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宝物”圆月桌聂鑫森已经 70 岁的和乐明,一到吃饭的时候,望着餐厅里的这张圆月桌,就愁得眉毛打结。在古城这条长长的巷子里,和家是一个独立的小庭院。两个卧室,一个是和乐明和老伴儿的,可惜一年前老伴儿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另一个卧室是两个儿子大和、二和的,但是十多年前,两个儿子相继成家,陆续搬到各自工厂的宿舍区去了,如今都过了 40 岁,一家一个孩子,分别读高中和初中。餐厅里那张圆月桌边,吃饭的人数由四个变成三个再变成两个,眼下就只剩下和乐明一个了。当然在节假日,圆月桌有时也会围得满满的,有儿子有儿媳有孙
2、子,但毕竟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了。现在,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桌子边,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圆月桌上年岁了,漆色早已脱落,但却结实。它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呢?和乐明不知道,反正从他懂事时起就在这张桌子边吃饭。这张圆月桌由两个半圆桌合在一起,分开来各有一个半圆桌面和三条桌腿,合起来是一个整圆桌面和六条桌腿。合起来叫圆月桌,分开来叫月牙桌。和乐明一个人吃饭,用得了这么大的桌子吗?拆开来就用一个月牙桌吧,他又觉得费事,而且感觉不吉利圆圆满满,为何要一分为二呢?隔壁院子的宗学,隔三差五地会来坐一阵子,与和乐明聊聊天。宗学在市博物馆当馆长,快 60 岁了,一肚子的学问。在一个月色清朗的夜晚,宗学敲开了和家的院门。他
3、们喝茶、抽烟、聊天。宗学说:“和师傅,过两天是中秋节了,孩子们都会来陪你过节吧?” “都打电话来了,会来的。 ”“你做饭也是内行?” “这样的机会少啊,他们都忙。每当我一个人坐在圆月桌边吃饭,就愁得不行。 ”“圆月桌?是可分可合的圆月桌?”宗学的眼睛睁大了。和乐明说:“一个老物件,不堪入目。要不是图个念想,我早扔了。宗学到了餐厅,看了桌面看桌腿,又用手在各处敲击了几下,说:“这是黄花梨木做的!”他请和乐明帮忙,各抬一端,把两个半圆桌分开再并拢。 “和师傅,这是明代的东西,了- 2 -不起的一件宝贝!和师傅,我在博物馆干了几十年,这眼力你不会怀疑吧?” “当然不怀疑。 ”“我告诉你,它的价值在
4、80 万元上下。 ”和乐明的眼睛直了,然后长长地“啊”一声。宗学似乎也为他高兴:“这是个吉祥物。家有一老 ,不亚于一宝 。圆月桌,圆者,和谐,快乐;月者,圆满、明亮。正应了你的姓名。这个院子,这件宝贝,你和儿孙们要好好地守护。 ”“我一天不闭眼,就一天不会离开它。 ”老和说。宗学又提醒:“不过,你一个老人守着这样一个院子、这样一件宝贝,怕有闪失啊。你把我对圆月桌的鉴定结果告诉贤侄们吧,他们会想出办法来的!放心,圆月桌是个秘密,我不会对外说的,你们也要嘴严!”和乐明说:“一定,一定!”很快,和乐明就把宗学的鉴定结果告诉了孩子们。中秋节刚过,和家的长子大和领着一家人住进了院子。此后每天,和乐明高高
5、兴兴地做饭、炒菜,脸上的笑堆得满满的。特别是双休日,二和一家人也会到这里来,热闹得很啊!三个月后,二和一家人又替换大和一家人住了进来,和家庭院充满了欢声笑语。隔壁院子,宗学每当吃饭的时候,望着桌子边的自家人,总会想到邻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做的那次“走眼”的鉴定,举筷而笑。(摘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了年已古稀的主人公和乐明坐在圆月桌边发愁,既是设置悬念,给读者以疑问,又自然地引出他的家庭故事。B. 和乐明怕不吉利不愿将圆月桌分开使用,以及宗学对圆月
6、桌“走眼”的鉴定,可见两人都有希望家人团聚的心理。C. 和乐明的两个儿子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老人需要陪伴,在听说“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后,有所领悟并高兴地轮流陪伴老人。D. 文章中的“宝物”圆月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取名“圆月桌”寄托着阖家团圆的愿望,宗学说“圆月桌”寓意和谐、快乐、圆满、明亮。E. 小说全文采用倒叙的方式,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动作,情节紧凑连贯,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省。2. 划线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宗学这一人物形象。【答案】1. CE 2. 交代和乐明的家庭情况,突出了他孤独的处境。 暗示和乐明的儿- 3 -
7、子没能常常陪伴老人。与结尾全家团圆的情景形成对比. 3. 知识广博、阅历丰富。是博物馆馆长, “一肚子学问” 。待人友善,乐于助人。他常陪伴孤独的老和,还暗中促成老人一家团圆。有巧点子,练达人情。他假鉴圆桌是宝桌,交代老人将鉴定结果告诉孩子们,叮嘱老人保密,巧妙地使老和得享天伦之乐。【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 项,结合文本内容“和乐明就把宗学的鉴定结果告诉了孩子们”分析, “并没有察觉到老人需要陪伴,在听说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后,有所领悟并高兴地轮流陪伴老人”分析不当。E 项, “全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分析错误。【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8、文本语段的作用分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交代和乐明的家庭情况, “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桌子边,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 ,突出了他孤独的处境。“但毕竟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了” ,暗示和乐明的儿子没能常常陪伴老人。和文章结尾“总会想到邻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形成对比。点睛:分析语段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
9、升华主旨。【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宗学在市博物馆当馆长,快 60 岁了,一肚子的学问” ,知识广博、阅历丰富;“隔三差五地会来坐一阵子,与和乐明聊聊天” ,待人友善,乐于助人;“不过,你一个老人守着这样一个院子、这样一件宝贝,怕有闪失啊我不会对外说的,你们也要嘴严” ,有巧点子,练达人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4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
10、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
11、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
12、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13、- 5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
14、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
15、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
16、着追求的精神。B. 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美丽品种绝佳,而且有传奇的身世;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C. 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在没有牡丹- 6 -的日子里,看花者窥视了牡丹的个性,感受到牡丹的高贵品质。D. 从第段开始,作者转换视角,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而且也给阅读者提供了较大的想像和联想的空间。E. 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运用修辞、诗句、神话、想像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牡丹的美丽、个性、高贵与品味。并由花及人,通过对“富贵”与“高贵”一字之差,让我
17、们领略“品味即美之魂”的深刻哲理内涵。5. 文章第、段是如何描写花开的情景?有何用意?6. 结合全文回答,牡丹拒绝了什么?为什么拒绝?【答案】4. CE 5. 采用想象、比喻、排比、拟人(写出两种即可 1 分)的手法,从色彩、气势、气味(1 分)等方面展现牡丹的美丽;丰富了内容(1 分) ,衬托了牡丹的高贵(1 分) 。 6. 拒绝的内容:拒绝本该属于她的荣誉和赞颂,拒绝苟且和媚俗,拒绝萎顿和衰老。拒绝的原因: 表层:习性如此遵循花期、自然规律(或:天气寒冷,花期未到)。深层:个性使然(精神层面)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不吝惜生命维护自由和尊严。【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
18、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中的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文本的内容分析,思想、主旨的探求。C 项, “也没有任何遗憾”错,原文是“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 。E 项, “先抑后扬” “神话”错。文章开篇先声夺人,以优美之词渲染铺陈出牡丹的美并描绘人们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奔赴洛阳的情形。然后用一传说来增强牡丹的传奇色彩,并为下文抒情议论作了铺垫。进而作者抓住牡丹因天气阴冷而拒绝开花这一特点,赋予花以人格精神的美,着力赞颂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而同时又以美丽的想像来渲染牡丹怒放时的辉
19、煌与灿烂,花落时的绚丽与壮烈,强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贵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灵性和品位。点睛:多项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形象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 7 -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
20、第、段是如何描写花开的情景?有何用意” ,这是考查文段写景的表现手法以及其效果、作用。作答时结合景物描写的常用手法和描写角度来考虑。本文作者以美丽的想像来渲染牡丹怒放时的辉煌与灿烂,花落时的绚丽与壮烈,这样的描写不仅弥补了读者与牡丹花擦肩而过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贵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灵性和品位。作者丰沛的情感和对牡丹的热烈赞颂更是依托比喻和排比的形式倾注于笔端:“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
21、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 ”如此描写,丰富了内容,展现了牡丹的美丽。【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内容的归纳。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从文中筛选出描述牡丹“拒绝”的相关语句,然后归纳整理出答案。从文章中可以找到:“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等句子,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牡丹拒绝的内容有:拒绝本该属于她的荣誉和赞颂,拒绝苟且和媚俗,
22、拒绝萎顿和衰老。至于“为什么拒绝” ,可以从牡丹的自然习性和个性、精神角度考虑。如“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 “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 “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
23、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8 -事实上, 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 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
24、飞自我”的嘉宾不同, 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定远 重点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