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厨房中的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拉面条 B磨豆浆 C切黄瓜 D酿米酒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生产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生产新物质的变化,A拉面条没有生产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故 A不符合题意; B磨豆浆没有生产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故 B不符合题意; C切黄瓜没有生产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故 C不符合题意; D酿米酒是由淀粉生成酒精是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碳海绵 ”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
2、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关于 “碳海绵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混合物,充分燃烧生成 CO2 B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还原氧化铜 D与石墨、金刚石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碳海绵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所以属于混合物,充分燃烧生成 CO2,故 A不符合题意。 B因为 “碳海绵 ”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 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所以 “碳海绵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还原氧化铜,故 C不符合题意; D因为 “碳海绵 ”是混合物,所以与石墨、金刚石互称不为同素异形体,故选 D
3、。 考点:碳单质和 “碳海绵 ”的性质。 甲醛可用作农药和消毒剂,关于甲醛( CH2O)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类别上看:甲醛属于氧化物 B从变化上看:甲醛作消毒剂属于化学变化 C从宏观上看: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从微观上看:甲醛分子中 C:H:O原子个数比为 1:2:1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 物,所以甲醛不是氧化物,故选 A; B从变化上看:甲醛作消毒剂属于化学变化,故 C不符合题意; C从宏观上看: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 C不符合题意; D从微观上看:甲醛分子中 C:H:O原子个数比为 1:2:1,故 D不符合题意。
4、 考点:氧化物的概念、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学式计算。 “物质的量 ”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2克 H2中含有 1mol氢 B 1mol氧气的摩尔质量为 32g C 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有 6 021023个分子 D质量相等的 O2和 O3,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2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2克 H2中含有 1mol氢分子,故 A错误; B 1mol氧气的质量为32g,故 B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有 6 021023个分子,故 C错误; D质量相等的 O2和 O3,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2,故选 D。 考点:摩尔的概念。 下
5、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燃烧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并放热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急速的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还要有有限的空间, 燃烧不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因为有些可燃物可以在氮气或二氧化碳中燃烧, 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故选 B。 考点:燃烧、缓慢氧气反应的概念。 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小旭同学
6、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的是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还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的,所以不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 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的,而不能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的,所以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达到白磷的着火的通入空气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关系,故选 C。 考点:探究物质
7、燃烧的条件。 能与启普发生器产生相同效果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启普发生器能够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 实验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故选 B。 考点:启普发生器装置的作用。 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D甲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8、故 A不符合题意; B两个实验中氧化铜还原成铜,物质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色,所以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 B 不符合题意; C氢气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所以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故 C不符合题意; D 甲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 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防止试管炸裂,故选 D。 考点: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工业上以 CaO和 HNO3为原料制备 Ca(NO3)2 6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的水,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A 41 2% B 53 8% C 58 3% D 70 0% 答案: C 试题分析
9、:由题意得出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CaO + 2HNO3 + 5H2O = Ca(NO3)2 6H2O,从中得出 HNO3和 H2O的质量比为 126: 90,所以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58 3%,故选 C。 考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 “干水 ”,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 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 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所以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故 A不符合题意; B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干
10、水中的水分子也是运动的,故 B错误; C用干水吸收 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选 C; D干水吸收 CO2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和 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干水吸收 CO2 的过程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故 D错误。 考点:干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属于化合物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A是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 A不符合题意; B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选 B;C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 C不符合题意; D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化合物的概念。 有关氧气
11、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的氧气属于纯净物 D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铜丝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物,故 A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 B错误; C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的氧气还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C错误;D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铜丝,因为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故选 D。 考点:氧气的性质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物质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
12、用于人工降雨 B生石灰可作干燥剂 C天然气可用作燃料 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挥发性、吸水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毒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是干冰的物理性质,故选 A; B生石灰可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和水反应是生石灰的化学性质,故 B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可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是化学性质,故 C不符合题意; 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 D不符
13、合题意。 考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最近上海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其中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 B CO2 C NO2 D SO2 答案: B 试题分析:污染空气的物质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是污染大气的气体,故选 B。 考点:污染空气的物质。 下列物质中酸碱性最接近中性的是 A苹果汁( 2 93 3) B蕃茄汁(4 04 4) C玉米粥 (6 88 0) D肥皂水(9 810 2) 答案: C 试题分析:溶液的 pH在 07之间呈酸性, 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中性, pH在 714之间溶液呈碱性, pH越大碱性越强,物质中酸碱
14、性最接近中性的是也就是溶液的 pH最接近 7,故选 C。 考点:溶液的 pH 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牛奶 C白糖 D植物油 答案: C 试题分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A面粉溶解在水中后一段时间会沉淀下来,故 A不符合题意; B 牛奶溶解在水中后一段时间会沉淀下来,故 B不符合题意; C 白糖能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 C; D 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溶液的概念。 对分子、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固
15、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不能说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故 A 错误; B 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故选 B; 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 C错误;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小,故 D错误。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取用固体 C测溶液 pH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并且垂直悬空滴加,故 A错误; B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故 B错误; C测溶液 pH用玻璃杯蘸小量的溶液在 PH试纸上,故选 C; D过
16、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并且漏斗下端口应与烧杯内壁紧靠,故 D错误。 考点: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化学方程式是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A 2Mg+CO2 2MgO + C B CuSO4 2NaOH =Na2SO4 Cu(OH)2 C H2O2 H2+O2 D 2Fe+3O2 Fe2O3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故选 A; B氢氧化铜不易溶于水要标沉淀符号,故 B错误;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 C错误;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 D错误。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 CO2: “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含
17、有两个氧原子 B 2Na: “2”表示两个钠元素 C : “+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D 2OH: “2”表示两个氢氧根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所以 CO2: “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故 A不符合题意; 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 2Na: “2”表示两个钠原子,故选 B; C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所以 : “+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故 C不符合题意; D 2OH: “2”表示两个氢氧根,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化学用语。 填空题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上海市 闵行区 九年级 学期 质量 调研 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