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重庆市万州二中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哺 育( b) 诘 问( ji)蓬 蒿 ( go) 歇 斯底里( xi) B 哂 笑( shn) 匀 称 ( chn)愧 怍 ( zu)长 吁 短叹( y) C 倔 强( ju)拮 据 ( j)污 秽 ( hu)锐不可 当 ( dng) D附 和 ( h)涟 漪 ( y) 埋 怨( mn)深 谙 医道( yn)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蒿应读 ho,此字为易读错的字。 B“吁短叹 ”应读 x.D“谙 ”应读 n.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
2、是字音。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下列选项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气概粗犷食不果腹迫不急待 B辐射凑合再接再厉谈笑风声 C赝品赃款炙手可热声名鹊起 D编纂蘸水滥芋充数饮鸩止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迫不急待 迫不及待 B谈笑风声 谈笑风生 D滥芋充数 滥竽充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形。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写积累,阶段总结
3、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在这个喧闹浮躁的世界上, 芸芸众生 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B他是一个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选手,这次在奥运会上夺冠,应该 十拿九稳 。 C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 具体而微 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 “美容师 ”,他们应受到尊重。 D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 大相径庭 ,它其实是块冰冷的 “大石头 ”。 答案: C 试题分析: “具体而微 ” 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
4、或规模较小。此处应改为 “微不足道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所学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 还要注意能结合语境,把成语的意思正确的理解出来。 现代文阅读 弯路也能通向罗马 李愚 ( 1)明嘉庆年间,有位给事官叫李乐,清 正廉洁,刚直不阿。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却对此事不予理睬。李乐又面奏,皇帝被惹火了,传旨以故意揭短罪把李乐的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替他揭。 ( 2)嘴巴被封,不能进食,这就等于间接地给李乐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位大臣,走到李乐面前,高声责骂道: “君前多言,罪有应得! ”一边骂着
5、,一边 “叭叭 ”地给了李乐两记耳光,封条当即就被打破了。由于他是代皇帝责骂李乐的,皇帝自然不好怪罪于他。 ( 3)其实,这个当众责骂并掌掴李乐的不是别人,而是李乐的一个学生。关键时刻,这个聪明的学生 “曲 ”意逢迎 ,巧妙地救了自己的老师。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当时一门心思地只想着救自己的老师,而不顾 “龙颜大怒 ”的情势,犯颜“直 ”谏,恐怕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也要落得个 “犯上 ”的罪名。 ( 4)某市有一个著名的植物园,园内有许多多姿多彩的花卉和形状奇特的盆景,每天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植物园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凡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 30元。 ”有人曾问管理人员: “
6、为什么不按通常的习惯,写成: 凡偷盗花木者,罚款 30元呢? ”管理员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要是那样写,就只能靠我的两只眼睛了。而现在,可能有几百双警惕 的眼睛盯着那些偷盗花木的人。 ”事实证明,那块告示牌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偷盗花木的事情鲜有发生,植物园的开支也并未因此增加 偷盗者廖,自然少有人领到奖金了。我们不能不为植物园管理者 “曲线救国 ”的做法称好叫绝。 ( 5)西方有句著名的谚语: 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译成汉语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想这里的 “大路 ”应该不仅仅指的是直路,也应该包括那些弯路。直路能通向罗马,弯路照样能通向罗马。
7、( 6)根据平面几何原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照此看来,在通向罗马的所有“大路 ”中,直 路无疑是最短的,换言之,直路就是 “捷径 ”了。然而,最短的未必就一定是最快的,因为有时候 “弯路 ”比 “捷径 ”要好走。 ( 7)当所有人都一窝蜂地涌向 “直路 ”之时, “直路 ”上势必人满为患。这时候,聪明的人肯定就开始动脑筋了:既然 “条条大路通罗马 ”,又何必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呢?直路行不通,又何妨另辟蹊径,绕道而行呢?当 “直路 ”变成 “独木桥 ”的时候, “弯路 ”反倒成了 “阳关道 ”。 ( 8)在 “首堵 ”北京开车的司机朋友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最近的路往往是最慢的,而看起来是绕了弯儿
8、的路却常常能让你提前抵达目的地,所以如果你着急赶 时间的话,千万别想着抄近路,那样你十有八九会被堵在路上。 ( 9)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 “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在施工中。 ”我想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我们悲观厌世,放弃对成功的渴求,而是在提示我们: “前方施工,请绕行。 ”通往成功的路不可能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就算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也肯定早已被如山如海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了,所以,千万别想着走 “捷径 ”,更别赶着去 “挤独木桥 ”(当然,如果你挤破头的目的,只是为了看一场热闹,或者寻求一场美丽的邂逅,那就另当别论了),多拐道弯儿也许能让你赶在别人之前抵达成功的彼岸。 ( 10)弯路, 有时是通向成功的
9、最便捷的路。 (选自素质教育, 2011年第 2期,有增删) 【小题 1】下列几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这一项 。( 4分) A弯路,有时是通向成功的最便捷的路。 B弯路也能通向罗马。 C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在施工中。 D条条大路通罗马。 【小题 2】文章前三段所写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3】解释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 ( 1)我们不能不为植物园管理者 “曲线救国 ”的做法称好叫绝。 ( 2)当 “直路 ”变成 “独木桥 ”的时候, “弯路 ”反倒成了 “阳关道 ”。 【小题 4】第 段至第 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4
10、分) 【小题 5】文章结尾说 “多拐道弯儿也许能让你赶在别人之前抵达成功的彼岸 ”,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趣味性), 引出文章的论题:弯路也能通向罗马(中心论点:弯路,有时是通向成功的最便捷的路), 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只答到第一点 1分,只答到第二或第三点给 2分,答道任意两点给 3分) 【小题 3】示例: 另想办法解决问题 捷径(直路;实现 目的或是达到成功的最佳途径与方式。) (每个 2分) 【小题 4】示例:道理论证,引用了西方谚语( 2分),权威概括的论证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 ”的
11、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添了文采)( 2分); 对比论证,将直路和弯路进行对比( 2分),突出强调的论证了弯路也能通向罗马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分); 举例论证,举北京开车的司机朋友的例子( 2分),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最近的路往往是最慢的 ”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分)。 【小题 5】 “结合实际 ” ( 2分) “理解 ” ( 2分) 示例: “多拐道弯儿 ”是说某些事,只要比别人多 付出,收获或许更大,如:某次重要考试前,思考一下这次考试的重点、答题的方法,或者比别人多请教一次老师,也许会考得更好一些。 【小题 1】试题分析:读本文题目 “弯路也能通向罗马 ”是本文议论的
12、话题。开头几段是在讲述故事,也没有论点。读全文可知,全文是在论证 “弯路,有时是通向成功的最便捷的路 ”,即文章结尾段所总结出的中心论点。因此应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理解能力。 点评:概括(提取)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谈论话题的看法,观点。先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再看对于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寻找原句,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用标题即可回答。理解中心论点,就要抓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尤其要看看有没有分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小题 2】试
13、题分析:前三段讲述李乐的学生 “曲 ”意逢迎圣意,巧妙地救了自己的老师的故事,既是一个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文章的论题,还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点评: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以故事开头的 还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下文的议论具有了针对性。不同的开头段具体的作用不同,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小题 3】试题分析: “曲线救国 ”结合语境可知,是指植物园管理者不按通常的习惯,在入口处的告示牌写成 凡偷盗花木者,罚款 30元 ,而是写成 “凡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 30元 ”,从而达到了使偷盗花木的事情鲜有发生的效果。 “阳关道 ”结
14、合语境可知, “阳关道 ”是与 “独木桥 ”相对的,是由原来的 “弯路 ”变成的“直路 ”,即捷径,通向成功的最便捷的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语的揣摩能力。 点评: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 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 【小题 4】试题分析:五至八段中,既有道理论证,如引用了西方谚语、网络流行语等,也有对比论证,如直路和弯路的对比,还有举例论证,如 “首堵 ”的例子。我们要避难就易,选择其作用明确的论证方法,加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点评:议
15、论文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要熟记于心,同时它们各自的作用更要知道,这是老师们 必讲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 【小题 5】试题分析: “多拐道弯儿也许能让你赶在别人之前抵达成功的彼岸 ”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在遇到问题时,要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绕道而行,这样可能会更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比如,别人在做攻克数学难题时,一心只想着快点做出来,却没有想到相关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透彻。而我却把相关知识又复习了一遍,理解透彻后再开始做题,反而在别人之前把题目完成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点评:结合实际谈理解的题目,一定要尊重原文观点,并与自己的实际相
16、结合,否则就会造成无谓的失分。平时要养 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温暖的记忆 ( 1)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点下车了,等到了我们所在的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 ( 2)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 3)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 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
17、轮车向我们走来。 ( 4)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 5)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的帽子搬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对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 “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 ( 6)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是晚上 8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 5个小时。 ( 7) “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 ( 8) “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 迟就迟两天吧,没事! ”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 9) “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
18、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小孩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 10) “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都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 ( 11)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要,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送给我俩一
19、大堆祝福的话。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里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 12) “你们认识啊? ”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 13) “唉,这个人命苦 呢! ” ( 14)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 15)原来,八年前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北京打工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她一个人靠蹬三轮养家,一边侍奉老婆
20、婆,一边还要供女儿上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还年年获得奖学金,平时还兼做家教贴补家用。 ( 16) “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我们这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 个。 ( 17) “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吗?大伙儿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 ( 18)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小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故事。( 3分) 【小题 2】分析第 段在
21、文中的作用。( 4分) 【小题 3】分析文中加线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4分) A有一个人 披着 雨衣, 顶着 大雪, 俯着 身子,吃力地 推着 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B脸上 依然 堆着笑,言 语间满是开朗豁达。 【小题 4】蹬三轮的妇女每年除夕都要到车站搭客,她跟 “我们 ”说是因为儿子和丈夫没买上火车票,初二才能回,这和文章第( 15)段三轮车夫的话不一致。蹬三轮的妇女为什么要说谎?( 4分) 【小题 5】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可以穿越时空,温暖着我们的记忆。请用简介的语言,说说你的 “温暖记忆 ” 。( 5分) 答案: 【小题 1】大年初一凌晨,一蹬三轮的女人送 “
22、我们 ”回家, “我 ”了解到她感人的故事。( 3分) 【小题 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1分)吉祥喜庆的气氛反衬出蹬三轮妇女生活的艰辛( 1分 )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这位三轮车女工却冒雪拉车,又不多收钱,更能突出她的善良、坚强、乐观的品性,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2分)。 【小题 3】 a.“披着 ”、 “顶着 ”、 “俯着 ”、 “推着 ”几个动词连用,表现了天气之恶劣( 1分),生动地刻画了蹬三轮妇女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的形象,突出了她蹬车挣钱的不易( 1分)。 b.“依然 ”表明蹬三轮女人的脸上总是保持微笑,体现了她热情、乐观、开朗、善良的性格( 2分)。 【小题 4】一方面,她不想向别人诉
23、说自己的不幸,来换取别人的同情、施舍,她很有自尊心( 2分);另一方面,她的 “谎言 ”也是自 我安慰,表达了她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2分)。 【小题 5】围绕 “温暖的感动 ”,结合自己的经历,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即可给分。( 5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可得出,人物是我、妻子、一蹬三轮的五十多岁的女人,情节是大年初一凌晨,蹬三轮的女人一边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边送 “我们 ”回家,结果是我们从别的人嘴里了解了她的不幸的身世,感受到她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我们在整体感知文章情节的基础上,
24、要理清这六个要素,即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记叙文中的事件要经常性按这个标准去理解概括,这样,提取和概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小题 2】试题分析:读第二段可知,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大年初一凌晨。结合全文故事可知,第二段用特定的环境突出了这位三轮车女工冒雪拉车,又不多收钱的善良、坚强、乐观的品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点评: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既有内容上的,也有结构上的,还有情感上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要注意结合全文的内容与主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认识。另外 语段的位置不同、内容不同,在文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要具体文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重庆市 万州 九年级 学期 第一次 诊断 测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