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类试卷]河北省专接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河北省专接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2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3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
2、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4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面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内容6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
3、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7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
4、升到理性认识(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8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9 “静者,动之静也 ”的观点是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0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观点11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12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5、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3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14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理论的观点15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16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 的观点,是属于( )(A)主
6、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7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18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19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7、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20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多项选择题21 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2 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
8、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23 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B)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24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
9、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25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6 2006 年 7 月 12 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中,以 12 秒 88 勇夺冠
10、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 13 年之久的 12秒 91 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 “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的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27 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28
1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29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30 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了“ 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
12、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三、论述题3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20 多年前,A 村的农民为生计所迫而冒险探索,进行大包干,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20 多年来,A 村的粮食产量增长了 20 多倍,人均收入从改革前的 20 多元增长到 2500 元。A 村人津津乐道,吃的是白面馍,住的是砖瓦房,认为改革已成功。10 多年来,A 村农业生产基本还是传统的一稻一麦的方式,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集体收入更是寥寥无几。材料 2:B 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80 年代中期,B 村适时调整该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使全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均收入达到 5200 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了全国闻名的亿元村、明星村。90 年代中期,B 村又以发展产业化经营和优化经济结构为新一轮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技进步,本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进入新世纪,又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工业竞争力,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31 A、B 两村 20 多年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请你谈谈对这一哲学道理的理解。32 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上述
14、哲学道理的?33 A、B 两村 20 多年变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什么哲学启示 ?33 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材料 1: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 2: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 3: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34 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35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2,指出材料 2 的错误。36 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3,
15、分析材料 3 的错误。河北省专接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是对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原理的考查。根据哲学一般原理,原因是事物发展链条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产生或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产生或引起的现象。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最基本的关系。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两点论内在
16、地包含着重点论;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则以同时承认非重点论为前提。【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不可能性则是指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实现的条件和根据,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故应选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胸中有成竹”的“竹”属于意识的东西,但其来源是存在于文与可住处周围的竹子,此典故体现的哲学原理是意识对客观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卷 河北省 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