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浙江省湖州市环渚学校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浙江省湖州市环渚学校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浙江省湖州市环渚学校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浙江省湖州市环渚学校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分) 共和国走过了整整 60年的辉 ( hung)历程。 60年间,滚滚长江,滔滔黄河,聆听了祖国 ( ng)然奋进的脚步声;莽莽昆仑,巍巍长城,见 ( zhng)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神州飞船的优美轨迹,演绎出祖国日益上升的尊严;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透露出伟大民族复兴的曙光 答案:煌 昂 证 试题分析: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辉 ( hung) 辉煌, “煌 ”不能误写成 “皇、凰、惶 ”; ( ng)然 昂然, “昂 ”不能误写成 “盎、 n”; 见 ( zhng
2、) 见证, “证 ”不能误写成 “正、征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以及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点评: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懂这段文字,体会文段中的情感,然后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做题时要注意一些形近字和同音字即可。 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志。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教训惨痛。浙江省文明办和有关部门于近日发起 “我家斑马线 ”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小题 1】活动一:探究下列 材料,简要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 1:据报道, 2006年 1月至 10月,浙江省有近 20人在过斑马线时遭遇车祸死亡, 100多人受伤。南方某小城 2008年上半年有 8位行人在斑马线
3、上被车撞死。 材料 2:浙江日报记者现场观察发现:约 30 %人车辆距斑马线很近时才减速让行,约 40 的车辆由于行人已先让开而快速通过斑马线,约 30%的车辆强行从斑马线上的人缝中穿过。 材料 3:来自广州的调查结果表明,约 20%的行人认为,斑马线上就该车让行人,不管前方是红灯还是绿灯;约 50 %的行人认为,走在斑马线上,就安全了,怎么走都可以。 探究发现: 【小题 2】活动二:下面有三条减少斑马线事故的建议,你最认同哪一条?请简述理由。 建议一: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 建议二: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建议三:科学合理地设置斑马线。 观点理由: 【小题 3】活动三:请你仿照风景垃圾桶上的
4、宣传语,以斑马线的口吻写一句温馨提示,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 【示例】垃圾桶上的宣传语: 你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份爱心! 环境卫生 100分 =99个垃圾桶 +您准确无误的 1投! 温馨提示: 答案: 【小题 1】探究发现:如: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这 与不少司机缺乏斑马线让行意识和部分行人走斑马线时安全意识淡薄有关。 【小题 2】观点理由:认同建议一:理由如: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让他吸取教训,加深对交通法规的认识。认同建议二,理由如: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能使人们处处替他人着想;人人礼让,安全通行。认同建议三,理由如:有的斑马线设在道路急弯处,位置不佳;有些地方道路
5、很宽,但斑马线中间没有设置暂停区域,这些情况会引发交通事故,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斑马线 【小题 3】温馨提示:例:你让的是一点时间,得到的是一份幸福! 我用深情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你的行为:减速、慢行、让停 左看看,右看看,安全行走我喜欢! 我喜欢你在绿灯的引导下轻轻走过! (以斑马线的口吻表达,内容符合交通规则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由材料 1得知: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屡发;由材料 2得知:司机缺乏斑马线让行意识;由材料 3得知:部分行人走斑马线时安全意识淡薄。综合三则材料会发现:公民不守交通规则、开车违规是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的主要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
6、:这类题目可遵循这样的思路:把握思路 分层提要 综合归纳 组合信息。 【小题 2】试题分析:这类开放性的题目,学生要选择自己好组织语言的一条建议进行阐述。认同建议一,理由如:因为开车不守规则是大问题,行人乱走也是大问题都要处罚,以规范化斑马线;认同建议二,理由如:司机或行人能否主动遵守交通法规,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努力提高公民道德修养,能使人们处处替他人着想,互相礼让,安全通行;认同建议三,理由如:设置斑马线的道路,如中间没有设置暂停区域,就不宜过宽;另外,斑马线的位置不能设在道路急弯处,否则会引发交通事故。所以要想避免交通事故,就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斑马线。 考点:本题考查学 生根据观点阐述理
7、由的能力。 点评:这类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明确,理由设计合情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 3】试题分析:仿写句子时,以 “斑马线的口吻,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 意安全 ”为话题,以 “例句 ”为示范,基本格式一致即可。例如:你要过的是人行道,别让 别人走不归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例造句的能力。 点评:仿写要看示例,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题干要求,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 选择题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他的那双大头皮鞋真是 “空前绝后 ” 前面露出脚趾头,后面露出脚后
8、跟。 C据调查,读过红岩和铁道游击队的学生寥寥无几,红色经典读物大受冷落。 D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 答案: D 试题分析: D项是一句陈述句,把问号改为句号即可。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 “谁 ”“什么 ”“怎么 ”“多少 ”等等,它们在全句中仅是充当一个成分,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末尾不用问号。即如果含疑问词的主谓短语做主语或宾语往往是没有疑问的(口诀: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点评:解答标点符号试题,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弄清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标点符号有许多种特殊用法,比如
9、“法律条文 ”必须要用书名号,倒装疑问句的问号必须放在句末,在并列词语后有语气词用逗号等,需要我们在平时 学习时注意积累并加以运用。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关爱,让人的心灵变得高尚。关爱 了生命原野的厚度, 了灵魂海拔的高度, 了幸福人生的广度。 扩展 增加 提升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语段是一组有关 “关爱 ”的语句。根据语境 “厚度 ”只能与 “增加 ”相配; “高度 ”只能与 “提升 ”相配; “广度 ”只能与 “扩展 ”相配。因此,答案:就应是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语感及语句搭配照应的把握能力。 点评:整体把握语段内容
10、,注意句中的标志性词语,做好正确的搭配注意搭配时先找容易的、明显的、把握大的选择出来填上,然后再做其它搭配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科学家认为 “甲型 H1N1流感 ”相对温和。尽管世卫组织 29日提高了 “甲型H1N1流感 ”疫情警戒级别,而且卫生管员也证实美国出现了首例 “甲型 H1N1流感 ”死亡病例,但研究病毒的科学家们却渐渐达成共识,认为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 事实上,上月底首先在加州圣迭戈和墨西哥南部出现的 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 接触传播,其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众所周知,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
11、种可能在任何时候突变,成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但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爆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田纳西州流感病毒学专家理查德 维比说: “这种病毒与 1918年的致命性病毒完全没法相比。 ”1918年暴发的流感造成全球大约 5000万人死亡。 目前的 “甲型 H1N1流感 ”病毒首次被查出时,它与 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这一点是不祥之兆。它们都是在春天流感 季节的末尾出现,两者似乎都是重点袭击年轻人和健康人,而不是老年人和婴幼儿,而且它们都是 H1N1变种,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两个关键的蛋白类型,这两个蛋白类型主要决定着病毒的传
12、染力和扩散力。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周一上午公布了加州和德克萨斯州病人身上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立即开始下载那些信息。他们把病人身上的病毒( 1918年的病毒和禽流感病毒 H5N1D等)进行对比,之后发表了令人欣慰的消息。 纽约西纳山医疗中心微生物学家彼得 帕勒斯说: “这种病毒缺少某些特征 ”。尤其突出的是,这种病毒缺少 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 佐治亚大学流感专家拉尔夫 特里普说,对这种病毒蛋白类型的初步分析表明,经历过 1957年那场流感的人可能对这种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 1957年的那场流感疫情造成全球约 200万人死亡。 这或
13、许可以解释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上这种病毒的原因。迄今,墨西哥的“甲型 H1N1流感 ”疫情最为严重。 (选自参考消息 2009年 5月) 【小题 1】科学家提出 “甲型 H1N1流感 ”相对温和的依据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2分)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墨西哥南部出现的 H1N1病毒变种的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B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随时突变,变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 C “甲型 H1N1流感 ”病毒首次被查出时,人们认为它与 1918年的流感病毒完全相同。 D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 “甲型 H1N1流感 ”病毒的
14、原因可能是对这种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小题 3】在第 和第 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一种方法来解释 “甲型 H1N1流感 ”的特征?你觉得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4】阅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分) 材料一:四川省新闻办公室 2009年 5月 17日下午宣布:与我国内地首例 “甲型H1N1流感 ”患者包某某接触的最后一批人员解除医学观察,患者包某某也同时治愈出院。(钱江晚报) 材料二: 2009年 5月 17日,北京确诊一例 “甲型 H1N1流感 ”病例,这是我国内地第三例输入性确诊病例。患者为女性, 18岁,北京人。 5月 11日 13时 50分乘坐美国
15、大陆航空公司 C089航班到达北京。北京市卫生部门及时开展了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工作,全部密切接触者均已查明并进行了医学观察,未发 现不适症状。(人民日报) 答案: 【小题 1】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那些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或 “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 ”或 “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或 “目前的疫情爆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 2分) 【小题 2】【 C 】( 2分) 【小题 3】方法:作比较(比较说明、对比)作用:准确地说明甲型 H1N1流感与 1918 年的流行病毒相似点与不同点。
16、(不同点:致命性强弱不同;相似点:流行季节、重点袭击对象、病毒类 型相似。)( 3分。方法 1分,作用 2分,相似点和不同点仅写一点得 1分。) 【小题 4】 对于 “甲型 H1N1 流感 ”不必恐慌,因为 “甲型 H1N1 流感 ”比较温和。材料一印证 “甲型 H1N1流感 ”是可以治愈的,疫情是可以控制的。 因为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所以只要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已有防止流感疫情的成功经验,对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工作、医学观察工作做得很到位。( 3分。答对一个得 2分,答对两个得 3分。仅结合材料一、二而未结合上文得 2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17、【小题 1】试题分 析:用文中的话回答降低了学生答题的难度, .“相对温和 ”这是科学家把 “甲型 H1N1流感 ”和其他流感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只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种结论性的语句即可。如:第 段中 “这种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 ”;第 段中 “其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第 中 “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第 段中 “ 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的能力。 点评:这类提取信息类题 目一定注意,不要脱离原文,要到相应语段去
18、寻找需要的答案:,做到找细找全,切题拟答。 【小题 2】试题分析:选文第 段开头说 “目前的 甲型 H1N1流感 病毒首次被查出时,它与 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这一点似乎是不祥之兆 ”, “相似 ”并非 “完全相同 ”,说明文语言不能差一个字 ,准确性是其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所以 C项错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细读阅读文本,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再分析四个备选项,确定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小题 3】试题分析:选文第 段和第 段中,作者把 “甲型 H1N1流感 ”与“1918 年的致命性病毒 ”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它们流行季节、重点袭击对
19、象、病毒类型相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作比较准确地说明甲型 H1N1流感与 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点与不同点。(不同点:致命性强弱性不同;相似点:流行季节、重点袭击对象、病毒类型相似)从而说明 “甲型 H1N1流感 ”相对温和的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 及作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
20、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 4】试题分析:选文第 段开头就从科学的角度说 “甲型 H1N1流感 ”相对温和,文中又引用多位专家的分析,说明对于 “甲型 H1N1流感 ”不必恐慌,因为 “甲型 H1N1流感 ”比较温和,只要科学治疗,是可以治愈的,疫情是可以控制的。材料一就很 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选文 两段说 “在加州圣迭戈和墨西哥南部出现的 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 ”,虽然 “ 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 ”,但 “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暴发其最坏
21、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怎样才能避免?根据 “甲型 H1N1流感 ”传播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有效控制,材料二就说明了这一点。材料二信息:墨西哥南部出现的 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我国采用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材料链接,类比探究的能力。 点评:这是材料链接,类比探究题 ,现在广泛运用于中考的各个学科之中。探究题是通过相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得出某个结论。它是对考生思维的最高级别的要求。首先要读懂各段文字,找出关键东西;其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进行归纳,找出共性。这也要求考生
22、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要找准阅读的切入口,综合的出发点,其要求比较高。 现代文阅读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 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 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 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
23、留比例均小于 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 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 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 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 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浙江省 湖州市 学校 九年级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