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县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县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县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甘谷县甘谷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从程度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中国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与小农经济有关,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实行民主政治,主要与工商业发达有关,因此选 D。 考点:东西方古代政治 点评: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
2、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原因是 ”“目的 ”“是为了 ”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主观原因 ”等;另一种 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结果 ”等。 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有( ) 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受到幕府统治的阻碍 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 武士阶层不满幕府的统治 英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都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
3、危机的表现, 表述错误,首先打开了日本大门的不是英国而是美国,因此选 B.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 1、政治:倒幕运动的成功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3、阶级关系:人民贫困,进行反抗斗争;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满政治上无权地位;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 3、外部原因:西方列强侵入日本,统治危机加深。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 “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 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 ”下列对这
4、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 重视商业的发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展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不论大小诸侯都要尊敬富商,以期能向他们借钱以维持生计。说明日本的商业资本发展程度很高,商人的地位上升,因此选 C。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前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改革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 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
5、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 “废藩置县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 “殖产兴业 ” D “文明开化 ”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分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因此选 B。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 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
6、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明治政府还派出了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说明日本政府认识到政府不应干预过多,要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选 D。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
7、: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先是突出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 “西服 ” “酒吧 ”“西洋歌剧 ”代表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和服 ”“茶室 ”“能剧和歌舞伎 ”代表日本的传统文化,因此选 C。 考点:明治
8、维新 点评:不论对待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怕,不能绝对否定或肯定。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两者的相同点是:时代相同:都发生在 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都深受工业文明潮流的影响。 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二者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选 A。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之处: 所处时代:都发生在19世纪 6
9、0年代。 国内背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方式: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 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客观效果: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2)不同之处: 面临的国际环境: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 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 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
10、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俄 国改革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19041905 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 “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 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 制 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表述不妥,俄国经过 1861 年改革已经废除了农奴制; 说法错误,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关,根据题干信息 “专制立宪,得失皎然 ”可知 A正确。 考
11、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 (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19世纪末,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四项都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
12、因 ,但是根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的规律, A为最主要原因。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 点评: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 “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 ”, “近世万国 ”目睹其祸,纷纷 “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13、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 主张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近世万国 ”目睹其祸 纷纷 “行立宪之政 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可知康有为论证革命的残酷性 意在建议光绪帝坚定变法的决心。因此选 B。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从手段和形式来看:康有为等人领导变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 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 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
14、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 “断发易服 ”,采用汉人装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 “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 ”说明康有为提出了 “断发易服 ”的主张,改变中国的落后习俗,以便与时代接轨,因此选 B.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 “一标多本 ”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
15、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 “能力立意 ”为主。 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 A设立议院 B发展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政府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 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因此选 A。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中国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国社会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
16、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败具有必然性,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答案: D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变法的失败,未能实现这些主张和目标。然而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选 D。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程度型选择题也叫最佳选择题,其结构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其备选项的内容一
17、般不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含有合理的因素,解题时要区分 “程度 ”之间的差异。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 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答案: B 试题分析: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失败。 “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考试,与材料不符; “预备立宪 ”属于政治领域改革。因此选 B 。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由于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
18、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自武帝立 “五经 ”博士,开弟子员 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 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 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 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 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
19、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 美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 “华夏中心 ”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 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 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
20、 2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6分 )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 “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分) 答案: (1)意图: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 2分) (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 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6分) (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基础。( 2分) (4)含义:思想启蒙。( 1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分) 被称为 “解放者 ”的 亚历山
21、大二世被暗杀表明( ) 改革遇到很大阻力 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 “解放者 ” 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艰巨性, 不妥,因为农奴制改革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表述错误,因此选 D。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
22、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 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 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
23、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 都正确,答案:选 A。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商鞅在秦国变法, “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甘肃省 甘谷县 甘谷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