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青华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青华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青华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青华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其他 根据拼音用正楷字在括号内填写汉字。( 4分) 澎 pi( ) 呆 zh( ) 呜咽( ) 祈( )祷 答案:湃 滞 y q 试题分析: “湃 ”:容易误写为 “派 ”或 “拜 ”; “滞 ”:容易误写为 “制 ”; “咽 ”:容易误读为 “yn”; “祈 ”容易误读为 “q”。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书写和认读能力,主要是字形、字音。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比如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积累,阶段总结等。同时要加强对常用汉字的认读、书写练习和理解运用。 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
2、,然后改正。( 4分) 蹑手蹑脚 酣然入梦 万簌俱静 掐指一算 不能自已 风烛残年 饮气吞声 故弄玄虚 无与伦比 如数俸还 错别字 改 正 答案:略 试题分析: “万簌俱寂 ”中的 “簌 ”书写错误,应为 “籁 ”; “饮气吞声 ”中的 “气 ”书写错误,应为 “泣 ”; “如数俸还 ”中的 “俸 ”书写错误,应为 “奉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错别字的修改能力。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比如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积累,阶段总结等。同时要加强对常用汉字的认读、书写练习和理解运用。 修改病句。( 3分) 【小题 1】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
3、小题 2】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小题 3】 宿迁市歌清清骆马湖具有鲜艳的地方色彩。 答案: 【小题 1】去掉 “通过 ”或 “使 ” 【小题 1】去掉 “不 ” 【小题 1】 “鲜艳 ”改为 “鲜明 ” 试题分析:( 1)成分赘余。删去 “通过 ”或 “使 ”。( 2)语义矛盾。删去 “不再 ”或将 “不再 ”改为 “再次 ”。( 3)用词不当。将 “鲜艳 ”改为 “鲜明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考查的病句类型有用词使用不当、成分赘余、语义矛盾等。 点评:做病句修改类题目时,首先要判断它的病句类型,然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要尽量少改动,保留句子愿
4、意,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核对,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题目。( 10分) 礼物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 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 “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 ”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 a黯然。 “要啊, ”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 “胡萝卜很新鲜呢。 ”老人浑浊的声音
5、里又有了几分激动: “谢谢您了。 ”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 “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 ,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 ”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
6、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A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 ”老人 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 “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 ”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 “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 ”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B C 【小题 1】 “礼物 ”在文中是指 _等物品, 围绕这一 “礼物 ”,文章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
7、。 (2分 ) 【小题 2】 第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分 ) 【小题 3】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 A、 B、 C处的哪一处?归于 处 因为 。 (2分 ) 【小题 4】品析文中 a、 b两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面问题。 (2分 ) 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 “黯然 ”,这是因为 _ 。 b 处老人又很 “兴奋 ”,这是因为 _ _ _ _ 。 【小题 5】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句话的理解。 (2分 )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王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
8、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当有人问他图个啥时,他说: “当我从死神手中又打捞出一个生命时,我感到一种无比的快乐和惬意,这就是我图的。 ” 答案: 【小题 1】珍妮在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花。 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小题 1】 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 为下文写珍妮对老人的关爱作铺 垫。 【小题 1】 C 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 “骄艳的玫瑰 ”喻指人物内心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小题 1】 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 老人因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又为能给别
9、人送礼物而高兴。 【小题 1】围绕 “当你献出一份爱心时,你也可以拥有一份快乐和幸福 ”来谈理解。 【小题 1】试题分析:概括主要事件首先要提取以下关键信息: “人物: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事件:相互关爱 ”,联系原文,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润色,便可概括出选文的故事。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和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概括故事内容时,人物、事件、结果等这些信息都不能缺少,且语言要简练。 【小题 1】试题分析:第 1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珍妮与老人之间的关爱做好了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
10、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 点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了渲染气氛,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 【小题 1】试题分析: A处前写的是珍妮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放到了老人的门口。 B处 前写的是老人把淋了水的玫瑰送给珍妮。放在 C处最恰当,将这句话独立成段,作为全文的结尾,既承接了上文的内容,又点明了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位置的判断能力。 点评:一句话在文中到底该放在哪个位置,要根据上下句的内容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要做到内容衔接紧密,逻辑上承上启下。 【小题 1】试题分析: “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 ”,是因为老人有
11、围裙上的补丁想到珍妮生活也很贫苦,可能不会买他的菜,因此而情绪低落。 “ 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 ” 是因为老人意 外地收到了别人送的礼物而兴奋,而他又有礼物可以送给珍妮一家,所以特别高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点评:解答本题时,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题 1】试题分析:华益慰的事迹说明,他以挽救别人的生命为毕生的追求,并从中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快乐。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让大家明白了付出了给予了,自己也会有快乐。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12、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深入体会句子 的含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中的实例,领悟句子的内涵,从中获得自己的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题目。( 13分)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2010年 8月 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 ,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 ,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
13、势高差达 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 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 “手 ”。 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
14、来只发生过 2次,分别是 1973年 7月 12日的 57.2毫米暴雨和 1994年 8月 8日的 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 40分钟内突降 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 帮凶。 如果说强降雨是 “导火索 ”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 “火药 ”,而人类活动担当了 “催化剂 ”的角色。 20世纪 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 “陇上江南 ”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 67%锐减到 20%。森林
15、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 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 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 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 “火药 ”,自然一点就炸。 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
16、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小题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3分) ( 1) ( 2) ( 3) 【小题 2】第 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3分) 【小题 3】第 段 “它 往往 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一句中,划线的 “往往 ”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 3分) 【小题 4】第 段在结构上起着 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 2分) 【小题 5】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 2分) 答案: 【小题 1】( 1)地质条件;( 2)暴雨或强降雨;( 3)人类活
17、动或人为因素。 【小题 1】列数字 ( 1分)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 1分)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 的形成。( 1分) 【小题 1】往往,每每 ;时常的意思(解词 1分)说明泥石流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 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 【小题 1】过渡或承上启下 生动 【小题 1】略 【小题 1】试题分析:第 点由第 可总结得出,第 两点由第 、 段可总结得出,第 点由第 、 、 段可总结得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信息的总结、筛选能力。 点评:做这道题目时,要注意
18、抓住关键词句来总结。要善于筛选文中给出的信息,汲取自己需要的,加以总结。 【小 题 1】试题分析:第 段中划线句 “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 67%锐减到 20%”列举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森林覆盖率锐减的程度及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引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 1】试题分析: “往往 ”是 “时常、经常 ”的意思,说明泥石流大多数情况下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宿迁 华中 初二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