fe3O4纳米颗粒的总反应: 3Fe2+2S2O32-+O2+xOH-Fe3O4+S4O62-+2H2O,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每转移 1.5mol电子,有 1.125mol Fe2+被氧化 B x = 2 C Fe2+、 S2O32-都是还原剂 D每生成 1mol Fe3O4,转移电子 2mol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 3Fe2+2 S2O32-+O2+xOH-
5、=Fe3O4+S4O62-+2H2O 中,化合物中铁元素、硫元素用平均化合价,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2+ ;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2+ ;氧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0-2,所以氧化剂是 O2 还原剂是 Fe2+、 S2O32-,还原产物是 Fe3O4,设失电子 xmol,由 3Fe2+-Fe3O4-失 2e-, 1molFe2+被氧化时失去的电子为 mol,根据氢原子守恒,水的化学计量数为 2,则 OH-的化学计量数为 4,即 x=4。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 Fe3O4是复杂的化合物,铁元素既有 +2价也有 +3价,把Fe3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用平均化合价处理, S2O32-的硫元素的化合价用平
6、均化合价处理是解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较大,需细心分析。 某溶液中可能存在 Br-、 CO32-、 SO32-、 Al3+、 I-、 Mg2+、 Na+等 7种离子中的某几种。现取该溶液进行实验,得到如下现象: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氯水后,溶液变橙色,且有无色气泡冒出; 向所得橙色溶液中加入足量 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向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色。 据此可以推断:该溶液肯定不存在的离子组是 A Al3+、 Mg2+、 SO32- B Mg2+、 CO32-、 I- C Al3+、 SO32-、 I- D Al3+、 Br-、 SO32- 答案: A 试题分析: CO32-、 S
7、O32-和 Al3+、 Mg2+不能共存。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氯水后,溶液变橙色,且有无色气泡冒出,说明有 CO32-和 I-或溴离子,若有碘离子足量氯水也能使其转化为碘酸根; 向所得橙色溶液中加入足量 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无亚硫酸根; 向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色。说明加入前溶液中无碘离子,但仍不能排除是否有碘离子。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 短周期元素 W、 X、 Y、 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 X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之比为 4 3, Z原子比 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引电子能力的大小顺序一定为 Z Y W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一
8、定为 X Y Z W C Y、 Z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 D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可能是 Z Y X W 答案: BC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 W为 C、 X为 Al、 Z为 Cl, Y的原子序数介于 13与17 之间。 A、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错误; B、同一周期原子半径由左到右递减,正确; C、当 Y是硅时四氯化硅就是正四面体结构,正确。 D Y不能确定,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物质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常温下, pH 11的氨水和 pH 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体积为两溶液体积之和),恰好完全反应,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氨水的浓度大于盐酸的浓度 B原氨水中有 1
9、%的含氮微粒为 NH4 C氨水中水电离出的 c(H )是盐酸中水电离出的 c(H )的 100倍 D混合溶液中 c(NH4 )+c(NH3 H2O)+c(NH3)=510-4mol/L 答案: AD 试题分析: pH 11的氨水( OH- 0.001mol/L)和 pH 1的盐酸 (H+0.1mol/L)中前都的氢氧根和后都的氢离子浓度相比是 1: 100,由于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说明氨气物质的量和氯化氢物质的量相等,故氨水的浓度大于盐酸的浓度,故 A正确; pH=11的氨水溶液, c(碱) =0.1mol/L, c( OH-) =c( NH4+) =10-3mol/L
10、,则原氨水中有 1%的含氮微粒为 NH4+,故 B正确;氨水中水电离出的 c(H )是 10-11mol/L,盐酸中水电离出的 c(H )是 10-13mol/L,前者是后者的 100倍, C正确;由于氯化氢和氨气恰好完全反应,说明两者物质 的量相同,再根据氮元素守恒:反应后的溶液中 NH4+、 NH3 H2O 与NH3三种微粒的平衡浓度之和为 =0.05mol L-1,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酸碱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注意恰好完全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明确反应后生成氯化铵即可解答,结合物料守恒及电离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已知 H2S能定量完成下列反应: R- +H2S(少量) HR
11、+ HS-, 2Z-+ H2S(少量) 2HZ + S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电离平衡常数: Ki1(H2S) Ki(HZ) Ki2(H2S) Ki(HR) B结合 H 的能力: Z- S 2- R- HS- C同温同浓度下,溶液的 pH值: NaHS NaR Na2S NaZ D HZ与 Na2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Z +S2- HS- + Z-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两个方程式 R- +H2S(少量) HR + HS-, 2Z-+ H2S(少量)2HZ + S2-。判断出结合 H 的能力: Z- S 2- R- HS-, B正确; 其对应酸电离平衡常数应与结合氢离子能力相反
12、, B错误;同温同浓度下,溶液的 pH值:NaR应该小于 Na2S, C错误; HZ与 Na2S不反应, 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根据信息来判断方程式的正误。 800 时,向容积为 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CO和 H2O,发生反应 CO(g)+H2O(g) CO2(g)+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1t2): 反应时间 /min n(CO)/mol n(H2O)/ mol 0 1.20 0.60 t1 0.80 t2 0.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 t1min 内的平均速率为 v(H2)= mol/(L min)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0
13、.60molCO 和 1.20molH2O,到达平衡时 n(CO2) 0.40 mol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 0.20mol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 CO转化率增大, H2O 的体积分数增大 D温度升至 1000 ,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 1.6,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 BC 试题分析: A v( CO) = = = mol/( L min),则 v( H2) =mol/( L min),故 A错误; B t1min时 n( CO) =0.8mol, n( H2O) =0.6mol-0.4mol=0.2mol, t2min时 n( H2O) =0.2mol,说明 t
14、1min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 B错误;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 0.20molH2O,与原平衡相比,平衡向右移动,达到新平衡时 CO转化率增大, H2O 转化率减小,H2O 的体积分数会增大,故 C正确; D t1min 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此时c( CO) = =0.4mol/L, c( H2O) = =0.1mol/L, c( CO2) =c( H2) =0.2mol/L,则 k= =1,温度升至 800 ,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是向左移动的,那么正反应应 为放热反应,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15、速率概念与计算,平衡常数概念与计算,平衡移动等有关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 向 mg 镁和铝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b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c mol/L氢氧化钾溶液 VmL,使金属离子刚好沉淀完全,得到的沉淀质量为 n g。再将得到的沉淀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得到固体 p g。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n m+17Vc D p 答案: BD 试题分析: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 SO4)3+3H2; MgSO4+2KOH=Mg( OH) 2+K2SO4; Al2( SO4) 3+6KOH
16、=2Al( OH)3+3K2SO4; Mg( OH) 2 MgO+H2O; 2Al( OH) 3 Al2O3+3H2O。A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定量关系,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碱的物质的量的一半,即 b=22.4L/mol ,整理得 c= ,故 A错误;B选项中 p为生成的氧化物的质量, 1molMg可结合 1molO, 2molAl结合3molO,因此生成沉淀的物质的质量等于镁和铝的质量之和加氧元素的质量,而结合氧元素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也等于消耗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的一半,即 p= +m=m+ ,故 B正确; C得到的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的质量等于镁铝的质量和与氢氧根离子
17、的质量之和,即n=m+c 17=m+ 17,故 C错误; D氧化镁和氧化铝的质量可以按照极值方法计算,若 mg 全是镁,得到的氧化物为氧化镁,根据元素守恒,则质量为 P= = ;若 mg 全是铝,得到的氧化物为氧化铝,根据元素守恒,则质量为 p= = ;质量介于二者之间,故 D正确 ;故选 B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混合物的计算,侧重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考查,题目信息量较大,难度中等,易错点为 D,注意利用极值方法计算。 关于漂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用氯气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可制得漂粉精 B漂粉精固体中加入浓盐酸可生成氯气,加入稀盐酸不反应 C用 pH试纸测试可知漂粉精溶液呈
18、碱性 D漂粉精在空气中会变质,并且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工业上用氯气与浓石灰水反应可制得漂粉精,错误; B漂粉精固体中加入浓盐酸可生成氯气,加入稀盐酸也能反应生成氯 气,错误; C由于漂粉精溶液水解后生成次氯酸有漂白性,不能用 PH 试纸测定其碱性,错误;D漂粉精在空气首先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然后次氯酸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后者是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漂粉精的性质。 工业上或实验室提纯以下物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A溴苯(溴):加 NaOH溶液,分液 B MgCl2溶液( Fe3+):加 MgO 固体,过滤 C乙酸(水):加新制生石灰
19、,蒸馏 D乙酸乙酯(乙酸,乙醇):加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溴苯(溴):加 NaOH溶液和溴发生反应,溴苯在下层,再分液即可,正确; B MgCl2溶液( Fe3+):加 MgO 固体,调节 PH值后,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再过滤,正确; C乙酸(水):加新制生石灰,乙酸会和生石灰反应,不能蒸馏出,错误;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分离方法。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足量的 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CO2 CO32- H2O 2HCO3- B FeSO4溶液在空气中变质: 4Fe2+ O2 2H2O 4Fe3+ 4OH- C向 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20、: 2AlO2- CO2 3H2O 2Al(OH)3 CO32- D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石灰水: Mg2+2HCO3-+2Ca2+4OH- 2CaCO3+ Mg(OH)2+ 2H2O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足量的 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生成碳酸氢钠沉淀,错误;B FeSO4溶液在空气中变质是要酸性介质中,正确书写为: 4Fe2+ O2 4H+4Fe3+ 2H2O,错误; C向 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产物为碳酸氢钠,错误;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S2-的结构示意图: B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C CO2的比例模型:
21、 D氨气分子的结构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中 S2-的核电苛数写错,应该是 16,错误; B正确; C CO2的比例模型中碳原子半径要大于氧原子,错误; D氨气分子的结构式: ,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用语的判断。 下列叙述中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A因为 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所以 NH3是电解质 B因为 SO2可以使溴水褪色,所以 SO2具有漂白性 C因为加热后纯水的 pH 7,所以升温可使水呈酸性 D因为电解质溶于水后发生电离,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 NH3 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氨气和水发生了
22、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离子导电,所以一水合氨是电解质, NH3不是电解质,错误; B SO2和溴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而使其褪色, SO2体显了还原性,错误; C加热后纯水的电离程度增大,电离平衡常数 KW 增大,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都增大,但两者浓度相等,虽然 pH 7,但仍为中性,错误; 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物质 的性质对用途决定的判断。 关于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B分子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该分子越稳定 C分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D某晶体溶于水后,可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该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23、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正确。 B分子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影响分子的物理性质,分子的稳定性与分子内原子的化学键有关,错误; C分子晶体中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分子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错误; D离子晶体的判断要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时,才是离子晶体,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晶体性质与晶体内作用力的关系。 将一定量氯气通入溴化亚铁溶液后,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整个过程中肯定能观察到的现象 A水层显棕黄色 B水层无色 C四氯化碳层显红棕色 D四氯化碳层无色 答案: A 试题分析:氯气通入溴化亚铁溶液时,氯气先和二价铁反应生成三价铁,然后与溴离子反应生成溴单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上海市 闵行区 上学 期期 教学质量 检测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