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 7及答案与解析 一、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 2 古希腊哲学家毕 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
2、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追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 材料 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 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 “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 ”,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 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
3、料 1、材料 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 3、材料 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 4、材料 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 5同材料 1、材料 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 “天 ”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孔子的学生于夏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孟子一书载: “万幸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 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敦与之 ?曰天与之。 ” 材料 2 老于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 (意宇 )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4、 材料 3 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庄之以乱则凶。 ”“天下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请回答: (1)材料 1, 2、 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 (2)材料 1、 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 ? (3)材料 3的哲学观点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 3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指出: “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是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予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
5、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46页 上述论述在哲学上所体现的原理以及启示。 4 有人认为, “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有关原理评析此观点以及对待利益和理想的正确态度。 5 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 骑兵 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 “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 评析上述材料所体现
6、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6 下面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 材料 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摘自吕氏春秋 察今 材料 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摘自吕氏春秋 察今 材料 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平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
7、: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摘自淮南子 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 1刻舟求剑和材料 2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 ?其教训是什么 ? (2)材料 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 ?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 ?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 ? 7 下列为中国文化中深涵哲理的典故或成语: 材料 1 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 2 论衡中说:故夫河冰结 合,非一
8、日之寒。后人引申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材料 3 后汉书 丁鸿侍中说: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杜渐防萌亦作防微杜渐。 请回答: 这些典故所包含的哲理是什么 ?为什么 ?对我们在成才道路上有何指导意义 ? 8 材料 1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 “和为贵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 ”、 “爱无差 ”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会状态。 摘自 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 材料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
9、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摘自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材料 3 会议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回答: (1)用
10、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论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3)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9 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对认识 (知识 )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之;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材料 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 材料 3 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
11、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为的意思 ),是性伪之分也。 ” 材料 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 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 请回答: (1)材料 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 (2)材料 2、材料 3同材料 1的共同点是什么 ? (3)材料 2与材料 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 (4)材料 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 10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
12、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和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 3页 上述论述所体现的认识论原理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11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 上述两个论断在认识上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哪些启示 ? 12 有一种现点认为:追求现实物质生活
13、享受是唯物主义,而追求人生理想价值的实现是唯心主义。 试用所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评述并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现实物质 生活和人生理想价值。 13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建设和
1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2)分析科学发展观内容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与方法。 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的民本思想,强调要利民、裕民、惠民。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 (1)以人为本的深刻涵义。 (
15、2)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区别。 (3)以人为本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区别。 (4)以人为本同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本区别。 15 邓小平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 还是姓 社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判断 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 请回答: (1)“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16、 ? (2)“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 16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社全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国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请回答: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问时并存的依据。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7 材料 1 我们
17、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 “大锅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 “大锅饭 ”,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摘 自邓小平文选第 3卷 155页 材料 2 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这里指的不
18、是农民群众,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遭接受。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 3卷 155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为什么 “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 ”? (2)结合材料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原理分析 “拿事实来说话 ”的依据;当一些人对党的政策开始不理解时,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 (3)“拿事实来说话 ”这一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18 2008年 6月 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后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第二,
19、要勤奋刻苦学习。第三,要勇于艰苦创业。第四,要培养高尚品德。在谈到要勤奋刻苦学习时指出,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 长远看是青年素质的竞争。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竞相涌流的形势下,当代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和紧迫。广大青年一定要在学习上下更大的力气,只争朝夕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打牢知识基础,培养严谨学风,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知识;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韵本领,把 “读万卷书 ”与“行万里路 ”结合起来
20、,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 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咸为既学识 广博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请回答: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联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论述当代青年学习的重要性。 (2)“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的认识论含义、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你认为学习有哪些途径。 19 材料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
21、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 材料 2 党中央决定,从 2008年 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形势下, 9月 9日,中央召开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在
22、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 请回答: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或认识发展规律原理 )论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据。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论述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20 材料 1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3月 14日, “藏独 ”势力策动西藏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紧接着,北 京奥运会火炬在西方几国传递过程中遭遇暴力冲击和破坏; 5月 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级特大地震,数万生灵罹难。但是,多难兴邦,我们都取得
23、了战胜天灾人祸的胜利。更为可喜的是,北京在 8月举办的第 29届奥运会和 9月举办的残奥会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材料 2 “多难兴邦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 昭公四年。原文是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这句话是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对灾难的影响作出的判断,说明一个国家多灾多难,或能拓展疆土,而无难无虞,或可丧失国邦。 材料 3 恩格斯 1893年 10月 10日给俄国友人尼 丹尼尔逊复信中指出: “向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卷,人民日报出版杜 1974年版,第 49页
24、) 请回答: 运用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我们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和取得奥运会和残奥会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和重要意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 7答案与解析 一、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 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正确答案】 (1)材料 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 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 3、材料 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 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 章节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