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卷(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居住在两岸的是骨肉同胞。 “同胞 ”这个理念在中华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所谓 拔出萝卜带出泥 ,同胞之间、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 B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上,韩国演员安圣基和中国演员汤唯 相濡以沫 ,一同担任主持人,成为电影节期间的一大热门话题。 C伊拉克政府曾几次计划减少巴格达市区检查站和隔离墙的数量,但是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总是 如期而至 ,该项计划被迫取消。 D领导干部工作应该做到 一诺千金 ,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出成绩来,对造
2、福百姓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更容不得 “忽悠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感情色彩不当,拔出萝卜带出泥,为贬义词,一、比喻事情办得不圆满,引起别的麻烦。二、贬义,常用来比喻调查先落网的案犯,引出另外的案犯的暴露。 B项对象不对。相濡以沫,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C项,不合语境,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 D项,一诺千金,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考点: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 E级。 点评:要正确使用成语,需理解成语的含义,包括成语的感情色彩、或适用范围与对象、语法功能、成语出处等相关内
3、容。在复习成语时,最好将成语分成这几个方面去识记,并且在练习后的整理中不断地丰富这些成语。解答题目时,要吃透语句以及成语两个方面的含义。 依次填入下面带编号的文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妈妈说: “这是我们门口庭抓的泥土和家里的水。你没听说旅行如果会生病,就是因为水 士不服,带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 妈妈还告诉我, , , 。 ,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 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此后,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 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
4、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 这是我们闽南人的传统 因为故乡水土的保佑才使先人在蛮荒之地,垦出富庶之乡 祖先从唐山过台湾时,人人都带着一些故乡的泥土,一点随身携带、一点放在祖厅、一点撒在田里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段中的语段衔接,因此,要首先关注语段前后的语言环境。然后再关注所给句子的特点,特别是句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 句中的“这 ”,要知道其指代的内容, “这 ”指代横线前的句子, 句应排在首,答案:就排除了 BD,应在 AC 中选。再如 句中的 “此后 ”、 句中的 “有时候 ”、 句中的 “因为 ”等,可例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5、 点评: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出题者也经常利用这点设置问题,解答此类题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把握语句间的前后联系,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肢。另外,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问题,后句便要作出正确的回答。如果答非所问或者一概否定,一概肯定,都会造成语句不连贯。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国务院颁布新的房地产政策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B由于通货膨胀,低 效率的资金运转、屡见报端的贪腐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资金不足,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无力支付
6、庞大的养老金。 C苹果手机的销量最近开始下降,以前每天能卖上百台,现在只卖出两三台,有消息说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央视 “3 15”曝光所造成的。 D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多年的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语序不当,把 “虽然 ”放在 “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 ”前; B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 “由于 ”或 “使得 ”; C项句式杂糅, “主要原因 ”“是因为 所造成的 ”不能混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
7、语,是辨析病句的一条有效途径。句首出现了介词,就要看句子是否缺少主语,如 A句,句中出现的关联词语,首先考虑关联词的位置对不对,其次考虑逻辑关系; B句,句首出现了介词 “由于 ”,就要看句子是否缺少主语。主句有了谓语动词,就要找主句的宾语,如果主句又出现的谓语动词,那就是句子杂糅,如 C句。句中的这些标志性的词语还有关联词、禁忌词、两面词、数量词等。 现代文阅读 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 孔德立 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既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又是排拒与融合其他学说的结晶。墨子 “非儒 ”与孟子 “辟墨 ”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
8、新路径。 孟子 “学于子思之门人 ”,是孔子、曾子、子思这一系早期儒家谱系的传人。孟子时代,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面对咄咄逼人的墨家,孟子以 “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的 “浩然之气 ”,毅然起而 “辟墨 ”。 “仁爱 ”与 “兼爱 ”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要击退墨家的进攻, 必须彻底揭露兼爱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墨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说。当孟子批评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 “若保赤子 ”为借口,辩解说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亦为儒家所赞同。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反击,
9、他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感。这种特定的情感体验由血缘关系决定,而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依靠推论方式获得。但墨家既承认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之爱,又认为这种爱可以用语言与推论方式施于他 人。墨子津津乐道的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的兼爱精神,实际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孟子认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之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在仁爱与兼爱问题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因此,孟子才尖锐地批判墨家的 兼爱 ”学说是使人成为无异于 “禽兽 ”的 “无父 ”之学。 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 “
10、禽兽 ”,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在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性 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的一面,很容易忽略墨学对孟子的影响。简帛五行篇出土后,我们从子思五行说中发现了性善论的直接来源。但是,子思与孟子对 “仁、义、礼、智 ”的论述尚有一定距离。子思的仁、义、礼、智既重外在之行,又重内心之德,德行并重。而孟子已经把仁、义、礼、智完全转化为内心之德、人性之善。子思并没有把人性与善画等号,而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 “非人 ”。可见,善性已经成为做人的必然条件
11、。那么,孟子性善论的至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考虑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不难发现,墨子对 “天 ”与 “善 ”的论述正被孟子悄然吸收了。墨子书中 “天民 ”一词出现 2次,孟子书中出现了 3次。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词却不见于其他早期儒墨两家著作。墨子把至善之天与民连接以来,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 “爱人利人以得福 ”,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墨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贼 ”的主张,从 “农与工肆 ”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举措。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在风起
12、云涌的墨家 “革命 ”之后,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孟子 “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 ”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 “行天下大义 ”的影响。墨子 “非乐 ”,孟子则劝导统治者 “与民同乐 ”,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化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选自光明日报 2012年 3月 26日,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墨家影响力十分巨大,以至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 B面对墨家强 大的势力,孟子作为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自觉担负起与
13、墨家争鸣以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使命。 C “兼爱 ”属于墨家的核心思想,与儒家 “仁爱 ”说相比,虽然都有 “爱 ”,但是两种学说却风马牛不相及。 D孟子挞伐墨家,是很善于选择突破口的,如他抓住墨家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来攻击墨家自身的理论缺陷。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孟子的攻伐,夷之运用求同思维方法用自认为是儒墨公认的主张来为自己辩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B孟子认为,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不是从物质财富的多寡层面上讲的 ,而是从子女对父母的真情方面而言的。 C儒家认为子女对父母的真爱情感体验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由推论的方式获得
14、。 D儒家认为墨家的 “兼爱 ”思想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庸俗化了,容易模糊人与禽兽的区别,也使墨家沦为 “无父 ”之学。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孟子认为墨家的 “兼爱 ”思想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这触及儒家的核心价值,因而遭到孟子的尖锐批判。 B孟子在对 “仁、义、礼、智 ”的理解上,融合了墨家的思想,他把仁、义、礼、智完全转化为内心之德、 人性之善。 C墨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的主张、从 “农与工肆 ”选拔官吏的提议等提升民众地位的思想,也促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建立。 D孟子对墨学的借鉴是反其道而行之,如墨子主张 “非乐 ”,孟子却倡导 “与民同乐
15、”,将其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 “风马牛不相及 ”说法有误,两种学说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小题 2】试题分析:偷换概念,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错,文中说的是把特定的情感庸俗化了。 【小题 3】试题分析: “孟子对墨学的借鉴是反其道而行之 ”理解有误 ,原文中说孟子的仁义思想受到了墨子 “行天下大义 ”的思想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次为、级。 点评:社科类文章阅读能力的考查,通常用以选择题的形式。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
16、点(读)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 “比 ”,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作出准 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并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在解答选择题时,面对命题人设置的作为干扰和迷惑的 “虚假信息 ”,要排除干扰,不为所惑,就要注意命题人是如何设置选项的。那些包含 “虚假信息 ”的干扰项往往具有某一方面的逻辑错误,了解它们有助于对选项的辨别和筛选。 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 陆 安 民国教育界出过一些知名人士,像
17、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然而在最为偏远、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也有这样一个热心教育的人士。他就是边疆教育的先驱寸树声。 寸树声( 18961978 ),字雨洲,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 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学, 1915年毕业回乡执教小学堂, 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 10多年。 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寸树声回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执教。他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齐燕铭等发起组织 “北平文化界救国会 ”,宣传救亡。 关心地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他的家乡有建于1928年、占地 1392平方
18、米、藏书 7万余册、被誉为 “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由胡 适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灯塔。 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 “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 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 独善其身 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了。 ”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 装逃往西安,先后
19、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 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华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 “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 ”, “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 一种新型的人才 ”。今天人们一 再倡导的 “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 ”的理念,当时的益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
20、认为, “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 ”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一手缔造的学校里,上了那令人难忘的 “最后一课 ”。学校中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逸出琅琅读书之声。一袭素色西装的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 “最后一课 ”。那永远定格在史册上的 “最后一课 ”,对于寸树声来说 ,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他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这样描述: “ 讲完后,我呆站在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去。台下的女生们已经欷 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
21、不动。似乎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我鼓着勇气说了一声:同学们,再见吧! 就踉跄地走下台来了。 ” 然而, 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 腾冲沦陷后,寸树声先后流亡到昆明和重庆。即使在颠沛流离、极为困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学生,在昆明组织成立了 “益群校友会 ”,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 1943年 5月,他撰写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一书 ,总结了乡村建设尤其是创办益群中学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其挚友徐家瑞评价此书, “情至文生,哀感顽艳,教育理论,以文艺之笔写出,更为动人。 ” 抗战胜利后,寸树声返回故乡,重新竖起益群中学的金字招牌,益群中学红红火火坚持办了下来。
22、 “文革 ”中,寸树声未能幸免,惨遭迫害, 1978年因病在昆明溘然长逝。一代教育家寸树声的名字和业绩与故乡的山河同在,永远载入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册之中。 (选自文史春秋 2012年 11期,有删改) 【小题 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 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这篇文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寸树声求学、教学、办学的经历,真切的体现了作为边疆教育先驱者的风采。 B寸树声关心家乡文化的建设,支持边区教育。 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捐款并提笔给家乡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C寸树声留日归来后,先执教于北
23、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执教于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 D寸树声在求学期间,力主抗日。他先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后来 ,又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 “北平文化界救国会 ”,宣传救亡。 抗日战争时期,寸树声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华侨学校 益群中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 【小题 2】文中对 “最后一课 ”的描述,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 6分) 【小题 3】 1934年寸树声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图书馆,简要分析这个举动的作用?( 6分) 【小题 4】作为边疆教育先驱, “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 ”体
24、现在全文的很多方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C E 【小题 2】 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上最后一课时寸树声衣着整齐、神态凝重的形象特点; 写出了学生听课时候痛苦悲伤的情形; 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寸树声对最后一课难忘的情感。(每点 2分,共 6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3】 表明自己对图书馆作用的看法,强调建图书馆目的就是让乡人阅读; 表达了对家乡的人进图书馆读书的渴望; 体现了寸树声关心边疆家乡文化建设的精神。(每点 2分,共 6分) 【小题 4】第一个方面,对边疆教育的关心方面, 在大学执教时,写信给家乡,关心家乡教育, 流亡到昆明期间,组织成立了 “益群校友会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海南 琼海 中学 一下 学期 教学质量 监测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