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高三10月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高三10月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高三10月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高三 10月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D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的材料选自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根据所学,前半句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之前的分封制度,后半句指的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实际上说明的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
2、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该电文中的 “九二会谈 ”( ) A是 “一国两制 ”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 法的制定 C达成了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共识 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 “三通 ”的实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 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 “一个中国 ”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其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现代中
3、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有人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耳目一新的。上述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关键是 “长时期的和平 ”即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地区的冲突仍然存在。 A项与材料核心不符, B、 D两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
4、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 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有利于缓和和欧洲紧张局势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A 项不符合 1970 年前后的史实, CD 两项观点是错误的,题干中联邦德国的外交活动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两个国家又都是欧洲国家,分属两大阵营,两国关系的缓和由此有助于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
5、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核心观点认为外交关系不以意识形态为转移。新中国建立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采取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所以 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思想,排除含 的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961年 9月,南斯拉
6、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 “艰苦的道路 ”就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边外交 D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注意时间是 1961年,地点是南斯拉夫, ABC 均不符合上述信息。与 “结盟 ”不同的 “艰苦的道路 ”应是不结盟运动,故答案:为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1954年 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时表示: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
7、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 ”缅甸消除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 “一边倒 ”政策 B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 C倡导多边外交新模式 D提出 “和平共处 ”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 ”可知是中缅关系。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缓 解东南亚等国家对中国的偏见。 A不对,中缅关系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C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D是在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 考点:现代
8、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俗语云: 百年田地转三家 ,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 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 .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可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的特点,故答案:为 C项。 AD项说的是与市场或者外界联系较少; B项说的是固守传统劳动方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的特点 历书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
9、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农谚: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材料中“清明 ”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答案: C 试题分析:寒食节的是在冬至后一 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由此判断, “清明 ”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的特点 叶茵田父吟诗说: “未晓催
10、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即可说明当时的赋税、债务繁重,民众困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北宋东京 “通晓不绝 ”的夜市和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的瓦子 (文娱场所 )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11、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 “通宵 ”“不觉抵暮 ”,可以判定夜市和瓦子的经营已经没有时间限定。材料没有讲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围,排除 B,瓦子没有涉及经营者的问题,排除 C,坊是居民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祖宗 D不纳租税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古代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认为商业属于末业,商人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商人也读书(儒商),注重家庭观念、,而且还缴纳重税(抑商的表现)。
12、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1979年 10月,邓小平曾说: “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 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B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C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这可以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辟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
13、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仍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CD的说法均是正确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 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 “铲除君主专制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 ”“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分别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 “依法治国 ” C辛亥革命
14、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D辛亥革命 1954年宪法 “依法治国 ”被载人宪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1954年宪法规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依法治国 ”被载人宪法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政治建设 唐代以三省首长 “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 (指三省首长 )职,而假以他名。 ”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在于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牵制了君主权力 C使三省首长职责模糊 D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目中文言文的大意是三省的长官地位较高,不轻易给别
15、人权力,所以皇帝为了牵制他们,就任命了其他官员进行牵制,只是用了其他官名而已。增加官员,互相掣肘,根本上加强了君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如果美国不能建立一个由统一中央政府代表的统一民族国家,而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 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A争取民族独立 B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C维护各州权力 D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 如果美国不能建立一个由统一中央政府代表的统一民族国家 .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
16、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实际上说明的的是美国建国初的邦联制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不利于维护美国的整体利益,即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1875年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从此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这反映出的重要原则是 A民主主 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波折的过程。 1875年宪法规定 “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堵塞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实际上是在维护艰难建立起来的共和制度。 考点:欧美代议
17、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宪法 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 “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美国中学生可以了解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共产党宣言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由此, 说法正确。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8、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 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 ”材料反映的革命事件 A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得胜利 C导致苏俄退出了世界大战 D遭到临时政府武力镇压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材料指的是 “二月革命 ”。 1917年 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二月革命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东省 潍坊市 诸城 中高 10 月段测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