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7 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 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 ,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封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A. 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尊祖崇礼观念。材料反映了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为词,对夏桀兴兵讨伐,周武王也以商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伐纣的理由。以上做法反映了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的观念从事政
2、治活动的特点,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宗法,故 A错误;B 说法过于绝对化,D 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选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尊祖崇礼观念2.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A. 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B. 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 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D. 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汉武帝时期的对酒实行专卖到后来的对酒征税,以及东汉时期宣布禁酒等
3、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统治者均是从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立场出发采取不同措施。故答案为 D项。从材料中的“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 ,不能反映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排除 A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 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卢绾 公元前 205前 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高祖周勃 公元前 196前 196年 列侯 罢省惠帝 周勃 公元前 184前 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2 -文帝 灌婴 公元前 179前 177年 将军 迁丞相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 154前 150年 中尉 迁丞相A.
4、国家政局稳定己不需要设置太尉 B. 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C. 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 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太尉职位时而设置,时而废止,且任职官员在位时间较短来看,汉朝是通过对掌握军权的太尉职位的频繁变动来加强皇帝权力。故答案为 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CD项。4.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年)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 使同判绝对服从于中央C.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 防止知
5、州受到同判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排除 A;材料没有强调通判与中央的关系,排除 B;根据“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 ”可以推断出其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C 正确;设通判监察知州,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通判5.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 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6、C. 新文化运动己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 “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 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反映的是北洋军阀政府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根据材料“192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这一改革,故 A项错误,C 项错误;- 3 -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 “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 ,并且规定到 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是解题的关键。6. 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
7、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 ”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A. 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 B. 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C. 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D. 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来看,论者认识到中国政治制度的不足,因此有向西方学习的必要,说明只是认为西方科技比中国先进的“中体西用”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答案为 C项。A 项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 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
8、的体制适合“臣民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这从侧面说明A. 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伴随专制集权 B. 改革开放急需打破权力体制的束缚C.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生活是自由的 D. 经济体制改革与公民意识培养并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合“臣民上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信息显然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阐述经济体制改革作用的,故 D项正确;A中专制集权错误;中改革开放没有提及;中市场经济不复合材料信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
9、济【名师点睛】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8.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4 -C.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
10、程” 、 “进行两次投票提出控诉” ,并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雅典民主决策程序尽量细致,追求完善,故 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机构相互制约的问题,故 A选项错误;公民集体广泛参政,没有体现程序的细致,故 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公民权利日渐扩大,故 D选项错误。故选 C。9. 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中,前者揭开盖子是极其不容易,而后者正热衷于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这一时期党的高层越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老化现象日渐严重。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 下放部分央企管理权 B. 允许外国资本家办厂C. 企业全部实行国有
11、化 D.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答案】D点睛:本题的解答关键是根据材料确定历史时期,然后根据教材所学来作出选择。10. 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A. 完善国家政权组织机构 B. 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C. 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D. 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材料中近代西方国家在一定程度赋予公民罢免权、复决权等权利,同时突出对公民进行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和提高政治理性观念,可见以上做法重在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故选 B。A
12、 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近代西方代议制实质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同时是间接民主制,故 C、D 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11. “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 1981年就- 5 -职典礼说的一句话。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 B. 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C. 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任 D. 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来看,里根总统主张削减政府职能,体现出小政府大市场的施政理念。故答案为 B
13、项。A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的是罗斯福新政,排除 D项。12. 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A. 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 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 D. 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苏联解体引起冷战格局瓦解。故答案为 C项。中美关系的改善与意识形态无关,排
14、除 A项;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情况下,美国转而与中国改善关系,B 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变化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排除 D项。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功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知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固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一摘编自孙
15、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 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 ”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 “损害分担,荒歉无忧。 ”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 6 -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1)根据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实验 中学 2017 届高三 历史 四次 模拟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