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女子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 “鸣冤叫屈 ”,被打成 “反革命 ”,曾十几年过着 宵衣旰食 的悲惨生活。 B由于多年来的疾病缠身,这对老夫妻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们的生活已到了 牛衣对泣 的地步。 C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慷慨解囊 。 D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是抓住一些明星的一点轶闻就 笔走龙蛇 ,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答案: B
2、 试题分析: B项的 “牛衣对泣 ”意思是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适合该句语境。 A项的 “宵衣旰食 ”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与此句语境不符。 C项的 “慷慨解囊 ”形容毫不吝啬,肯拿出钱财帮助别人。不适合此句讲的消费者。 D项的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雄健活泼。不符此句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 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然而,我觉得 “界面 ”代替 “纸面 ”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
3、量的精神运动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 ”,逐渐替代已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新媒介使昔日 “纸面 ”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 “界面 ”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衔接排序题,要善于概括几个句子的总话题,抓住各句中的关键词语(比如代词)和关联词语,准确发现各句间的逻辑关系。本题六句话中, 是中心句,可作为总提句置于首位(于是排除 B、 C两项); “随之 ”指代的是 “络阅读 ”,应该紧接其后;第 句 “然而 ”可
4、以把第 句与其前后联系起来;第 句是总结性话语,所以应该放在第 句的后面。于是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美国塔夫茨大学 18日就学校研究人员以中国儿童为对象进行转基因 “黄金大米 ”人体试验致歉,承认该试验并非未完全遵循该校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规定和美国的联邦法规。 B探索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一文指出,要加强对公安信息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按照贴近实战、战训结合、练以致用、注重实效,实现技术培训常态化。 C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只是完成了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交会对接实验,这是两
5、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关键技术。 D单从反腐机构来讲,可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 这样多的反腐部门。在党内,有纪检;在政府,有监察和审计;在司法,有检察。这三家反腐主体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有序开展反腐工作。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做句子结构分析。本题中, A项双重否定不当。 B项成分残缺。 C项搭配不当, “这 ”指的是 “交会对接实验 ”,不能说成 “技术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古代的 “城管 ”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 “三代 ”时期就有城市了
6、,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 齐策记载,当时有 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 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 21万。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 “防火缉盗 ”,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是真正的 “综合执法 ”,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 称 “胥 ”,或称 “卒 ”,还有称 “市吏 ”“监市 ”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
7、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 “街道司 ”,并相应成立了由 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 “五城兵马司 ”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 “督理街道衙门 ”,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 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中的两大难题 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
8、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 “城管通知 ”: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 “侵街 ”,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 “表木 ”, 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 “城管队 ”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 “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 ”,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 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
9、1米 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 “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 ”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类似的规定,“侵巷街阡陌 ”条: “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 ”。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 “其有穿穴 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 ”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 “城管队长 ”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 “开封城管 ”行动, “惩治侵街者 ”。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
10、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 “问罪 ”,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 “枷号一个月发落 ”。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小题 1】下列有关古代 “城管 ”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B虽然古代没有 “城管 ”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C古代城管同时也是士兵,晚清时才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 “表木 ”,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的源头。 【小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
11、古代最早的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 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为防止 “侵街 ”,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 “综合执法 ”。 D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等越来越多,很难禁绝。 【小题 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 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被 “杖七十 ”。 B宋代法律规定,知有人破坏公共卫生,当事人受罚, “城管队长 ”也要挨打。 C明代规定,破坏公共设施、随地大小便者,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D宋代对
12、于违章建筑,有时不仅要强行拆除,还要求司法机关对相关人员进行惩治。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的相关内容,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A项的错误在于,临淄只是一个例子,没说是最早; C项的错误在于,原文是说 “常由士兵充当 ”; D项错误在于,立 “表木 ”和现代没有源头关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的相关内容, 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13、本题中, C项错误在于,不是 “防止 ”而是 “惩治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的相关内容(有的内容散见于原文各处,应对它们进行归纳概括),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中, A项错误之处在于原文是说要先挨打再恢复原状; B项错误之处在于原文是说是主司不禁才会挨打; C项错误之处在于原文的 “随地大小便 是指在禁区内 ,而不包括 所有地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25分) 钱穆:一生
14、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 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 “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 ,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
15、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 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
16、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 “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 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 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 “温情与敬意 ”,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于是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
17、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 “彼辈皆不能交学 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
18、被而过 ”。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高考资源网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 “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 ”。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 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 “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
19、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新亚书院最终成为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 1990年 8月 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 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 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 8月 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 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 “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 ”。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 “以天下为己任 ”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 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小题 1】下列对传记
20、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B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 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 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 “温情与敬意 ”,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E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
21、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 “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小题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 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 6分) 【小题 4】文章题目为 “一生为故国招魂 ”,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D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E给 1分,答 A和 C不给分。 【小题 2】 学生中有 “校外旁听者 ”,说明钱穆学识渊博,他的课
22、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 “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一句极写听众之多。学生们 “争坐满室 ”,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能够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归依。 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 更 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 ”的不屈精神。(每点 2分。
23、意思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心怀祖国,就要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有益于民族精神传扬的工作。 发扬民族精神,保有民族情怀也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使民族情怀落在实处。 当外族入侵,民族危机的时候,更要多做一些对传扬民族精神有用的实事。(观点明确 2分;分析合理 6分。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在民族危机的时候,更需要有人担当,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 在民族危难时 ,民族精神的传扬尤为重要。 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一些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之事,要有所担当。 传扬民族精神,尤其要有一种不慕名利的奉献精神。(观点明确 2分;分析合理 6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
24、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本题中, A项,说钱穆 “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错误,只是这时精力在办学上,使学术界受到了 “不可弥补的损失 ”。 C 项,因果关系不当,把钱穆离开大陆的直接原因归为 “没有得到聘书 ”,文章没有说明;把它进一步分 析为 “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也于文无据。 E 项,“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 ”。理解的角度过窄,余英时是从赞赏钱穆先生的学识人品的角度说的,紧接着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注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辽宁省 沈阳 中高 上学 期期 测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