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 6及答案与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 2分,共 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 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 ( B)哲学的任务只在改造世界 ( C)哲学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更要改造世界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说明 (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和
2、被反映的关系 (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途径 ( D)不仅客体决定认识,而且主体 (包括主观 )也制约、规范认识 3 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 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 (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4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页不单独 是自然界本身。 ”这一论断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 B)自然界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 C)认识是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 D)自然界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5 辩证
3、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 A)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 B)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这一著名论断体现了 ( A)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来源 ( B)理论可以和应该走在实践的 前头,成为实践的先导 ( C)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指明实践的正确方向 ( D)科学理论可以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7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和行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 ( A)行先于知,由行
4、致知 ( B)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 C)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 D)知行并进,相知为用 8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缺点是 ( A)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认识 ( B)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 C)不了解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作用 ( D)不了解客体是主体的改造对象 9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 A)反映论 ( B)可知论 ( C)经验论 ( D)实践论 10 牛顿说: “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表明 ( A)认识来源于巨人 ( B)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 C)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11
5、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A)是由认识的任务决定的 ( B)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 ( C)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 D) 是认识过程的质变和深化 12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向 (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 C)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3 社会调查是认识社会现象的重要途径,其性质和意义在于 ( A)通过它可获得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 B)通过它可获得许多间接经验 ( C)通过它可直接获得系统的理性认识, ( D)它本身是最基本的社会
6、实践活动 14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 导致 ( A)唯理论 ( B)诡辩论 ( C)经验论 ( D)反映论 15 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想象等非理性因素是 ( A)非认识、非逻辑因素 ( B)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 ( C)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D)受到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16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A)理论要服务于实践 ( B)理论要指导实践 ( 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D)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17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 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
7、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个论断揭示了 (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 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 承认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就是承认 ( A)正确认识含有错误的部分 ( B)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 C)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 D)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 19 承认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就是承认 ( A)真理的客观性 ( B) 世界的可知性 ( C)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 D)真理的主观性 2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 ( A)人的能动活动 ( B)人的
8、创造性活动: ( C)把认识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中介 ( D)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21 人的认识之所以具有反复性,是由于 ( A)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 B)受主体精神状态的限制 ( C)受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 D)受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22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说明 ( A)争论 不能证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 B)理论、思想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D)靠争论来证明思维的真理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23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是 ( A)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 ( B)犯了类似
9、唯理论的错误 ( C)一种主观主义 ( D)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4 任何真理都 ( A)具有客观性 ( B)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 C)同谬误有根本区别 ( D)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25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 ( B)真理的内容和它所反映的客体是相符合相一致的 ( C)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 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 ( 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26 “真理是具体的 ”是指 ( A)真理的条件性 ( B)真理的全面性 ( C)真理的历史性 ( D)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27 哲学上的 “价值 ”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0、价值的特性有 ( A)客观性 ( B)主体性 ( C)社会历史性 ( D)多维性或多样性 28 毛泽东说: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句话的 含义说明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 ( B)实践是发展真理的根本动力 ( C)任何实践都包含着真理 ( D)任何实践都能发现真理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艾互相适用 ( D)真理与价值检验标
11、准都是实践 30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割裂主观和 客观的关系 ( B)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 C)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D)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31 马克思在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段话表明 ( A)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 建筑
12、构成 ( B)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C)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的意志无关 32 马克思在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 ( A)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B)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 ( C)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取代以往的社会制度,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 ( D)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与人的活
13、动无关的自发过程 33 马克思在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表明 ( A)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B)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革命的总根源 ( C)旧的生产关系的灭亡和 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 D)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发过程 34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实践是 ( A)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14、( B)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C)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D)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决定力量 35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依据是 ( A)整个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 ( B)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 C)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构成的生态系统 ( D)人类对自然界的欲望是有限的 36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A)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 B)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 C)是判断一切政党的试金石 ( D)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7 “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 ( A)把社会关系
15、归结为生产关系 ( B)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水平 ( C)生产力是每一代人既得的物质力量 ( D)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有机体 ( A)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 机体 ( B)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 C)是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机体 ( D)再生产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现了 ( A)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 B)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
16、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 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 (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的完整性、全 面性 40 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的概念是指人特有的相互交往关系的一种存在形式和活动方式,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现有 (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B)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与改善 ( C)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 D)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41 以下属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是 ( A)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 ( B)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 ( C)创造历史的个人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 (
17、 D)社会发展结果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 的 42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 A)是交往理论的具体运用 ( B)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 ( C)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 D)对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3 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要求人们 ( A)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B)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 C)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发现和利用社会规律 ( D)在改造社会中改造社会规律和驾驭社会规律 44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 的客观结果 (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 章节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