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2010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其他 名篇名句默写 (10分 ) 根据课文将所缺诗句填在空白处。 (10分 )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3分 ) A玉 簟 ( din) 神 妪 ( y) 阡 陌 (
2、xin) 霰 雪( xin) B 栖 隐( q) 地 坼 ( ch) 羁 旅( j) 渔 樵 ( jio) C国 殇 ( shng) 剽 掠( pio) 子 嗣 ( s) 怙 恶( g) D桎 梏 ( g)佝 偻 ( lu) 垣 墙( yun)修 葺 ( q) 答案: D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被鲁迅先生誉为 “西汉鸿文 ”的贾谊与晁错的政论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其代表作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 C “三曹 ”之首的
3、曹操,开创了以 “建安风骨 ”著称的新风气。鲁迅称他是 “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各方面,是了解儒家学说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 答案: D 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戍卒叫,涵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 B运动员的
4、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答案: A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潭邵高速公路贯穿湘中腹地,厚重的湖湘文化积淀和琳琅满目的风物交织的绚丽画卷,都因为有了交通的改变,让湘人耳目一新。 B在这块创造出无数神奇的土地上,在三湘四水纵横捭阖的泸昆高速公路,使昔日的辉煌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无数梦牵魂绕的美好愿景
5、变成了现实。 C五十一年前,毛泽东曾写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的瑰丽词句。如今,帆樯竞发,宏图大展,长株潭和武汉试验区的设立,将使两大城市群相得益彰,建立起真正的鱼水关系。 D生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已经很少静得下心来好好读书了,即便读也是东鳞西爪浮光掠影的文字信息的汇集,难得有对着美食大快朵颐式的阅读快感。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9分,每小题 3分) 全球暖化,还是新冰河期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 11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
6、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 1亿。不仅在中国,去年12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 1月 11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 这次大雪灾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 ?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 “科学家 ”所说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 “长期 ”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探讨的问题而定。当
7、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使用气候仿真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性的极端天气的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 “长期 ”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性天气,如强降水引发的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了;
8、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 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 3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
9、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 变化紧密相关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 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 想到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
10、现的暖冬现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 1】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的说法是正确的。 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 C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 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 “长期 ”, 通常在十年以上。 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
11、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C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 【小题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 起了雪。这说明 “全球变暖 ”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C气候是 “长期 ”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 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
12、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1】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中心。 【小题 2】 “通常在十年以上 ”有误,原文是说 “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 ”。 【小题 3】 A、 B错,因为 “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D “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错,原文是说 “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18分) 南方落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吉林长春 外国语学校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