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北保定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3届河北保定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北保定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河北保定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 ”这体现了 A荀子的 “人定胜天 ”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 “兼爱、非攻 ”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 ”说明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矛盾双方相生相克的辩证法思想,这符合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特征,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思想内涵与材料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
2、思路是,先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在大体明白材料的主要涵义的情形之下,在联系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进行仔细对照比较即可快速找出答案:。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 尼克松在回顾 1972年访华时说: “我知道, 1954年在 时福斯特 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 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意味着美国彻底放弃了遏制中国政策
3、B省略部分应是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对 20世纪 70年代的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D尼克松否定了福斯特 杜勒斯的对华态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说明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当时世界和中国有巨大的影响, C项最符合题意, 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万隆会议于 1955年召开, 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中美建交 点评:中美建交深受二战后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 ,而当时美苏争霸中 ,美国处于
4、劣势 ,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屯兵于东北造成威胁,也要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缓和、乃至建交,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愿望和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同时中国恢复了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马丁 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马丁 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义 C马丁 路德只是主张
5、简化宗教仪式,不反对信仰圣经 D宗教神权、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马丁 路德 主张 “因信称义 ”即信仰即可得救,同时坚持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会的敛财行为,所以答案:选 C, A项说法错误,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B D两项项说法错误,马丁 路德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考点: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点评: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 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建立本
6、民族教会。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美国 1787年宪法第 3条 第 3款规定: “国会有权宣布对于叛国罪的惩处,但叛国罪犯公民权的剥夺,不得影响其继承人的权益,除剥夺公民权利终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 B宪法不注意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C美国公民的财产权可因叛国罪而被没收 D宪法内容体现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除剥夺公民权利终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 ”强调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特点, D项说法最符合题意, 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或与题意主旨相反。 考点:美
7、国 1787年宪法 点评:美国 1787年宪法是美国联邦共和政体建立的标志。高考对此问题的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联邦宪法的内容; 联邦宪法确立的几项重大原则; 联邦宪法的影响,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 ”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8、的能力,材料中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 ”说明了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容易造成多数对少数的集体暴政,答案:选 A, B项材料无法体现, C项说法错误, D项与题意主旨相反。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点评:高考中涉及对古希腊民主政治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与民主政治形成的关系;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 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希腊民主政治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古希腊民主政治局限性,本题的考查角度是 。 下表为 19782006 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
9、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 100 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 市场调节价 1978 97 3 1985 47 19 34 1990 30 25 45 2006 4 63 95 37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数据中可明显看出 19782006 年中国社会商品价格国家定价商品比重急剧下降,而商品的市场调节价格快速上升,它已占据了中国商品价格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尤其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
10、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军观摩组成员谢伟思说道: “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 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共进
11、行经济合作。 ”这表明 A毛泽东考虑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毛泽东意识到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毛泽东希望中国能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毛泽东表达了战后中共和美国进行经济合作的设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希望美国能和中共进行经济合作。 ”说明了毛泽东主张抗战胜利后希望与美国合作推动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A项说法不够准确,毛泽东主张战后发展经济并非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 B 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完全吻合, C项说法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44年不符合。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材料说明了
1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即准确把握中国的实际。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化和发展,而邓小平则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 ”这里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主要表现在 A提出三民主义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提出三大政策 D领导护法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13、的能力,材料中毛泽东评价了孙中山具有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提出要向俄国学习,提出了提出三大政策, 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是旧三民主义理论所包含的内容,与新三民主义理论相比具有滞后性。 考点:新旧三民主义 点评: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未停止革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仍在进行,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就是其最鲜明的典型代表,但从革命的性质来看他们同属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他们五四运动之后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很大差别。 林则徐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
14、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 炮,是技不熟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 A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非常深刻 C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 D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 是器不良也 是技不熟也 ”直接说明了林则徐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答案:选 D, A C两项表述正确符合林则徐的主张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林则徐并未能认识清楚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是由于国力落后和政治军事腐败所致。 考点:
15、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历史潮流 点评: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林则徐和魏源则处于向西方学习的起点,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近代化拉开了帷幕,这可能要比地主阶级直接向西方学习军事的直接作用要大,本题即是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 ,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从材料可以得出 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
16、朝的政治制度 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趋势 C明朝的内阁和汉唐的宰相都有决策权 D中书省和内阁均影响了皇权的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明代内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起初明太祖延续了元代政治设置了中书省后将其废除,A项说法错误,明成祖之后内阁正式形成且权力不断扩大,但内阁始终是皇权的侍从,秘书机构而无决策权,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C D两项说法错误不 符合内阁史实, B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
17、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代内阁设立的背景和目的; 内阁的性质; 中西内阁制度的差异。 王阳明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 其出于孔子者乎! ”下列与该思想一致的是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D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的大
18、体含义是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所以结合备选项中材料含义与此相符的只有 C项, A B两项表达了对孔子的极高赞美之词, D项强调敬天尊孔。 考点: 陆王心学 点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下面的史料应有两处句号,读材料判断句号应该处
19、于的位置是 汉书 主父偃传中,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地 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 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行文特点可以判定 两项前后句意不同,表达了完整的含义,因此应该加句号, 出不能停顿故不加句读, 处前后句意承接应该加逗号,所以答案:选 A。 考点:文史常识 句读 点评:句读是对古文解读的一种基本能力,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解题中完全可采用语文对古文的解题方法。近年来,高考对学生基本史学能力的考查已经多样
20、化,多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 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 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 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 综合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有:捷克斯洛伐克将 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 1938年 10月 1日 -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 孙红旗在苏联与绥靖政策中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
21、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 材料二 王芝在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中论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波兰选举报发表文章,谴责了 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 “不道德 ”,但表示苏联 “当时别无选择 ”。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分析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6分)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分) 答案:( 1)目的:祸水东引让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 2分) 原因:慕尼黑协定签订后
22、,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 2分)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 2分) ( 2)利:使苏联获得了暂时的和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为后来取得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 分) 弊:牺牲了小国利益,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4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是祸水东引让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而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两份条约都是绥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北保定 第一 学期 期末 调研 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