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01 T 3133-2022 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规范.pdf
《DB6101 T 3133-2022 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101 T 3133-2022 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规范.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13.200CCS A 906101西安市地方标准DB 6101/T 31332022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规范2022-10-14 发布2022-11-14 实施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6101/T 31332022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通则.15选址.26布局.26.1区域划分.26.2出入口.26.3场内通行道路.26.4应急集结区域.36.5综合保障区域.36.6消防安全.37设施.37.1设施内容.37.2应急指挥设施.47.3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47.4应急供水设施.47.5应急供电设施.47.6应急通风设施.47
2、.7应急厕所.47.8应急照明.47.9应急标志标识.47.10应急垃圾储运设施.57.11应急物资储备设施.57.12设施设备配备清单.58面积指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8.1面积指标.58.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9维护.6附录 A(规范性)设施设备配备清单.7附录 B(资料性)经济指标估算方法.9DB 6101/T 31332022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西安市西科城市安全与消防救援研究中心提出。本文件由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市西科城市安全与消防救援研究中心、西安市质量与标准化研究院
3、、西安有备应急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西安科技大学、陕西博仁安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西安市众安减灾与应急服务中心、西安市应急管理局、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西安市地震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方明、李春政、贾尧、周颖、李洪彦、郭丽桥、秦梦丽、张云、武苗、刘华、罗鹏军、李洋。本文件由西安市西科城市安全与消防救援研究中心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本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建议,请将咨询或修改建议等信息反馈至下列单位:单位:西安市西科城市安全与消防救援研究中心地址:西安市雁塔路中段58号电话:029-85587413邮编:7100
4、54DB 6101/T 313320221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通则、选址、布局、设施、面积指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维护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西安市辖区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6903标志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计原则与要求GB/T 20501.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导向要素的设计原则与
5、要求第1部分:总则GB/T 236482009社区志愿者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指南GB/T 356242017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11432015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2021版)GB 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建标1802017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DB61/T 4632009应急避难场所标志3术语和定义GB/T 23648-2009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社区一定区域内由居民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注:包括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来源:GB/T 236482009,2.13.2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社区(村)为应
6、对突发性灾害,用于避难人员疏散和临时避难,具有一定规模的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的场地。4通则DB 6101/T 3133202224.1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平灾结合、就近避难、易于通达”的原则。4.2建设前,应对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确定是否建设。4.3建设应统筹考虑社区(村)及其周边的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做到与现有应急避难体系协调配套。4.4建设应针对西安市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如地震灾害、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城市火灾和森林火灾、城市内涝、公共卫生事件等。5选址5.1选址前应搜集、调查、研究社区(村)可利用地块和建筑信息
7、,结合社区(村)及其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统筹规划选址,并遵循下列规定:a)应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开阔、地质稳定、易于排水、适宜设置应急集结区的场地;b)应选择利于人员和车辆进出的地段;c)应选择便于应急供水、应急供电等设施接入的地段;d)应符合 GB 511432015 中 4.1.3 的要求。5.2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宜从下列场址选取设置:a)居民小区内的花园、广场、绿地、空地、运动场;b)街头绿地、街头运动场、街角口袋公园;c)社区(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5.3应根据实际选址情况灵活设置其避险功能。5.4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500 m。5.5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在
8、不同方向上至少有两条与外部相通且宽度不小于 4 m 安全通道。6布局6.1区域划分6.1.1按功能可划分为应急集结区域、综合保障区域和出入口交通集散区域等三个区域,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有道路连接。6.1.2应根据所选场址实际大小进行区域划分,可在一个场址内或在一定范围内、方便通达的多个场址组团划分其功能区。6.2出入口6.2.1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应至少设 2 个不同方向的主要出入口,并应与安全通道相连。6.2.2出入口设计按 1.5 m 标准宽度每分钟通过 25 人计,总疏散时间按照 1 h 计。6.2.3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内部有天然分割时,需要分块核算出入口宽度。对于缺少集
9、散广场或缓冲区的避难场所,应根据可利用集散缓冲空间的程度减小疏散总时间调整出入口总宽度。6.3场内通行道路6.3.1通行道路应根据场所人员行动、消防车辆和救灾物资运输车辆通行的实际需要进行规划设计。6.3.2通行道路可按主通道、次通道、支道和人行道分级设置,其有效宽度宜符合表 1 的规定。DB 6101/T 313320223表 1应急避难场所内通道的有效宽度通道类别通道有效宽度(m)主通道7.0次通道4.0支道3.5人行道1.56.3.3通行道路有效宽度的边缘至应急设施的最小距离,宜符合表 2 的规定。表 2应急道路有效宽度的边缘至应急设施的最小距离设施与通道关系主、次通道(m)支道(m)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101 3133-2022 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规范 3133 2022 社区 应急 避难 场所 设置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